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复烤,“流量”何以变“留量”?
发布时间:2024-04-17 18:32 浏览量:3
“万万没想到,去年仅是预热,今年才正式开始。”烧烤季来临,去年“火出圈”的山东省淄博市再度冲上热搜,今年清明假期旅游热度涨幅同比超过200%,一位淄博烧烤小哥被炭火熏黑累到“面露无奈”的视频在网上迅速流传。从“进淄赶烤”到“来淄复烤”,淄博走红热度有增无减,也给文旅市场提交了一份让人眼前一亮的答卷。
不只淄博,我们看到,这两年“火出圈”的还有哈尔滨的冰雪游,贵州榕江的“村超”,甘肃天水的麻辣烫等等,它们都创造了现象级的新消费模式,成为文旅市场的“网红”。总结其共同点,均是在一定网络契机下,短时间内以其地域特色的火爆,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繁荣,进而成为推动当地文旅进阶的一张重要名片。而其地域特色最显著的特征在于,远离了大城市的喧嚣繁华和紧张节奏,在舒缓的节奏中透露出满满的人情味、烟火气和纯真劲。这种带给游客的满足感就像我们时不时想要逃离城市,回归乡土田园,奔赴一场久别重逢一样,撩拨着我们内心最柔软的情感。
按照以往的经验,“网红”现象往往是昙花一现。但对一座城市来说,呼唤的却是流量能持续、“出圈”能长久,“网红经济”能够为本地经济发展带来长期效益。因为任何短暂的“出圈”,其实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只是潮涨潮落,虽然能带来一时的流量,但事后造成的公共资源浪费未免令人惋惜。一时走红不易,保持“长红”更难,实现流量持续转化是艰巨的挑战。从淄博等地应对文旅市场的举措来看,破解这个难题其实有密码可寻。
立得住,站得稳,才能行得远。怎样才能立得住?要深耕地方优势产业。优势产业不是凭空而起,往往是基于本地的经济发展基础,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摸爬滚打和改革探索,才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结构功能。持续深耕和挖掘优势,有利于推动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融入全国产业链的统一大市场。比如为打造“烧烤”这个文旅增长点,淄博早就做足了各项功课,他们开创小饼卷肉串的新吃法,推进烧烤经营的规范化管理,持续壮大烧烤产业链,从上游的农业、畜牧业到中下游的加工业、物流业都能及时供应。
怎样才能站得稳?要经得住城市治理能力的大考。一个地方“出圈”的背后,往往涉及食品安全、服务质量、社会治安等诸多领域。“网红”城市季节性的流量涌入,对精细化和现代化治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管是淄博、“尔滨”,还是榕江,他们在面对“泼天”流量时,都能积极响应,做到政府、企业、市民协同发力。特别在社会治理方面,当地政府与游客实时互动,及时拿出了实打实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提高公共决策和执行的质量,从硬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到软件的营商环境,以及相关监管部门保驾护航,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庞大游客涌入的共同承接,这是日常社会善治的有效结果和最好检验。
怎样才能行得远?耐得住寂寞,适时而变的心态很重要。地方优势产业不是一时形成的,任何地方的“出圈”也都不是偶然的,必定是厚积薄发的结果,谋求发展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避免急功近利,遵循注意力经济的运行规律,以细水长流的心态做好眼前事。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正式创立于1985年,直到近40年后才迎来“尔滨”的爆火。榕江球迷自发组织的当地足球协会也在30多年前就成立了,10年前,榕江更是年年举办足协杯、周末联赛、春节杯三大足球盛事,榕江人民一直在不懈努力、创新发展思维,直至“村超”被全国所知。想要“网红”变“长红”,对任何地方来说,都要时刻保持清醒,认清形势,持续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从城市建设、公共文化空间打造的角度,做好自身优势资源禀赋的传承和展示。只有长期深耕,才有可能迎来“长红”。
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花式“内卷”的文旅市场,一个地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此消彼长、有起有落都是正常现象,不必患得患失。恰恰是在市场规律的调节中,让更多地方产业能够在常规态势下实现稳定发力。追求短期流量的行为可以理解,探索“网红”变“长红”的做法更应该支持。默默努力的同时,要不忘抓流量、懂人心、善治理。
淄博“复烤”了,今年冬天“尔滨”也可能再来。当然全国还有很多地方正摩拳擦掌,绞尽脑汁打造自己的“网红经济”。我们难以预料下一个爆火的地方又将是哪里、能火多久、推出怎样产品、主打怎样的风格,但可以肯定的是,身在高峰当沉着冷静、从容应对,身处低谷就兼修内功、提升品质,从自身方面下足了功夫,破圈突围就是一个契机问题了。(赵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