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怕这两种粗粮?中老年人常吃,或能缓解多种不适

发布时间:2025-06-15 15:28  浏览量:13

本文187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这不是胖,是湿气重。”刘阿姨刚坐下,隔壁的王婶就忍不住点评。

刘阿姨笑笑没接话,心里却犯了嘀咕——最近总是困、身子沉,吃得也不多,可肚子却鼓鼓的,难道真的是“湿气”惹的祸?

其实,不止刘阿姨,很多中老年人都有类似的体验。浑身沉重、食欲差、舌苔厚、脸浮肿、关节隐隐痛,这些症状背后,可能都和“湿气”有关。

而近几年,有研究发现,两种粗粮在调理体内湿气这件事上,可能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中医讲,“湿为阴邪”,最容易困住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停滞,就会出现腹胀、乏力、便溏、体重增加等现象。

现代医学里,“湿气”没有明确的诊断名词,但水钠潴留、代谢紊乱、循环障碍,都可能对应湿气相关症状。

特别是中老年人群,基础代谢下降、脏腑功能减弱,本就容易形成水分积滞。如果饮食偏甜、口味重、久坐少动,湿气就更难排出去。

很多人以为“湿气重”就得猛出汗,早晨空腹跑步、蒸桑拿、喝姜汤、吃辣椒,全靠硬扛。

但其实,出汗虽然能带走水分,但不一定能解决根本问题。尤其是脾虚的人,过度出汗反而可能加重体虚,让湿气更难排出。

要想调理湿气,关键还是要从脾胃入手。脾主运化,脾强则湿自化。而饮食,是最直接也最温和的方法。

第一种粗粮:薏米,不是越白越好

薏米又叫薏苡仁,是一种常见的谷类植物。中医认为,薏米性微寒,能健脾渗湿,尤其适合湿气重、容易浮肿的人。

现代研究显示,薏米中含有丰富的酚类物质、多糖类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利尿、抗炎等作用。

其中的薏苡素还能调节免疫系统,帮助改善肠道菌群,对代谢综合症也有一定作用。

不过,要注意一点,市场上的“光薏米”其实是经过抛光处理的,很多营养成分已经流失。真正适合调湿的是“生薏米”或“带皮薏米”,颜色偏黄或灰白,口感略硬。

第二种粗粮:红小豆,不是红豆

很多人搞不清红豆和红小豆的区别。红豆偏甜,煮熟后容易开裂,多用于甜品。而红小豆颗粒偏细、色泽暗红,煮后不易裂开,中医认为它性平味甘,利水除湿、健脾养胃

研究发现,红小豆富含膳食纤维、植物甾醇、黄酮类化合物,有助于降低血脂、改善肠道功能、利尿排湿

对于容易下肢浮肿、饭后腹胀、尿少便黏的人来说,日常用红小豆和薏米搭配煮粥,是个非常实用的选择。

不过要注意,红小豆不宜一次性吃太多,尤其是肠胃功能偏弱的人,建议先泡水6小时,再慢火煮熟。

很多人听说粗粮有益健康,就一股脑儿吃起来,结果反而脘腹胀满、排便不畅、口苦口黏,这其实是吃法不对。

首先,粗粮含膳食纤维较高,不宜空腹吃,否则刺激胃酸分泌,容易导致胃部不适。

第二,不少粗粮性寒,如薏米、绿豆、燕麦等,如果本身体质偏寒,吃多了反而容易加重湿寒。

还有一点,粗粮不代表能“随便吃”。每天摄入量建议控制在50克以内,并搭配热性的食材,如大枣、生姜、桂圆等,能中和寒性,保护脾胃。

第一,少吃冷饮、甜食、油炸

这些食物易伤脾阳,增加体内湿气。尤其夏天,不少人习惯冰镇饮料、雪糕解暑,长期下来,脾胃越来越虚,湿气也越积越多。

第二,坚持适度运动

不需要剧烈运动,快走、八段锦、太极都可以。适度运动能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水分代谢,缓解湿气带来的沉重感。

第三,保证睡眠和排便规律

长期熬夜和便秘,是湿气积聚的重要诱因。睡眠不佳会影响肝脏代谢和水液运化,便秘会造成湿毒内留。中老年人应尽量保持晚上10点前入睡、每天规律排便

很多人把薏米、红小豆当成了“祛湿神药”,连喝一个月的薏米水,却发现症状一点没好。

这是因为,食疗只是辅助手段,如果体内湿气过重,或者已经出现了明显疾病表现,还是要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才能对症处理。

另外,由于薏米偏寒,孕妇、经期女性、脾胃虚寒人群不宜过量食用。红小豆虽然性平,但肾功能不全、尿量减少者也应慎用。

湿气不是一两天积出来的,调理也不是一两碗粥能解决的。吃对粗粮、调好脾胃、动起来、睡得好,才是根本。

别怕“湿气”,怕的是你总想着喝点什么、吃点什么就能一劳永逸。身体的自愈力,才是最好的排湿“利器”。

参考资料:李艳. 红小豆的营养成分及其健康作用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2, 43(11): 112-116.
谢文. 湿邪的现代医学解读及调理思路[J]. 中医药导报, 2021, 27(2): 55-57.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