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文艺》:话剧与电影梦幻联动,再现经典文艺作品和鲜活历史人物

发布时间:2024-04-22 17:58  浏览量:9

弦歌不辍,履践致远。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央视网联合出品,我国首部文献戏剧电影《抗战中的文艺》日前上映。该片既是中国国家话剧院首部文献戏剧电影、首部搬上大银幕的电影,也是戏剧结合电影展现形式登上大银幕的全新尝试。影片以历史文献为依据、戏剧舞台为核、电影艺术为轴,打破舞台边界,首次展现、抒写、梳理1931年到1945年,共计14年的中华文艺界波澜壮阔的抗争史,力争打造一部具有思想性、艺术性、探索性的史诗作品,铺陈一幅文艺群星闪耀的民族历史画卷。影片汇集40多位中青代演员,以质感的表演描摹一幅抗战文艺的时代群像,并向当下青年观众发出强烈的邀约,共赴历史长河,共同致敬文艺先辈。

40余名演员高燃集结,生动诠释文艺先驱力量

电影《抗战中的文艺》的故事横跨14年,以史诗般的笔触,真情再现抗战时期胸怀爱国之志的文艺家们求索、挣扎、奋斗,寻找文艺救国路径的艰难历程。为了呈现“群星闪耀”的历史脉络,刻画出生动鲜活的文艺大家,电影邀请到40余位中青代演员共同演绎片中几十位文艺大家。观看段奕宏、孙红雷、陈建斌、廖凡、辛柏青、佟大为、万茜、宋佳、田雨、李光洁、关晓彤、朱颜曼滋、王挺、赵阳、吴谨言、罗一舟、顾珂嘉等演员饰演的历史人物,仿佛打开一本历史相册——他们有的为国家未来、文艺出路而低头思虑,有的以坚毅眼神自信地审视远方,有的则面带淳朴的微笑、斗志昂扬……虽然年龄不同、装扮各异,但面对未知的未来,他们都是眼中有光、心怀希冀,将理想主义的文艺战士形象生动诠释。

对于饰演历史上的文艺大家,演员们都怀着敬畏之心,提前收集历史资料,钻研人物特质,反复揣摩角色细节。作为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扮演者,演员段奕宏在接到角色时就非常忐忑,“鲁迅先生身上的精神力量、他的态度以及他的一生经历,都不是外在的,而是从土壤里长出来的。”饰演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茅盾的田雨为了深入角色,找来茅盾的传记和作品阅读,“茅盾先生说过,只有竹子那样的虚心、牛皮筋那样的坚韧、烈火那样的热情,才能产生出真正不朽的艺术。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们要努力向前辈学习、去践行。”

青年演员更是在文艺先辈的身上感受到深沉的家国情怀,以及为文艺事业奉献的精神。为了再现“人民音乐家”聂耳青春活力的一面,罗一舟在塑造角色过程中反复琢磨,“尤其是了解聂耳先生的事迹、了解了他创作的动机和目的后,我更能明确地在音乐中听到他的思想、听到他的感情。”关晓彤则在饰演“人民艺术家”秦怡时表示:“在演绎老一辈文艺楷模的过程中,我从前辈身上汲取到了非常多的能量。”

历史文艺大家走出课本,铺陈抗战文艺民族情怀

炮火硝烟弥漫,日寇大肆入侵,“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东北告急!上海告急!华北告急!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文艺先驱们纷纷站出来,“中国文艺界,怒吼了!”他们用呐喊唤醒民族的灵魂,以文艺作为武器向日寇宣战。影片饱含民族情感,致敬抗战中的文艺经典作品,用一桩桩抗战大事件串联起抗战文艺的壮丽画卷,将历史意境引入充满光明的未来,意味深长。

电影《抗战中的文艺》依托真实的抗战史,首次详细梳理了这段历史中的几十个文艺家的故事,抗战14年的文艺界也首次被展现、被抒写、被梳理,集中刻画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文艺大家名家,囊括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电影等多种艺术门类。这些出现在教科书中的人物,是新文化运动的践行者,也是我国近代文艺的奠基人,在抗日战争中他们拿起纸、笔、乐器,发出了文艺界的怒吼,而经由光和影、演与歌的诠释,这些人物也将穿越光影走出课本,与当代观众对话。

电影《抗战中的文艺》诞生,是建立在当下年轻人油然而生的文化自信基础上的——他们对抗战历史的自觉关注、对近现代中国文艺发展史的自觉认知、对当时文艺大家的敬意,都为影片的创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因此,影片并未聚焦历史中的民族苦难,而是从当年文化界意气风发、振聋发聩的发声出发,呈现了一幅面对民族危亡以文艺力量积极抗争的激荡群像——文艺家们从未向侵略者低头,他们在不断实践,寻找文艺的道路、寻找民族崛起的方向。与此同时,影片也以创新的光影与舞台结合的形式,通过一部部经典的文艺作品、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向今天的文艺工作者传递先辈们不朽的创作精神与爱国情怀,鼓舞新时代青年的爱国士气,再造中国的文艺冲锋号。该片导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表示:“电影《抗战中的文艺》是话剧与电影两种文化载体的梦幻联动,其承载着技术赋能艺术的文艺探索精神,也彰显着新时代文艺发展的蓬勃景象,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文艺创作多维创新的需求。”(司木)

标签: 文艺 抗战 话剧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