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两次才明白:女人不该总说男人不行,差不多能凑合就知足吧
发布时间:2024-04-30 00:23 浏览量:10
虽然广泛认可“激励与信赖”的价值,但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常常忽视这两个关键要素。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许多人一开始就怀着戒备心态,默认对方不可信,从而无法给予对方激励。
矛盾在于,当我们紧握激励与信赖不放手的同时,却又迫切希望获得他人的鼓励与信任。无法获得时,便指责对方品行不端。如此,激励与信赖便无法在人与人之间流动,甚至许多夫妻之间也缺乏这些元素。
美国著名人际关系专家戴尔·卡耐基在其著作《写给女人一生幸福的忠告》中提到:“无保留的信赖,是一种能帮助人们迅速恢复自信的神奇力量。”书中举了许多妻子激励和信任丈夫的例子,包括诸如“别担心,我相信你会成功”和“别灰心,失败并不可怕”等鼓励性语句。
这类鼓励性语言并不难以表达,但许多人却不愿意这么做,甚至认为对方不配得到自己的鼓励。不知从何时起,鼓励和赞美被误认为是虚伪的标志,这是多么悲哀啊!你都不愿意鼓励别人,又怎能期望别人鼓励你呢?
只要夫妻之间没有重大问题,没有原则性的矛盾,且双方都在努力,就应该彼此信任和鼓励。我们不应先入为主地认为鼓励的话语是虚伪的,你甚至都没尝试过,怎能知道它没有效果呢?就像父母与子女之间往往羞于表达“爱”一样,只要你真诚地尝试去说,去表达,一定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朋友小娟分享她的两次离婚经历,归咎于她不懂得激励和信任,总是否定伴侣,总是说对方不够好,从而导致夫妻间的矛盾,最终分道扬镳。
这种问题有时与个人的成长环境有关。父母那一代人对于激励、赞美和信任这些概念并无太多了解。很多人在与父母共同生活中,可能都亲历过父母的争吵,争吵中口不择言,相互指责,相互否定。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即便后来形成了自己的婚恋观,也可能会不自觉地受到父母影响,在婚姻中急于否定和指责伴侣,而不是给予激励和信任。
深知此类问题的人士,会刻意去矫正这方面的瑕疵。而那些未能洞察问题的人,则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与父母相似,膜拜挫折教育,坚信无误,毕竟他们已如此度过了几十年。
然而,如果我们真诚地与父母深入交流,他们也不会希望始终遭受否定和指责,哪怕这来自他们的伴侣。这意味着我们从父母那学来的某些东西是有误的,我们不应让这些问题代代相传。
小娟在第二次离婚后才深刻意识到这个问题,这源于她的前夫阿敬坦白的心声:“你知道我最受不了你什么吗?我最受不了你总是随意否定我,指责我。
若我真的犯错,你要打要罚我都悉听尊便,但事实上我并没有犯错,只是未能在短时间内满足你的期望,你就开始指责我这里不行,那里也不行,你这是何苦?难道否定我就能让我满足你的期望吗?那如果换成是我经常否定你,你会作何感想?
也许你认为所有的夫妻都是这样,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做法就是正确的!”
带着阿敬的话,她回顾了自己的前两段婚姻,觉得确实如他所说,她从未鼓励过另一半,只是一味地否定和指责。换位思考后,她觉得如果自己长期遭受指责,也会难以忍受。
有了这样的认识后,她开始努力改变自己,秉持的婚恋观是:“
女人不该总是说男人不行,差不多能将就就将就吧!毕竟人非圣贤,我自己也不是完美无瑕的人,不应对男人要求过高,只要一开始差不多,与男人一起互相鼓励着前进,其实就已经很完美了”
她之后用全新的婚恋观去选择伴侣,经营婚姻,对自己的生活非常满意:“我一开始就与我现任丈夫讲述了我的过去,以及我学到的教训,从一开始就约定好要余生互相鼓励和信任。
在静谧中寻求平衡,于平和中寻获满足,小娟的“凑合”并非是将就,而是一种深刻的生活哲学。她的“知足常乐”不是停滞不前的借口,而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是对生活深刻理解后的抉择。
不仅是小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这样的心境。你可以设立高标准,但务必立足于现实,了解自身的定位。如果你的起跑线并不优越,不必心急,培养一颗安于现状而又积极向前的心。只要你选择的是一个有追求的正常伴侣,那么,给予他更多的支持与信赖就是了。生活不就是一步一步走来,而非一步到位?
像小娟这样理解并实践“静而不争”的女人,命运往往会给予她们“福气”的回报,因为她们懂得满足,明白知足是快乐生活的源泉。她们以轻松的心态去支持伴侣,这样的相互激励会让生活越过越美好,最终可能会更加接近她们内心深处的期望。
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虽然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但不能过度依赖。假如你周围没有这样的人,那么自我鼓励与信任便是关键。在这样的内心状态下,你可以保持平和,懂得满足,与人交往时,不吝啬你的赞美和鼓励,这样,一切都会逐渐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