老年人都有“假散步”的习惯?什么是假散步?早点搞清楚不吃亏!
发布时间:2025-03-27 18:08 浏览量: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公园每天一大早就热闹得很,老年人三三两两成群结队,有的拿着手杖,有的背着手包,一边走一边聊,有些还穿着一身运动服,步子轻快,看着特别精神。
但真要仔细一看,走路那劲儿不大对劲——有些人一路都在找地方坐,一会坐花坛边上,一会坐长椅上。
还有些人边走边看手机,脚步慢得像溜达;更有些人压根没走几步,就原地站着“热闹”,光动嘴不动腿。
医生管这类走法叫“假散步”。
听起来是挺抽象的词,可这事儿还真不少见。
不少老年人都觉得自己每天坚持运动,早晚各散一次步,一天动三千多步,可身体该高血压的高血压,该腿沉的腿沉。
一年体检指标不见变好,还多了脂肪肝、血脂高,心里就纳闷,怎么越散步越出毛病?
医生早就研究透了,假散步其实是看起来在动,实则没动到点子上。
人不是真的在“走”,而是在“移动”,连带着消耗能量的部分都没有被激活。
心肺没有负担、肌肉没有用力、循环没提升,这种散步,跟坐着唠嗑区别不大。
尤其是有些人边走边拍照、刷视频,胳膊脚配合不上,走得一塌糊涂,这样的活动方式其实对身体反而是一种消耗“时间”的负担。
问题更大的是,很多老年人其实把散步当成了“任务式完成”,不是身体主动想动,而是怕自己久坐生病,逼着自己出去“晃一圈”,结果运动没到位,反而增加了心理压力。
这类假散步的常见表现不止是“走得慢”,而是没心率提升、没节律推进、没呼吸调节,整个过程就像人在街上“滑过去”的那种状态。
有专家做过追踪调查,分析了200位65岁以上老年人每天的步数和步速,发现步速低于每分钟80步的人,哪怕每天走6000步,心肺耐力、肌肉力量都无明显提升。
换句话说,如果只是散、但没步,那就是原地踏步,对心脑血管一点实质好处都没有。
假散步最大的骗术就在于它“让人以为自己在锻炼”。
一些人走得慢,还有个“走一会坐一会”的习惯,本来一口气能走500米,结果坐了三次长椅,看见邻居又聊上10分钟,最后这一趟走了40分钟,真正走路的时间不到15分钟。
血液循环刚刚开始加速,人就停下来了,运动效果立马被打断。
更糟的是,有些人穿着拖鞋、一步三晃、身体没站稳,走着走着还得扶着栏杆。
这种“假动作”不仅锻炼不到,反而增加了摔跤的风险。
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里提到,老年人跌倒发生率中有接近30%是在“外出活动中发生”,其中绝大多数是散步过程中因为步伐不稳、注意力分散、穿鞋不当所致。
有个老太太,每天都坚持早晚出门,说是锻炼,其实走不到300米,走到花坛边就开始聊天,吹风一个小时再慢悠悠回家,家人也觉得她“运动量挺大”。
半年后一查,血脂升了、肌酐升了、腿部肌肉萎缩,医生说她的散步方式完全没起作用,身体状态还因为常年晒风、久站不动而恶化。
还有一类假散步,是以“陪伴”为主的散步。
比如跟老伴出门,一人推着一人、慢慢移步,主要是在享受“生活氛围”,不是在做“有氧运动”。
这种陪走模式虽说对情绪有好处,但对血糖、血脂、血压等三高问题几乎没影响。
人动了,但心率没动,肺活量也没拉起来。
真正对身体有帮助的散步,是要让身体进入一种“轻度应激”的状态,也就是说,心跳要稍微快点、呼吸要深点、微微出汗、腿部肌肉有感觉,才能带动整体代谢。
哪怕每天就走20分钟,但走得有节奏、有意识、有目标,也比假模假式晃一小时更有用。
医生推荐的标准是:步频至少达到每分钟100步,连续走不低于20分钟,中途不休息超过2分钟。
可以从慢走开始,但要逐步提速,争取每天能进入至少一次“中速散步”的状态。
中速并不等于快跑,而是能让人微喘、但还能正常说话的节奏,这时候心肺系统会被调动起来,胰岛素敏感性也会提高。
有人担心年纪大了快走怕心脏吃不消,但其实心率轻微提升是维持心脏活力的必要过程。
长期不让心脏“跳起来”,反而容易让心脏泵血效率下降,出现供血不足的毛病。
浙江大学医学院在一项针对老年人运动干预的研究中提到,步频超过100步/分钟、每周总计150分钟的快步走者,其血压控制效果优于口服降压药组的边缘人群。
除了走得太慢,有些人是假散步的“升级版”,那就是“边散步边摄糖”——也就是说,走完步立马买一根冰棍、喝杯奶茶,或者坐长椅上吃点点心。
这种“运动后犒劳自己”的方式,把刚才的热量消耗全抵消了,有的人甚至吃进去更多。血糖不降反升,脂肪不减反涨。
有人说散步后胃口好,其实是运动让胰岛素敏感性提高,如果这时候摄入糖分,就更容易被转化为脂肪储存。
所以假散步不止是没用,它还可能在潜移默化中拉高你的代谢负担。
有研究显示,那些坚持“纯粹运动”的老年人(也就是说,运动前后不摄入额外热量),胰岛β细胞功能保持得更久,糖尿病风险明显低于“边走边吃”人群。
现在不少老年人喜欢拉着队伍一起走,边聊天边走,路程是走了,可注意力不在运动上,反而容易摔倒。
有医生特别提醒,老年人散步时应保持一定专注度,控制头部转动幅度,步伐稳定,不宜一边走一边扭头大笑或看手机。
轻微分神就会打乱步频节律,腿脚反应慢的人容易失衡摔倒。
散步这事儿,看着简单,其实真要散得“到位”,比很多人想的复杂。
不是出了门就等于运动,不是走几步就等于养生。
有心率,有步频,有节奏,有时间控制,这四样一样没抓住,基本就算白散。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尤航.城市公园步行空间与老年人散步行为关联研究,江西科学,2019-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