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里的潮生活

发布时间:2024-04-29 17:52  浏览量:13

4月的杭州,水光潋滟,浓淡相宜,花信风来,云树绕堤。近日,跟随“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记者深入浙江杭州的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清河坊历史街区,感受和记录老街里的潮生活。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杭州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拱宸桥街道因此成为京杭大运河南端唯一拥有双遗产点的街道。

“在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世界文化遗产点得以精心保护,工业遗存得以创新利用,非遗得以活态传承,这些都渗透在暖暖烟火气之中。”杭州市拱墅区拱辰桥街道桥西社区党委副书记李悦介绍。

桥西历史文化街区自2010年建成开放,历经十余年的全面保护与升级,将保存完整的清末民初沿河民居建筑以及大量近现代工业遗存呈现给市民游客。如今,街区仍有321户原住民枕河而居。

“我们这一代喝着运河水长大的人啊,一生钟情于这块地方。”杭州市民柴选法是“50后”,工作、生活都未曾离开过拱宸桥及周边区域,见证了整个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过程,“现在家门口是世界文化遗产。游客都在街区主道活动,一点不影响小区的生活氛围。住在这里,闹中取静,十分自在。”

柴选法工作过的浙江麻纺厂以及杭一棉、杭丝联等老厂房、老仓库,在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中并没有被舍弃,而是经过改造利用,变成了博物馆、美术馆、工艺馆等,继续发光发热。一到晚上,这些空间内外的文艺演出、主题讲座、阅读推广等活动丰富多彩、热热闹闹,街区内133家各业态店铺、场馆,丰富了市民游客的文旅体验。

“桥上行人桥下舟,茶香酒馥曲无休。”从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手工艺活态馆到街区内的精致小店,杭州韵味十足的老街处处散发浓郁“潮”范儿,文化描摹出它的新形象。

手工艺活态馆前身为通益公纱厂旧址,现已是浙江省规模最大的手工体验基地,兼具互动教学、非遗手工体验和民间技艺表演多种功能。馆内,各类作坊分散布置,不仅集聚了浙江省的文化资源,还吸纳了四川的泸州油纸伞制作技艺等各地非遗项目。通过不定期更新手工艺和非遗展示场景,该馆以交流促传承、以传承带传播,为新一代非遗传承人施展才能提供了平台。

“技艺可以是传统的,理念一定得是新颖的。”在以皮雕为主题的仝仺美学馆,店主蒋超超一边“料理”手中的皮革,一边分享感悟。大学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她,一毕业就开始接触皮雕、潜心学艺,凭借独到眼光和祖辈传下来的选皮、用皮之长,逐渐探索出个性风格,创作出了《拱宸·趴蝮》等一系列创意十足、技艺精湛的作品,颇受年轻人青睐。

白墙黛瓦,雕梁画栋,历经岁月涤荡,夜色中的清河坊历史街区难掩风华。2020年,经改造的清河坊历史街区以崭新面貌绽放,宋韵文化与市井风情相映,传统与新潮共生。行走在清河坊,流连于宋韵绵长,品味出现代味道。

杭州人说,一座清河坊,半部杭州史。清河坊位于南宋都城临安城遗址的中心位置,这里自古便是杭州繁华之地,书写着商业传奇。

清河坊保护恢复了大批百年老店。胡庆余堂、方回春堂、王星记等杭州老字号云集,复现旧时杭州商业中心之貌,也集聚了人气,年均客流量超3000万人次。

“中华老字号”药店胡庆余堂内,身穿白大褂的老师傅用传统技艺制作中药。1874年,胡雪岩创立胡庆余堂。走过150年风雨的胡庆余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设中药博物馆,药草、医书、牌匾等记录着中医的发展与传承。近年来,老药店与现代生活碰撞出新火花,推出的陈皮红豆拿铁、菊花拿铁等中医药咖啡,引起年轻人的兴趣。

南宋御街上,青砖黑瓦与现代玻璃组合而成的南宋书房,是一扇展示宋韵文化的窗口。从图书展示到主题文创,从文化讲座到研学活动,从寄出主题明信片到聆听国潮音乐会,读者可以在这里感受宋韵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融合。

南宋书房总经理赵群伟告诉记者,南宋书房以书店为平台,以多业态形式呈现宋韵主题,用沉浸式体验宋韵生活的方式吸引年轻客群,让千年宋韵传承下去。自2020年10月开业以来,南宋书房年均接待读者300余万人次,每年举办点茶、香道等各类活动约200场,活动参与者年均100万人次,35岁以下读者成为南宋书房的主力客群。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清河坊历史街区还依托街区丰厚的文化资源,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通过房租减免、项目补助、星级评定等方式,加大对特色型文博类机构的培育扶持力度,招揽优质专题文博机构入驻。当下,朱炳仁铜雕博物馆、刘江艺术馆、此时艺术空间等十余家文博艺术场馆,构成了博物馆群落线性展示空间。

步入大井巷49号,在一座已有近百年历史的三层楼老建筑中,一场敦煌壁画飞天专题特展正在免费开放。采用特种矿物质颜料搭配加丝宣纸复制的40多幅飞天壁画,高清还原了敦煌壁画的原色及丰富的细节,让观众可以在清河坊零距离看见敦煌。

展览主办方此时艺术空间刚开业月余,空间主理人刘岩介绍,当地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在不改变整体结构的前提下完成修复,“我们将持续推出一系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有人文特色的展览,丰富居民游客的文化生活。”

在历史建筑保护和传承中,新业态正唤醒老街巷,赓续隽永文脉。(本报记者 张 影 王 彬)

标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