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岁后,存钱能达到这个数就行了,没必要太多

发布时间:2025-03-31 06:16  浏览量:2

在老龄化越来越明显的现在,“退休存款”这个话题那可是天天有人在讨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

有人觉得得有上千万存款心里才踏实,也有人觉得三十万就足够养老了。

大家各执一词,在网上吵得不可开交。

但咱也别光盯着这些数字争论,得好好琢磨琢磨晚年财务规划到底是咋回事儿,怎么才能在生活保障和享受之间找到那个特别合适的度。

一、存款得有多少才够

根据中国老年学学会给出的数据,城市里退休的人,每个月基本生活开支差不多在2400到4000块钱,农村地区呢,大概1500到2500块钱。

要是一个人能活到平均年龄77岁,只算基本生活开销的话,存25万到50万应该是够了。

但这还没完,医疗方面的花费可不好说啊。

就说急性心梗,治疗起来可能一下子就得花10万块;要是有慢性病,每年自己得掏3到5万块。

这么一算,30万存款得把基础生活开支和看病的应急钱都包含进去,这就相当于给咱晚年的生活上了个“生存保险”。

这就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说的“可行能力理论”差不多,钱的作用就是让咱们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过上有尊严的日子。

只要存款能应付看病、日常开销和突发情况,那咱老年人就有选择的权利,可以住养老院,也可以在家享受家人照顾的温馨。

二、别太拼命存钱

北京有个银行做了个调查,发现60岁以上的客户里,有38%的人存钱存得太“疯狂”了,每个月存的钱超过收入的80%。

为啥会这样呢?还不是因为心里太焦虑,不知道未来会咋样,觉得只有存钱才是最安全的。

但心理学研究发现,要是存钱存得太厉害,超过了正常范围,就会出问题。

比如说,为了省钱不好好吃饭,身体就容易营养跟不上;整天不出去和人交流,就会觉得孤单,最后还得去看病,花的钱更多。

我给大家举个上海社区的例子,有个退休教师王女士,为了存钱,三年都没去体检。

等发现得了肺癌的时候,都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这不是太可惜了嘛。

还有啊,存钱太多对家庭关系也没好处。

杭州有个专门调解家庭矛盾的地方,记录显示65%的家庭矛盾都是因为存款该归谁管引起的。

子女要是发现父母存款比家里总资产还多,那矛盾就来了,有的会不理父母,有的干脆就闹着分家里财产。

这多影响感情啊。

三、做个合理的财务规划

说到底,养老财务规划得有个“三阶防护体系”。

最基础的那一层,大概得有10到15万,用来应付平常的吃喝拉撒开销;再往上,拿出5到8万当作缓冲资金,万一生个病或者遇到啥意外情况,这笔钱就能派上用场;最后一层,再留5到10万去投资一些稳妥的项目,让钱能跑赢通货膨胀。

深圳有个做财富管理的机构,他们发现那些按照“阶梯式配置”来安排钱的老人,钱用得可有效率了,比单纯把钱都存在银行多出42%呢,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也更满意,提升了35%。

投资的时候也有讲究,得记住“三不原则”:高风险的金融产品不能碰,民间借贷不能参与,别人说啥好就跟风去理财也不能干。

杭州有个退休工程师李伯,他的理财方法就很不错。

他把50%的存款放进大额存单里,能拿到3.5%的年化利息;30%买国债逆回购;剩下20%投养老目标基金。

这样一来,钱随时需要就能用,每年平均还能有4.2%的收益,可比只知道存钱赚得多了。

四、幸福感和钱多少不是正相关

剑桥大学有个研究,发现人过了65岁,只要存款够基本生活,那幸福感和钱多少就关系不大了。

每个月花5000块钱和花2万块钱的人,幸福感也就差那么7%。

在养老这件事上,这种“越有钱越幸福”的感觉就更不明显了。

比如说出去旅个游,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感,可比存款多10万块不知道让人多开心。

真正让晚年过得好,得从五个方面都平衡好:

要有健康保障,定期去做个体检;要有一帮老朋友,多参加些老年社团;得有些精神爱好,把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要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传给年轻人;生活品质也不能落下,该享受的时候就得享受。

广州有个退休教师陈阿姨,就把钱分配得很合理。

她拿存款的30%买健康保险,20%给子女创业,15%拿去环游世界,10%捐给社区做公益,剩下的25%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就这么安排,她对生活的满意度和邻居相比,连续五年都是第一名。

咱们这一辈子过了一半多了,存款多少不该是衡量咱幸不幸福的唯一标准,而是得靠它把咱晚年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儿。

要是能把存钱这种被动的方式,变成用各种理财手段让钱生钱;从只盯着存款数字,转变成用心经营咱的一辈子,那咱晚年的幸福生活也就有着落了。

毕竟啊,人这一辈子的价值可不是看银行存折上有多少钱,而是看咱怎么用这些钱过出有意义的、温暖的日子。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