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绿茶成为城市形象“金名片”,来这里开启茶香之旅
发布时间:2024-04-29 18:10 浏览量:9
张颖 刘涛 日照报道
春山晓露洗春碧,明前雨后采茶季。每年的谷雨前后,是“日照绿茶”春茶采摘的季节,在日照市岚山区,采茶不仅是一场农事,更是一种打开春天的方式,茶树尖上,一粒粒茶芽刚刚完成“破冬”之旅,迎着春日暖阳悄然生长,茶农腰挎茶篓在田间采摘嫩芽,熟练的手势在绿芽间上下舞动,穿梭在垄垄茶树之间,将一粒粒稚嫩的芽尖落入茶篓中。
黄海之滨弥茶香,日照绿茶满庭芳,一壶斟就春溢身,忘却龙井碧螺春。日照地处淮河以北,本不产茶,但偏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日照绿茶”却成为日照城市形象的“金名片”,也是老百姓致富的“金叶子”。作为南茶北引最成功的地区、日照绿茶的主产区,岚山区锤炼日照绿茶品质品牌,延伸茶产业链条,让“南方之嘉木”长成“江北第一茶”,形成富民产业,化作“一叶”到“多业”的华丽蝶变。
听老茶人讲
“南茶北引”故事
4月16日,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春茶采摘开园节,对众多茶农们来说,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因为,它代表着希望和收获。
每到春茶采摘季节,75岁老茶人刘贤林都会在巨峰镇后黄埠村的茶园里伫立良久。思绪拉回1966年,刘贤林仿佛又变回那个因茶树成活而喜出望外的小伙子,那一年,茶树在岚山区这片土地引种成功,并从这里延伸至更加广阔的地域。
“我是最早一批开始种茶的,‘南茶北引’刚开始时没有人看好,尽管传统种植填不饱肚子,但老百姓依然守着不肯改变,他们当时认为种茶是自断前程的做法。”刘贤林老人边采茶边说。
那是“南茶北引”最为艰难的时期,北方天气寒冷,越冬对茶树幼苗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在那个年代,我们用稻草、棉被等搭起屏障为茶苗挡风,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茶树。”在茶农的保护下,来自南方的茶树在北纬36度这片土地生根发芽。
“后来,有了种植成功的经验,在专家带领下,试种的茶树成活率越来越高、茶树的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老百姓看到茶树种植带来的收益,家家户户开始种茶、采茶。”刘贤林告诉记者,他的茶园种植品种是安徽小叶茶。近几年,岚山区引进和推广的优质茶树品种有四十多个,包括“中白一号”“白毫早”“中茶108”等,先由重点茶企带头试种、摸索经验,带动普通茶农参与,由此实现茶园不断更新迭代。
草木本无情,灵芽解人意。刘贤林老人的茶园里,茶树枝头已萌发出嫩绿的新叶,在风吹日晒中,任岁月的年轮爬满老人的额头,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只为留住日照绿茶芽尖的香气。
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一批又一批老茶农的付出,才让更多人品尝到香醇四溢、韵味悠长的好茶,他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精心呵护每一株茶树,确保茶叶的品质上乘,每一片茶叶都蕴含着老茶农的智慧和情感。老茶农对茶文化的传承和坚守,让茶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郭宝安摄)
一卡一称一码
实现全程可追溯
欲寻碧玉枝,且向山中行。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中缓缓行驶,记者来到了地处岚山区碑廓镇的浏园春生态茶园。热闹无比的山东浏园第七届茶之春开园节火热开幕。林中种茶、松间种茶、全程施用有机肥……如浏园春茶园一般,日照规模化优质茶生产基地比比皆是,分布在这广阔的海岸山脉中。“这片茶园是我多年来经常考察的茶园,可以说是北方茶园中的代表,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生态美,我们常说,只有生态茶园才能生产出好茶叶。”山东省茶叶学会理事长、山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二级教授丁兆堂指着眼前的茶园连连称赞。
移步间,记者来到了江北最大的鲜叶交易市场——薄家口鲜叶交易市场,这里询价声、买卖声不断。茶农们带着新鲜茶叶来此,为它们找一个好归处,前来收“鲜货”的茶商们捞起一把茶叶认真辨别品种、观察色泽,过秤、付款有条不紊,茶农们喜笑颜开,场面十分热闹。
据了解,这里所有的鲜叶交易都实行实名制溯源,商户人手一个溯源秤,茶农人手一个“惠农卡”。“相当于每一片鲜叶都有了‘身份证’,来自哪片茶园、哪户茶农,一查就知道,鲜叶的质量一点儿也不敢马虎,否则这一季茶叶采了也卖不掉。”薄家口鲜叶交易市场负责人说。
茶商苑子龙带来的纱网袋装得满满当当,“今年收茶刚刚开始,随着天气转暖,收的鲜茶叶会越来越多,今年茶叶的叶片很厚,我们炒成的茶叶品质高、耐冲泡程度很好。”
“以往,因茶园比较分散,追溯监管一直是难题。现在惠农码与电子溯源秤的双重锁定,实现了鲜叶生产端和茶叶加工端的溯源闭环,并通过农残快检,不合格产品的生产源头能够被及时锁定。”日照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丁仕波介绍,无论是鲜叶还是干茶,都能追溯到具体的生产者和加工者。并且当系统发现任何超出限定产量的情况,会自动发出预警,通过系列智能化系统监测,及时阻止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
消费者只需扫一扫绿茶包装盒上的日照绿茶专用标识,便可显示绿茶产地证明、防伪信息等内容,真正实现了“从茶园到茶杯”质量安全的全程可溯。
