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芭花开一路香| 老挝媒体代表红河之行:把更多的中国经验带回老挝
发布时间:2024-04-29 07:20 浏览量:9
谷雨后的红河,青山如黛,粉荷初绽。4月23日至4月25日,参加老挝记者研修班的老挝媒体代表到弥勒、建水等地,用文字和镜头记录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生态保护、农文旅融合等方面的发展成果。
漫步森林小镇、考察蓝莓基地、探访古城文化……一路走来,老挝媒体代表对红河州的生态保护治理、文旅产业模式赞不绝口。
在弥勒,共赴生态之约
甸溪河畔绿意盎然,“生态走廊”之称名副其实;森林小镇绿树成荫,繁花盛开,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走进弥勒,这座诗意浪漫与生态康养的城市,让人幸福感倍增。
“深呼吸,这里的空气很舒服!”在林间停下脚步,一呼一吸间,顿时神清气爽。老挝媒体代表在享受绿色呼吸的同时,也在好奇这座城市的绿色生态奥秘。
“弥勒温泉是否是天然的?”“这座森林公园面积多大?”“公园是谁在管理?”“如此优秀的生态环境是怎么保护和治理的?”
当得知这座与佛同名的城市被誉为“天然维生素气候带”,眼前碧波荡漾的甸溪河曾经是垃圾漂浮的臭水沟,而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太平湖森林公园曾经是石漠化荒山,老挝媒体代表纷纷发出不可思议的惊叹。“这是弥勒市委、市政府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描绘出的绿色发展的崭新画卷。”解说员给出了答案,太平湖森林公园是当地围绕生态修复、石漠化治理、产业植入,在完成12000余亩山地石漠化改造,同时辐射带动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后取得的成果,是政企联动共同保护治理生态的典范。在此基础上,周边农民在获得土地流转租金的同时,通过技术培训,或进入园区工作,或参与苗木生产、乡村旅游等产业,从农户转变为产业工人,带动了闲置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实现了进一步增收致富。
“中国政府是真正的为人民好!”老挝《经贸报》、老挝记者协会名誉顾问坎康·纳帕冯先生听完介绍情不自禁热泪盈眶,发出赞叹。“老挝也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但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我要把这里的治理和发展模式带回去,介绍给我们的领导和企业家。”
在建水,共赴文旅之约
“咚!”沐浴着晨晖,登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建水朝阳楼,老挝媒体代表敲响古钟,许愿吉祥如意。
沿着林荫小道,建水文庙映入眼帘。面对孔子塑像,大家虔诚鞠躬,表达内心对古老文化的敬意。“我知道孔子,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有一本很出名的书叫《论语》,我在学生时代读过。”老挝MV电视台董事长阿丽娜·马哈冯女士用流利的中文说。
在建水紫陶博物馆,“泥与火”中诞生的千年建水紫陶散发着古朴典雅的韵味。如今,千年建水紫陶在炉火的淬炼中衍生了一个产业集群。建水将“儒家文化”“紫陶文化”“古城文化”深度融合,充分激发文旅发展的内生动力,全面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旅游产品,打造集历史文化体验、自然景观游览和现代科技应用于一体的全方位旅游目的地。红河州委、州政府把紫陶文旅产业链列入全州12条重点产业链之一来打造,提出“到2025年,实现紫陶文旅产业链集群产值突破100亿元”的目标。
“建水紫陶文旅融合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你们打造了优美的景点,制作了典雅的陶器,通过门票售卖、文创产销方式,既继承、宣传了传统文化,又增加了当地收入,是一条多赢的道路。”老挝《经贸报》、老挝记者协会名誉顾问坎康·纳帕冯先生说道。
未来,我们双向奔赴
中国和老挝山同脉、水同源。
一直以来,中老媒体代表团多次开展联合采访、交流研修等活动。本次老挝记者研修班,让老挝媒体代表在红河州看到了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的模样,加深了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了解。未来,中老媒体将在交流互动中增进了解,深化友谊。
老挝记者协会主席沙万坤·拉沙蒙期待着:“中国在乡村振兴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值得老挝借鉴。希望中老两国以后分享更多关于农业、工业、IT行业、创新行业等领域的成功经验和成果。”
“这次老挝记者研修班增进了老挝媒体对中国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农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经验做法的了解,也通过媒体间的互访交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记协国际部亚非处副处长张业亮分享道。
老挝MV电视台董事长阿丽娜·马哈冯说:“来到红河,我们一起考察,一起交流,中老媒体双方互相信任,见证了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新篇章。”
“作为媒体工作者,我会将中国这些做法和经验带回老挝进行宣传,希望未来中老能加强旅游方面的合作。”这是老挝《经贸报》、老挝记者协会名誉顾问坎康·纳帕冯的憧憬。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也真,我的爱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临别,老挝MV电视台董事长阿丽娜·马哈冯女士用中文动情地唱起《月亮代表我的心》。
一首歌曲,是真挚情谊的倾诉,是中老媒体红河故事的暂别,更是中老人民双向奔赴的期待。
云南网记者 姚程程 通讯员 卢秀丽 杨钧寓 周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