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背后的隐忧:玻尿酸年消耗量逼近500万支,馒化脸修复成趋势?

发布时间:2024-04-28 01:35  浏览量:13

填充一时爽,术后馒化让人狂!

随 着医学美容技术的快速发展,玻尿酸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填充材料,近年来在非手术类医美项目中的占 比逐年攀升。然而,随着玻尿酸年消耗量逼近 500 万支,过度注射导致的 “ 馒化脸 ” 现象也在逐渐增多。如今,医美机构纷纷驶入 “ 馒化 ” 修复赛道。

“馒化脸”现象频出

过度注射是罪魁祸首

玻尿酸作为轻医美的主流项目,以其不开刀也能变美的特性,赢得了广大求美者的青睐。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指出,在非手术类医美项目中,注射类项目透明质酸占比已达31.7%,市场规模逐年扩大,预计到2026年,我国玻尿酸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27亿元。

然而,在玻尿酸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过度注射导致的“馒化脸”现象也逐渐增多。所谓“馒化脸”,主要是指面部充气感过重或过于肿胀,形似馒头。这一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局部注射过量过多、注射层次错误以及审美畸形等原因造成的。一位医美机构负责人透露,国内玻尿酸一年消耗量已近500万支,如此庞大的消耗量背后,隐藏着过度注射的隐忧。

值得注意的是,将“馒化”归咎于产品问题是不公平的。除了单品玻尿酸,自体脂肪的填充也会造成“馒化”现象。因此,在探讨“馒化脸”成因时,我们更应关注审美、医生技术以及医美市场化的问题。

过度宣传与审美偏差加剧“馒化”现象

一些医美机构过度宣扬注射美容的方便性和低廉性,诱导求美者盲目大量购买和使用玻尿酸。为了将购买的产品使用掉,部分求美者可能导致过量使用,进而引发“馒化”现象。

此外,审美偏差也是导致“馒化”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起初,求美者可能仅因为鼻唇沟不美而进行填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求美者过于追求面部平整,将脸上其他沟槽或凹陷也进行填充。然而,一些自然的面部美学亚单位在填充后反而会适得其反,导致面部轮廓失真,出现“馒化”现象。

医生的审美以及产品的选择也是影响“馒化”现象的关键因素。当医患双方的审美都存在偏差时,可能导致过度填充,消灭面部应有的美学亚单位。同时,市场上的注射产品多样化,但不同产品适用于不同部位和解决不同问题,选择不当也可能加剧“馒化”现象。

医美机构驶入“馒化”修复赛道

面 对日益严重的 “ 馒化 ” 现象,医美机构纷纷布局 “ 馒化 ” 修复市场。 多家机构成立了专门的修复中心,通过复位面部组织结构来恢复自然年轻态、重现面部美学亚单位。 这些机构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包括注射玻尿酸溶解酶、微创手术、光电项目以及热能项目等,旨在帮助求美者解决 “ 馒化 ” 问题。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馒化”修复并非简单的“祛馒”。每个求美者的面部情况和需求都各不相同,因此需要个性化治疗方案。修复过程需要根据面部“馒化”的精准诊断和个性化诊疗思路进行,否则无法解决问题。

此外,医美机构在修复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审美问题。医生的审美和产品的选择都是影响修复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医患双方的审美都有偏差时,可能会导致过度填充或修复不足等问题。因此,医美机构需要加强对医生的审美培训,提高其对面部美学亚单位的认识和理解。

馒化修复不是简单的“祛馒”

虽然医美机构纷纷进入 “ 馒化 ” 修复市场,但馒化修复并非简单的 “ 祛馒 ” 。 修复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面部组织结构、美学亚单位以及个体差异等。 仅仅使用玻尿酸溶解酶等溶解剂虽然可以暂时解决一部分问题,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 馒化 ” 现象。

在修复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求美者的面部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包括选择合适的填充材料、注射层次和注射量等。同时,医生还需要关注面部美学亚单位的恢复和重建,以恢复面部的自然和谐。

未来,倡导理性消费、强化风险告知、提升医生专业技术水平与审美素养,将是医美行业健康发展、有效解决“馒化脸”问题的关键所在。

标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