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清明节,建议中老年人:有空没空,4件大事记得做,讨吉利

发布时间:2025-04-03 09:16  浏览量:4

明天就是2025年4月4日清明节了。清明节既是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个重要的祭祀节日。可惜的是,很多年轻人对清明节的传统民俗知之甚少,在他们眼中,清明节恐怕只是个享受春光的踏青节。即便有些年轻人还是会跟随长辈去祭祖,却未必明白清明节蕴藏着的文化内涵。中老年人有必要把一些不可不懂的清明传统文化传承给家中的年轻人。懂得些清明的礼俗,图个吉祥顺遂,还有助于增强年轻一代对家庭的归属感。如果您认同,就和我一起来聊聊有关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和禁忌。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清明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俗话说:“清明莫忘根,祭祖福气深”。清明节祭祀先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传统民俗活动,因此这天会有诸多的规矩和讲究。清明扫墓、插柳、踏青、放风筝,还有植树、荡秋千等传统活动,此外,清明还有吃青团、子推燕、醴酪的食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明不仅是缅怀先人的日子,也是祈求全家顺遂如意的重要时刻,因此清明这天理所应当会有诸多忌讳。

清明节忌做什么?很多中老年人都知道,不懂得何是孝道,就无法得到祖先的护佑和眷顾。在这天,长辈们要带领年轻人寻根祭祖,通过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不仅让“孝文化”变得更加具象化,还可以净化磁场,保护能量,为自己和家人讨个吉利!

明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要做什么呢?清明节都有哪些传统习俗值得了解呢?建议中老年人:别管多忙,4件大事要记得做,添寿添财添福气!

清明节,有哪4件大事要做?

1、祭祖扫墓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主题之一,中老年人有空没空,都要记得在清明时节时表达对先人缅怀之情。

千百年来,人们都会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通过“祭之以礼”的活动,为先人、已故的亲人送上自己的思念和崇敬。与此同时,人们也希望通过对逝者的虔诚祭拜,获得他们的庇护。

就比如,清明上坟时,人们都会拔除坟前的杂草、清扫坟冢、为坟墓添土修整.......这每件事都是孝心和爱心的延续。按照老人们的说法,把先人的坟茔打理好了,让逝者安宁,这是在为后人积累福报,更蕴含了祈求祖先护佑家族兴旺安康的美好愿望。说白了,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讨个吉利。

中老年人作为家族的传承者,应该将清明祭扫的传统代代相传下去。如果体格好,就要亲力亲为,带领小辈前往祭祖,增强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凝聚力。如果上了年纪,身体条件不允许亲自前往的话,也要委派子女代为祭扫,并给年幼的孙辈们讲述家族的历史、先辈的功绩。

需要提醒中老年人的是,每逢清明倍思亲,虽然思念亲人是人之常情,但由于上了年纪,情绪波动过大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所以在扫墓或遥祭后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情,莫要独自面对痛苦,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可以和亲人聊聊天、出门走一走,感受下清明时节春和景明的氛围,赶走内心的阴霾。

2、吃青团

食青团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中老年人不管有没有时间,也要记得给家做些青团品尝这份时令美食。

青团,又名艾糍、艾粄。因其颜色碧青湛绿,故而得名。青团是用糯米粉和青艾汁制作而成,馅料是豆沙或是咸蛋黄等,口感清香四溢、清甜软糯,冷热都可以食用。

古时候,青团是清明祭祀供品中不可或缺的。人们会在祭扫后分食青团,不仅表达对祖先的尊重,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

清明食青团有美满团圆、祈福纳祥之美意,您也别忘记吃青团,不仅是应季应景,还给全家讨个好彩头。

值得提醒中老年人的是,青团虽好吃,但也不能贪食,每次别超过两个,注意要细嚼慢咽,尽量别吃凉的青团,也不要与油腻的食物一起吃,以免造成额外的负担。

3、插柳戴柳

民谚云“清明不插柳,福气绕着走”,清明时节很多地方还有“插柳戴柳”的习俗。

古人会在清明节当天踏青回来后,在家门口或门楣处插柳枝,还要将柳条佩戴在身上或发髻,或是在头上戴柳圈,谓之“插柳戴柳”。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人们还会通过观察插在屋檐下的柳枝,预报天气。

据记载,这个清明习俗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到了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开始盛行。南宋《梦梁录》里也有“清明节,家家以御柳插门上”的记载。而清代诗人高鼎的诗句也曾经这样写到:“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

因柳和“留”同音,有惜别的意思,并且柳条插土能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故又有兴旺之意。

清明时正值仲春与暮春之交,正是柳枝万条垂下之时,人们插柳正合时宜,祈盼柳条能驱散阴晦、带来吉祥。在祭祀祖先踏青之后折柳戴柳,寓意对已故亲友的挂念和不舍,同时也有趋吉避害、福泽绵长的象征。

需要提醒您的是:插柳戴柳虽然可以讨个吉利,也很好看,但采柳枝要手下留情,这样柳树才能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4、放风筝

“桐花时节春风颠,巷陌街头多纸鸢。”放风筝是清明节民间传统习俗和游乐活动之一,又称放纸鸢。

风筝又称风琴、纸鹞、纸鸢。在古代,很多风筝上装有竹笛,风筝飘在空中伴着清明风,会发出如筝一般的声音,故得名“风筝”。《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清明节,士女出游,竞放纸鸢,谓之“送祟”。

老祖宗在清明之日放飞风筝还有个非常特别的讲究,将其剪断,寓意一年的烦恼随风而去。之所以老祖宗有这样的习俗,就是告诉我们,放下心中的执念与痛苦,让它随风而去,才能顺遂安康,这才是先人处世智慧对我们的指引。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清明节期间正值万物欣欣向荣的时期,此时我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抓住春天的大好时光,出门放放风筝。中老年人也可以带上家中的孩子放飞风筝,放松心情还能给自己讨个吉利。

需要注意的是,放风筝要找空旷的地方,不在电线杆、高压线附近放风筝,以免发生危险。

明天就是清明了,很多中老年人不管有空没空,都愿意坚持做这4件大事,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是慎终追远的体现,他们不只是为讨吉利,更是在为传承传统文化出力。

以上就是有关“清明节的传统民俗”的分享。清明习俗需要传承,别再让“少年不懂清明意,读懂已不再少年”一语成谶。作为年轻人,虽然没必要像中老年人那样完全遵循这些清明的传统习俗,但也要用尊重的眼光看待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您同意吗?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