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之约·交换春天”网络大V采风团走进“红色”沂蒙山
发布时间:2024-04-25 22:19 浏览量:9
中宏网山东4月25日电 4月24日,“山海之约·交换春天”网络大V采风团一行走进临沂费县的白石屋村,打卡“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乘坐索道登上天蒙山,欣赏沂蒙山区的好风光;走进椿树沟村,享受亲手烙制一张煎饼的新奇体验;观摩“红嫂纪念馆”,观看红色“小戏小剧”沉浸式演出,感受战争年代的火热与温情。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这首有着浓郁齐鲁风味的“沂蒙山小调”,就诞生于临沂市费县薛庄镇的白石屋村。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带曾是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后勤机关经常活动的地方,抗大一分校、《大众日报》印刷所都曾长期驻扎在这里,遗址至今犹存。1940年,《沂蒙山小调》就诞生在这里。如今的白石屋村,已经成为沂蒙山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并于2007年4月被评为临沂十大红色旅游景点之一。上午,网络大V采风团一行来到白石屋村,打卡遗址和纪念碑亭,在春日山村祥和宁静的氛围中,遥想战争年代的热血与浪漫,对当下生活的幸福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沂蒙山小调”中吟唱的“好风光”到底有多美?网络大V们用自己的眼睛和镜头,在天蒙山找到了答案——位于费县北部的天蒙旅游区,正是“沂蒙山区好风光”的典型代表和核心景区。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西侧的孤胆石广场乘坐索道,逐渐爬升的过程中,整个天蒙山尽收眼底。波浪般起伏的山峦,曾是先辈浴血战斗的战场,也是当下的人们努力奋斗推进乡村振兴的“战场”。来自青岛的大V感叹道:“来到这里,强烈的今昔对比,让人对‘换了人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了。我们这些网络大V们有责任更好地传播正能量、反映新生活。”
椿树沟村是临沂市蒙阴县垛庄镇的一个村子,也是《舌尖上的中国2》煎饼篇的拍摄地。村中十几户人家散落于山涧溪水旁,开门即见小桥流水,宛若世外桃源一般。煎饼是这里的特色美食,《舌尖上的中国2》更是带火了这里,节假日前来品尝煎饼的游客络绎不绝。
网络大V们纷纷体验了一把煎饼的制作,虽然动作有些笨拙,却都乐在其中。用舀勺将面糊舀到鏊子上,再用筢子沿着鏊子将面糊摊一圈,反复涂抹下,面糊变成了一张厚薄均匀的薄饼。火的热量通过鏊子传导到薄饼,玉米和小麦的香味慢慢被激发出来,不一会儿,一张金黄酥脆的煎饼便完成了。用小铲子慢慢铲起边缘,将煎饼揭下来,抹上酱卷上大葱,咬在嘴里,香气顿时在唇齿间弥漫开来,真是莫大的享受。
“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战争年代,在沂蒙山区,无数名红嫂就是秉持着这样朴素的精神,为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默默做着贡献。网络大V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沂蒙红嫂纪念馆”,在对一个个英模人物典型事迹的了解中,感受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深厚情感。在红嫂们一张张朴实的脸庞前,很多人都流下了热泪。而随后观看的以当地话演当地事的红色“小戏小剧”沉浸式演出,更是把网络大V们的心带到了那个火热的年代。他们纷纷用手中的相机、摄像机留下一个个动人的瞬间。
4月23日至26日期间,10名来自青岛的抖音、B站、微博、小红书、视频号等社交媒体平台的网络大V及自媒体作者,将在临沂本地网络大V的陪同下,一起打卡临沂城市规划展览馆、临沂市博物馆和新琅琊不夜街区、“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红嫂纪念馆”、竹泉村、王羲之故居、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等采风点,全方位领略大美临沂的文之脉、水之胜、商之兴、城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