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低嘌呤”排行榜出炉:芦笋落榜,茼蒿垫底,建议老年人了解

发布时间:2025-04-01 13:41  浏览量:7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街坊有人高尿酸,有人痛风发作,有人一检查出来就懵了——尿酸500多,医生一句话:“以后吃东西得注意嘌呤含量。”

结果整条街都开始谈“嘌呤”色变,谁都怕自己一口菜没吃对,把关节给“吃肿”了。

最近还有个流传很广的“低嘌呤排行榜”,说啥芦笋不建议吃,茼蒿含量超标,让不少原本吃得挺健康的老人开始迷糊了:以前说青菜养人,现在连青菜也不能乱吃?

很多人一提到嘌呤,就觉得是肉里的事,什么牛羊肉、海鲜、啤酒这些才是重灾区,蔬菜怎么也成了问题?

其实真相是,蔬菜里也有嘌呤,只不过量的高低不同。

依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食品中嘌呤含量评估》资料,食物嘌呤含量通常划分为三个等级:低嘌呤为每100克食物中含量低于50毫克,中等在50 - 150毫克之间,高嘌呤则为150毫克以上。

而蔬菜里的“刺头”,就藏在这些看起来清清爽爽的品种里。

芦笋就被很多人误解了。它在西餐里是高档蔬菜代表,绿得好看,口感脆嫩,不少人天天拿它炒虾仁、拌沙拉,觉得是健康象征。

一查数据便知,其每100克所含嘌呤达70毫克,无疑属于中嘌呤食物。

对于一个尿酸已经偏高、关节有点痛的人来说,这个数值不是“完全禁”,但肯定不能当成日常主打。

尤其是天天吃、顿顿吃,炒着吃、炖汤吃,最后吃出问题来都不知道是这绿油油的小蔬菜搞的鬼。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茼蒿。很多老年人喜欢茼蒿那股子“青香味”,说是能降火、润肺,还助眠。

可问题来了,茼蒿的嘌呤含量也并不低,平均在65~80毫克之间,部分老品种甚至能飙到90以上,这跟吃豆腐干、香菇差不多的级别了。

别看它是叶子菜,其实里头的蛋白和代谢成分不少,一旦摄入太多,肾脏代谢不过来,尿酸就飙上来了。

有研究指出,每天摄入高嘌呤蔬菜超过150克的人,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控制摄入的人群,这点在老年人和中年痛风患者身上尤其明显。

真正值得推荐的低嘌呤蔬菜,其实不是那些“贵气蔬菜”,而是最普通、最常见的那一批,比如冬瓜、黄瓜、苦瓜、生菜、莴苣、青笋、番茄、土豆、胡萝卜、西葫芦这些。

这些蔬菜嘌呤含量都在每100克15~30毫克之间,有的甚至低到10以下,几乎可以放心吃,不管是炒、煮、炖都安全。

尤其冬瓜和黄瓜,二者嘌呤含量极低,且有利尿功效,对尿酸排出大有裨益,对我们的健康很有帮助。

有一项广东地区的社区干预研究显示,坚持每天吃冬瓜150克以上的人,尿酸水平平均下降了22微摩尔,痛风发作率也少了一半。

再一个就是番茄,很多人误以为番茄酸,吃了会让尿酸升,其实完全相反。

番茄的嘌呤含量极低,每100克约7毫克,且富含番茄红素与维生素C,这对抗氧化和改善血管状态有着积极意义。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一项研究还指出,番茄摄入与血尿酸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吃番茄越多,尿酸越容易降。

只是得注意吃法,别拿番茄炒蛋放一堆盐和油,那就偏离健康轨道了。

另外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低嘌呤好物——洋葱。

不少老人嫌洋葱呛,不爱吃,但洋葱不仅嘌呤含量非常低,还富含槲皮素和硫化物,这些物质对调节代谢、抗炎、改善微循环都非常有用。

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一项小规模临床研究发现,洋葱水煎剂能在三周内显著降低痛风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虽然还需大样本验证,但这条路确实值得关注。

再说说主食,很多人以为嘌呤都是蔬菜和肉类的事,其实主食也有陷阱。

像是燕麦、荞麦、玉米面,虽然是粗粮,对血糖友好,但它们的嘌呤含量中等偏高,特别是荞麦和燕麦每100克含量在70~90毫克之间。

对尿酸正常人无所谓,但高尿酸的人吃多了也得警惕。

反倒是白米饭、糯米、小麦面粉、红薯、山药、南瓜这些传统主食,嘌呤含量非常低,适合做主力粮食使用。

而蛋白质的摄入就得说说鸡蛋和牛奶这对老朋友了。鸡蛋每100克只含7毫克嘌呤,几乎可以无上限食用,尤其是蛋清部分。

牛奶的优势颇为显著,其嘌呤含量低,又含酪蛋白与乳清蛋白,利于尿酸排出,对痛风患者而言堪称“营养神器”,老年人日常不妨多多尝试。

荷兰的一项大规模队列研究跟踪了超过2万人,发现每天喝250毫升以上牛奶的人,尿酸水平普遍偏低,发病率也更低。不过别拿甜牛奶、乳饮料代替,糖精加多了反而起反效果。

说了这么多低嘌呤的,很多人可能会想,那是不是只要嘌呤低的食物就能放心吃?

实则并非如此简单。低嘌呤并非意味着毫无危害,加工方式同样决定着最终的摄入风险。

有的蔬菜本身嘌呤低,一煎、一炸,油一多、温度一高,加工过程会促使嘌呤结构释放、浓缩,最后吃进肚子里还是高负担。

有个研究指出,烹饪方式不同,对同一种食物的嘌呤释放量影响能差到两倍以上。

比起油炸、红烧,用水煮、清蒸、凉拌的方式保留了更多营养,又能避免嘌呤上浮,是更适合高尿酸群体的吃法。

更冷门的是,还有人忽略了水分对嘌呤的稀释作用。

你哪怕吃点含嘌呤的食物,只要喝水喝得够,也能部分冲淡尿酸浓度,帮助排出。

身体每天需要代谢的尿酸量是固定的,如果水不够,就只能靠肾硬扛。

有一项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发现,每天饮水量低于1500ml的人群中,痛风发作频率是饮水量充足人群的2.3倍。

所以那些只控制饮食、不补水的做法,其实是“顾此失彼”。

那问题来了:如果一个人一不小心吃了点中嘌呤或高嘌呤的蔬菜,是不是就等着痛风发作?

有没有什么应急措施能及时降低吃进去的嘌呤影响?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