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多做手指操,真的管用?研究发现:手指操锻炼大脑活力
发布时间:2025-03-28 13:36 浏览量: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手指动作在中老年健康领域里其实不算新鲜了,几十年前日本东京大学就有老年病学专家提出“手指运动可以延缓脑部退化”。
可当时关注度不高,大家更重视跑步、快走、太极这种大运动,觉得小动作不算锻炼。
但这几年神经科的研究越来越多,反而证明这种“动手指”的行为对大脑皮层刺激更集中,尤其是前额叶区域。
前额叶是控制注意力、记忆、情绪调节的核心区块,它退化得慢,人就糊涂得晚。
手指活动跟大脑有啥关系?
从解剖看,人类的运动皮层在大脑的中央前回,其中有很大一块区域是专门负责手指动作的。
手指动作的精细程度直接反映出大脑指令的复杂程度。
每一次张合、点按、扭动,都是大脑发出指令、肌肉执行、反馈再调节的过程。
这个回路越用越清晰,越闲置越退化。
特别是老年人神经反应速度变慢,如果手不动,脑也就跟着慢。
有研究团队在脑功能磁共振仪下做实验,让志愿者做不同的指法操,比如食指和拇指交替点按、左右手同步交替、手掌内外翻转,发现做这些动作时,大脑不仅仅是运动区活跃,还包括前额叶皮质、顶叶联合区、基底节系统。
说明这不仅是“动手”,更是“调动脑”。而且动作越复杂,大脑反应越强。
这种激活,对老年人尤其重要。
正常老化过程中,大脑皮质厚度逐年减少,血流灌注也变少,但通过指尖训练可以延缓这类退化。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做过一个为期半年的研究,让一组65岁以上老年人每天进行十分钟的手指操训练,内容包括左右手交叉点指、五指轮换张合、指尖对拍等。
另一组不做操,生活照常。六个月后,两组人做认知功能测试,包括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执行功能测试,发现做手指操的组得分平均上升1.8分,而对照组下降0.6分。
这种差距对60岁以上人群意义非常大,因为每下降1分,痴呆风险会明显上升。
国内一些养老院也在推广这种方式,尤其在认知障碍早期干预中被越来越多使用。
北京一家康养中心的护理人员说,有些老年人刚入住时手指动作很僵硬,系扣子都困难,经过三个月每天十分钟手指操训练后,不仅生活自理能力提升,记忆力和情绪也稳定不少。
临床数据也支持这种观察,吉林大学一项临床观察显示,轻度认知障碍人群每日做手指操三次,每次10分钟,持续三个月后,工作记忆测验成绩提升22%,抑郁评分下降18%。
从神经反射链条来看,手指操还有一个被低估的价值,就是对“手-脑-心”反馈通路的锻炼。
中老年人常见的情绪问题,像焦虑、轻度抑郁、烦躁,其实和神经递质传递障碍有关系。
手指运动可以刺激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平衡,调节皮层下结构,如杏仁核和海马体,这对情绪稳定很关键。
长期做手指操的人,不仅记忆力更好,情绪波动也小。
南京医科大学神经内科发表过一篇论文,分析350名老人认知训练干预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增加手指活动频次的组,情绪焦虑评分平均降低了3.2分,睡眠质量评分提升显著。
还有一点特别容易被忽视,就是手指操对血液循环的间接影响。
很多人手脚冰凉,尤其是冬天,血管弹性差,循环慢,手指活动能促进末梢血流重新分布,防止血栓形成。
上海交大医学院做过一个微循环观测实验,记录老年人在手指操前后30分钟内的手指微血管扩张情况,发现活动后微血管口径平均增大14%,血流速度提升23%。
这对预防脑供血不足、延缓脑白质病变有一定积极意义。
手指操还有一个副作用是积极的,那就是让人重新“用手做事”。
很多老人退休后,生活简单,手基本就用来夹菜、拿遥控器,其他精细动作几乎没有。
久而久之,神经元连接减少,大脑对手的“地图”模糊,丧失使用能力。
手指操是一种重新唤醒脑中“手的认知”的方法,让人找回手部控制的节奏感。
这种变化不是心理作用,是神经重塑的物理反应。
但也得注意,并不是做所有手部动作都有益。
有的人做得太快、动作过于重复,脑刺激有限;
还有的人边做边看电视,注意力分散,效果就会打折扣。
正确的方式是慢动作、有节奏、专注地去做。
比如拇指轮流点按每个手指指尖,每按一下停顿两秒,来回重复五次;
或是五指展开合拢,保持手指张力,这些动作越慢,对大脑越有反馈。
动作简单,但大脑的参与感不低。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锻炼是不是对失智人群也有用?答案是肯定的,但作用有限。
手指操更适合用于认知下降早期或高风险人群预防干预阶段。
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由于神经网络损伤严重,单靠手指活动无法恢复原有记忆功能。
但对轻度患者或高危人群,比如家族史阳性、长期焦虑、脑供血不足者,有持续锻炼价值。
说到底,这种手指操的意义不仅仅在锻炼手,更在于给大脑一个持续运转的目标。
老年人常常担心脑子不好使,其实不是脑子真的坏了,是用得少,连带着系统退化。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决定了只要还在用,它就有修复和强化的空间。
手指是离大脑最近的“工具”,也是刺激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成本低,不费力,谁都能做。
[1]耿丽,邓丽丽,陈英,等.手指操对改善轻度老年认知障碍患者焦虑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C]//上海市护理学会.第六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下).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