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警惕“老糊涂”背后的老年综合征——认知障碍
发布时间:2025-06-26 09:15 浏览量:10
认知障碍是有一种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以获得性、持续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表现为感知觉、记忆力、定向力、注意力、逻辑推理、执行功能、语言功能、情感和社会认知等认知域中的一个或多个损害,并可能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减退、可伴有精神行为异常的综合征。
一、临床症状
1、记忆力变差。一般为认知障碍的首发症状,早期表现为经常忘记刚做过的事,丢三落四,说忘就忘。
2、以前熟悉的事情做不好。有时甚至连多年养成的习惯、爱好都会遗忘,如做饭时的口味、喜好等。
3、言语障碍。有时不能自如表达简单的词汇。例如想要刷牙时,却说:“给我拿一支带毛的笔来”。
4、搞不清时间、地点。说不出或说错现在所处的年份、月份、季节等,出去串门找不到回家的路,分不清在家或在医院。
5、判断力障碍。无法根据天气变化选择合适的衣服,正值夏天,却拿出冬天的衣服穿。
6.抽象思维能力障碍。例如分不清钱多钱少,忘记数字代表什么意义,付钱时应给1元,却执意给100元。
7、常用物品放错地方。例如熨完衣服,却把熨斗放进冰箱。
8、行为及情绪改变。例如吃的正高兴时,突然不吃了,莫名的生气。
9、性格明显变化。例如突然变得多疑、糊涂、害怕以及过度依赖等。
10、对日常生活不感兴趣。例如一连几个小时呆坐在电视机前等。
二、哪类人群易患认知障碍
1.高龄人群
年龄越大,患认知障碍的几率越高。
2.家族史
认知障碍具有家族聚集性,若有一个亲属为认知障碍患者,则患认知障碍风险为无家族史的人的3.5倍。
3.女性
大部分的研究显示,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
4.教育程度
低教育程度者在老年时,认知障碍的发病率较高。
5.高热量饮食
此类人群不仅会发胖,还会患上代谢症候群,使得基础代谢率降低,引发三高症状,加大日后罹患认知障碍的风险。
6.悲观情绪
情绪对一个人非常重要,如果经常有悲观情绪,甚至有抑郁症状的话,会大大增加患认知障碍的几率。
7.其他心脑血管患者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率失常、脑血管损伤、糖尿病等疾病,都会促使认知障碍发生,并明显增加患病后的危险性。
三、认知障碍检查及诊断依据有哪些?
1、一般检查与评估:患者要接受一般内科检查、神经系统专科检查和神经心理评估。其中,神经心理评估是检查者和受试者一对一地进行访谈,通过一些格式化的问卷或量表评估受试者各个认知域的功能、生活能力、情感状态和精神状况等。
2、病因检查:通过血液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PET等)、电生理检查(脑电图、诱发电位)、颅部摄片、脑脊液常规检查、个别患者进行遗传学检查,大部分患者可以找到较明确的病因。
四、认知障碍的日常护理
1、生活护理
提供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安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简单家务、如厕、洗澡、穿衣、活动锻炼等;控制每次进食量,进餐中观察食欲、食量、咀嚼、呛咳及噎食的表现,噎食发生时,及时处理。
2、老年照料护理
中晚期阶段,老人维持基本的简单的日常生活功能在逐渐减退,如梳洗、吃饭、如厕、洗澡等都需要他人的指导和协助,最终除残留部分本能要求外,一切最基本的生活能力丧失殆尽,需要全面且专业的照护方法和技巧。
3、精神行为护理
观察精神行为问题的表现、持续时间、频次及潜在的隐患。发生精神行为问题时以理解和接受的心态去应对和疏导避免强行纠正及制止。首选非药物管理措施,无效时与医生沟通,考虑药物干预。
4、安全护理
重点关注“四防”:防跌倒、防走失、防暴力、防自杀;如放置防跌倒警示标识,采取措施预防跌倒,如安置防护栏、适老化改造等。放置防走失警示标识,加强巡视,将紧急联系人电话放于老年患者不易丢失处。管理好电源、热源、易碎物品、锐利物品及药品。
总的来说,认知障碍首先是药物治疗,其次可以配合认知功能康复训练。再次我们家庭的护理、调护也是很重要的。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还是建议认知障碍疾病早期的去干预,早期的识别、诊疗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