从做好茶园绿色防控,到抓好品种、品质、品牌提升,从强化甄选联盟建设到构建茶叶标准化体系,从培育新时代茶人,再到打造茶文旅综合体,日照绿茶的价值新空间正在慢慢打开。
在传承中创新
一杯茶背后的制茶人
一方沃土成就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塑造一个群体。在日照市岚山区,伴随茶树一起蓬勃成长的,还有热爱制茶的人们。
“85后”袁奇军从小在茶园长大,是省级非遗项目日照茶手工炒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名副其实的“茶二代”,全国劳动模范、御园春茶业董事长袁从波是他的父亲,“两代人”传承技艺只为一杯好茶。
“上午采的鲜叶当天必须炒出来。”在制茶车间,茶香弥漫,机器声隆隆,或单手深抄上挑,或双手上下翻飞,袁奇军正在一口已升温至近260℃的铁锅前忙碌。在一次次地翻炒、揉捻中,茶的清香开始散发。“摊晾后的新叶进行杀青、回潮、理条、压扁,只待茶叶晾干提香,即可打包销售。”有十多年制茶经验的袁奇军介绍,茶叶的好坏,他搭眼抬手间便能分辨。
随着机械化发展,机械炒茶成为大势,袁奇军何须亲自炒茶?“两个巴掌做出来的跟机械炒茶是不一样的。手工杀青比机械杀青更加灵活,可以更准确地感知鲜叶杀青程度,如果杀青不充分,还可以通过下一步找回来。”袁奇军解释道,“高端茶基本是手工茶,我们公司的高端茶现在基本上是我跟我师傅炒制的。”
袁奇军口中的“师傅”,就是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制茶大师”荣誉称号的日照本土制茶人杨现明。跟师傅学炒茶,师傅教得严格,袁奇军学得认真。因为“性子比较拗”,初学炒茶时,炒不好他就守在锅前一直练。有一次,他在二百多度高温的铁锅前连炒了八个小时,第二天手烫伤,脸蜕皮。“父亲是全国劳模,师傅是制茶大师,这份专属于他们的荣誉,对我来说其实是一种鞭策。”袁奇军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他一边跟着父亲培育无性系茶苗、管理茶园,一边跟着师傅学习炒茶。
对手工制茶工艺的保护,日照其实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2016年,经挖掘和申报,“日照茶手工炒制技艺”被列入日照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2021年被列入省级非遗。为确保传承人不断茬,岚山区每年组织手工炒茶比赛、培训等活动。日照市还实施日照绿茶“谷雨工程”,推动标准化生产落地,成立了“谷雨工程”技术服务队,统筹市县两级茶叶技术力量,常态化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三送”活动,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
茶食品、茶文化环环相扣
从“一叶”到“多业”的蝶变
在日照,渔民、盐民早上出门劳作前一定要饮茶,素有“宁可三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早上饮一杯茶,一天干活不觉累”,这是当地人流传的说法,也说明了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日照市目前茶园总面积达30万亩,年产干毛茶1.98万吨、总产值38亿元,分布在43个乡镇、867个村庄,茶叶从业人员已达30余万人。如今,日照绿茶成为日照市规模最大、基础最好的农业特色产业。
茶叶作为传统经济作物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日照市以日照绿茶“谷雨工程”为总抓手,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茶产业,打造一批具有本土竞争力的茶叶高端品牌。历经多年发展,日照茶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优、从优到特的精彩变迁。近年来,日照市政府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依托日照市茶科所共建中茶所“北方茶叶研究中心”,日照市以市茶科所为技术龙头,大力开展茶叶科技研发创新,茶科所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获得省、市科学技术奖37项,国家专利38件。
目前,育种方面已筛选出了30多个茶树抗寒种质资源,育成鲁茶1号、鲁茶2号,抗寒单株1-4、3-6正在准备申请登记。引种方面已经筛选出平阳特早、龙井长叶、锡茶5号、中茶108、鄂茶1号等能耐最低温度-10℃的抗寒品种。
受北方气候影响,日照绿茶开园时间普遍较南方茶晚,到了谷雨前才会大量上市。正是这晚来的茶香造就了日照绿茶特有的品质。同时,日照市独特的海岸环境,赋予了茶叶“叶片厚、滋味浓、黄绿汤、板栗香”的优良特质,年轻的日照绿茶因此后来居上,成为“中国绿茶新贵”“江北第一茶”。
依托得天独厚的茶产业资源,日照市持续推进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茶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日照绿茶+滨海旅游”发展模式,从农产品到商品、从商品到品牌,打破单一的生产和销售格局,构建茶生产、茶食品、茶文化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让游客吃有茶味、住有茶香、行有茶路、游有茶韵、购有茶礼、娱有茶戏,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潜力,让“一片叶子”带动多方产业,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