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亲戚之间三代就断了联系,今年扫墓,颠覆了我的观点

发布时间:2024-04-08 19:17  浏览量:2

我从小就听父辈说过,亲戚之间三代走亲,三代后就断了联系。我也深信不疑,觉得这句话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联系淡漠的无奈。

以前,我们家每逢过年过节,父母只会叫上隔壁几家,或者同村的几户人家吃饭,至多就一桌人。我不明白为什么只请这几家,而不请其他亲戚。

父母说,他们大多数都不认识了,两家人混迹在外几代,早已没了联系。我想起读书那会,课文里写过一则寓言故事:一根扁担上的草鞋因为彼此之间没扶持就散了。

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没有经常的沟通和照拂,亲情就会淡薄。所以亲戚之间三代不走动,自然就疏远了。这种观念深深烙印在我心中。

今年清明,我们照例扫墓。墓在老家,距我们现在住的地方大概50公里,得开车一个多小时才到。这次扫墓,公公心血来潮,非要我们去扫一个在村边百年古树下的坟,说那是他爷爷的堂兄弟的坟,已经无人照料。

我们并不熟悉那个堂兄弟,只是模糊知道有这号人。但公公坚持让我们去扫,说既然找到了这份亲情,就不能放弃。我们也就依了他。

清晨我们就出发去扫那个无名小墓。原以为不会有什么发现,谁知刚走到墓地,就看到几个身着黑衣的中老年男女正在那边忙活。我赶紧问公公这是什么情况,公公愣了一下,也不知道。

我们上前与他们打招呼,原来他们竟是那位堂兄弟的后人,住在离这里大概六七十里外的一个县城,今年也是突发奇想要来扫墓,结果碰到了我们。

两家人都惊喜万分,开心地坐在坟边聊了一整天。原来,他们家老人也跟我们一样,一直以为亲戚三代就断了联系,所以这么多年从未回来扫墓。今年他们老人忽然起了回来看看的念头,孩子们便陪他们老人家来扫墓,没想到遇见了我们。

我们听他们讲起老辈们的故事,原来两家人以前关系很好,经常来往。可后来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变迁,两家人渐行渐远,加上观念上的局限,导致几代人不再联系。

这次堂兄弟的后人还特地带来了豆腐、鸡蛋等祭品,要在墓地里煮饭招待我们。我们也买来了一只鸡,争相待客。

两家老人聊开了,连我们这些年轻人也搭上了话题,你一言我一语聊了老半天,难分难舍。

这次偶然的邂逅,让我看到了亲情的可贵。原来,亲情不会就这么断了,哪怕几代不联系,也可以重新搭起桥梁。关键是要有一颗积极的心,主动去寻找,去联络,去牵绊。

人世间最宝贵的感情就是亲情。亲情是天生的牵绊,是世代相传的精神寄托。可它也需要用心经营和维系,否则还是会淡漠消散。

我开始反思,也许我们老一辈有那种“三代不走亲戚”的观念,是因为生活节奏慢,人员流动少,保持联系不易,才会有“隔三代断亲情”的说法。但现在交通发达,联系容易,我们是否还该持有这样的观点呢?

我认为,亲情不应该有代际的界限。我们应当主动联系远方的亲人,经常走动,互通音讯,维系亲情。即便几代不见,也可以重新建立联系,重拾天伦之乐。

亲情的可贵还在于它能够弥合代沟。不同年代的人有血脉相连的牵绊在,才能坐在一起聊开,互通声气。这种跨代的交流对于我们认识历史,传承文化也大有好处。

一个家族要兴旺发达,需要子孙后代环环相扣,守望相助,这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所以,我们不应该放任亲情在代间中断,而要积极搭桥,以点带线,以线相连,契而不舍地把这份亲情世代相传。

我们平时就可以从小事做起,经常打电话问候远方的亲人,关心他们的生活。重要节日可以约起来吃顿饭,聊聊天,拉近关系。我们还可以建立家族群,上传老照片,讲述历史故事,让晚辈们认识老一辈,从小培养对亲情的认同感。

我也在反思自己。以前我总觉得与远房亲戚没什么往来,并不打紧,可这次清明的经历让我明白,主动联系至关重要。从今以后,我要经常联系异地的亲人,多沟通问候,别让时间和距离削淡了天伦之情。

亲情犹如一棵参天大树,需要后人用心呵护,时时浇灌,才能枝繁叶茂。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这份最宝贵的感情传承下去,使其源远流长,绵绵不绝。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