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部港片,我都打9.5分

发布时间:2024-04-27 19:02  浏览量:9

好久没有一个人安安静静看场电影了,昨天一口气看了两部。

从电影院出来时,感觉像是被某种超能量击中,从里到外,整个人身体是虚脱的,但精神却异常清明。

之前看到群友在议论这两部影片时,只是单纯地认为,哦,港片终于又上新了,不过这次不同了:竟然不再是那些看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早已没有创新的反腐和黑帮题材,甚至看片名还有些偏文艺,估计值得一看。

没想到因为“好奇”,自己最后竟然被这两部都没有特别宣发,也没有熟悉的巨星面孔加持的港片给狠狠地击中了!甚至还有些庆幸当时自己鬼使神差多带了一包纸巾(尽管根本不够用)。

为避免过于剧透,干扰到那些还没来得及去影院的朋友的观影感受,作为一个资深影迷(主要是观影历史足够长),厨娘这次不想宏篇大论写什么影评或观后感,只想表达一个感受:港片终究就是港片,“没落”了那么久,终于又站起来了!

概括起来讲,《年少日记》让我从头哭到尾的主要原因,是我也是有两个孩子的妈妈,所以影片中的故事太让人共情了。当然,我和先生没有像影片中的那对夫妻一样,从不顾忌孩子的感受,明显偏爱一个而去打击另一个。

但是,这部《年少日记》最厉害之处的不只是单单揭露了中国式家庭的教育问题和亲人之间的相处关系问题,它其实从强势(能赚钱,所以掌控话语权)的父亲拿起鸡毛掸子冲向瑟瑟发抖的孩子,而没有主见(没有收入)的母亲每次只能无奈地看着家庭暴力随时发生那一刻开始就告诉人们:从小原生家庭造成的伤害,其实将会深深地波及和影响孩子的一生的幸福感:

成绩不好的大儿子再表现乖巧听话都无济于事,在家毫无存在感在校毫无成就感的他只有放弃努力。在和弟弟做最后一次拥抱,写下最后一篇日记后,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十岁的生命;而剩下的学习优秀,钢琴还弹得非常棒的弟弟后来也并没有成为父亲所期待的那样,成为一个“杰出的人”,而只是当了一个普普通通的高中老师,甚至他后来对婚姻生活中的态度也因为从小生活在表面风光,实则亲情早已支离破碎的家庭中而不敢去面对和承担更大的责任(妻子怀孕他却选择放弃孩子),为此走向将婚姻亲手葬送的结果。同时,尽管他“继承”了哥哥当年“要当一个好老师”的遗愿,每天面对和处理的依然是像哥哥当年那样被老师和同学忽视真实感受的师生矛盾,甚至更加变本加厉的校园霸凌,以及学生们各种各样的成长问题……

致没被爱过的你,是《年少日记》这部片名轻松但内容沉重的电影的Slogan。

一个人从出生到终老,要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甚至还能有所作为地长大,已经是要费尽一生力气的事情,电影中的他们,现实中的我们,在这条打怪升级的“取经”路上,谁不会孤独,谁不渴望被爱呢?

所以,趁一切还来得及的时候,让我们好好的去珍惜,去爱每一个亲人吧。

再来说说另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让我咬牙攥手从头痛到尾的《白日之下》。

这真是一部猛片,因为题材太现实也太劲爆了,让看惯听惯讴歌赞美叙事风格的观众对此类勇于揭露和抨击社会问题的导演编剧和演员顿时生出刮目相看的敬佩之情。

记得教员曾经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警句: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伟人就是伟人,看问题真是一针见血太透彻了。不管是哪个时代,如何对待弱势群体,如何妥善解决养老问题,如何保障基本的公平正义……对于社会治理过程中的这些痛点难点问题,所有的避重就轻或者喊喊口号都是自欺欺人。杀妖除魔必用雷霆手段,刮骨去腐才能从根上疗毒。

但是,如果问题能够这么简单处理,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社会矛盾了。尤其是在许多人把金钱和声名看得比良心和美德等等公序良俗更重的当下。

“一小群有思想并且有着献身精神的公民可以改变世界。不要怀疑这种说法,事实上,世界正是这样被改变的。”

人类学家马格丽特·米德的这个观点真是值得举双手去爱。

所以,那些依然怀有批判精神和传媒使命的记者才显得更加珍贵;那些对弱势群体冷漠麻木甚至虐待伤害的习以为常之举才更应批判揭露;而那些早已不再适合时代发展甚至严重影响社会治理的制度和法律才更应该及时被修正完善……

从教育改革到养老问题,包括社会关怀等等问题,或许会令这个世界依然混沌,但正如《白日之下》的Slogan:天终会亮,我们终将相逢。

最后,以一位影迷的身份,向这两部港片的编剧、导演、演员,以及所有推动社会进步的人们致敬。

标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