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如何讲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惠州故事”
发布时间:2024-04-17 17:08 浏览量:4
惠州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丰富
如何讲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惠州故事”
悠悠古韵,千年文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惠州有着5000年文明史、1400多年建城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丰富。罗浮山上,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采药炼丹、悬壶济世,留下冲虚古观、稚川丹灶;西子湖畔,北宋大文豪苏轼品荔写诗、悠闲自得,东坡祠、朝云墓隔空对望。银岗窑、水东街、平海古城等历史古迹铭记着这座城市的荣光,惠东渔歌、龙门农民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着这座城市的气质……
今年春节期间,惠州西湖景区丰湖书院上演的宋式婚礼秀火出圈,线上线下观看量超5000万人次。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资源和宝贵财富,只有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让其“活起来”“火起来”。据统计,惠州有385处文物保护单位、241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208项各级非遗项目。坐拥文化遗产“金山银山”,惠州如何保护传承好这些历史文化财富?又如何让它们融入时代与生活,使其更能体现自身价值,焕发新的光彩?
现状
文化遗产逐渐“活”起来“火”起来,绽放时代光彩
2月6日,惠州中山公园(惠州府城遗址公园)升级改造开园暨惠州府衙遗址展示馆建成开馆。梌井、9处建筑基址及汉代的陶网坠、隋唐时期的板瓦和瓦当、清代东坡先生野吏亭记碑等实物,以其浓厚的古韵向人们讲述着沉淀千年的惠州故事。
近年来,文化遗产活化在很多城市铺开,热度不断攀升,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放眼文化遗产俯拾皆是的惠州,从挖掘考古到遗址修缮、文物陈展,从文化IP打造到特色文化品牌创新探索,从非遗资源保护申报到文创产品受热捧,无不让人感受到惠州千年文脉涓涓流淌、生生不息的力量。
3月25日至29日,百家地市党媒看惠州活动在惠州举行。这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地市党媒120余名“融媒大咖”游览惠州苏东坡祠参观东坡井。惠州日报记者张艺明 摄
随着惠州文旅系统系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宾兴馆、邓承修故居、葛洪博物馆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和文物项目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文保单位和非遗项目成功申报,国保由1处增至3处,省保由19处增至45处,国家级非遗项目由2项增至3项,省级非遗项目由7项增至27项……“通过强化整体化、系统化保护,惠州文化遗产成为有形的文化符号,不断提升城市宜居、宜游、宜业的吸引力。”市文广旅体局有关负责人说。
北宋绍圣年间,苏东坡寓居惠州两年八个月,留下“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动人诗篇,东坡寓惠文化成为惠州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现在,复原后的惠州苏东坡祠,成了岭南保护、传承、弘扬东坡文化的重要场所。当穿过饶宗颐先生题字的“惠州苏东坡祠”山门,一眼就看到苏东坡的客厅厅堂“德有邻堂”,堂前有历经风吹雨打仍保存完好的东坡井,三贤祠、思无邪斋、东坡居室、迟苏阁、娱江亭、松风亭散布其间。
惠州苏东坡祠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各地游客,仅在2023年就接待观众超过30万人次。“没想到在惠州还保留着这么好的东坡文化!”来自广州的游客李莹莹说,苏东坡可谓当代年轻人的“顶流男神”,其圆融、可信、可爱、可敬的人格形象令人神往。
今年春节期间,惠州西湖景区丰湖书院上演宋式婚礼秀火出圈,线上线下观看量超5000万人次。“宋式婚礼秀”以惠州大户陈直之子陈丰迎娶眉州新娘唐珠为场景,请来“苏东坡”担任傧相(即主持),让市民和游客沉浸式体验宋式浪漫。
“近几年,国潮之风盛行,春节期间,各类民俗活动回归,年味也越来越浓了。”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惠州民俗学者林慧文认为,在华夏民族的传统中,婚礼被视为礼乐文明的根本所在,春节期间在惠州西湖景区举办“宋式婚礼秀”等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游客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浓浓年味,也有助于激发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惠州东湖旅店是抗战期间秘密大营救的主要中转站之一,转送了茅盾、张友渔、胡绳等100多位文化名人。如今,修葺一新的东湖旅店打造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入选“2020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吸引大量海内外游客。
2022年,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惠阳淡水老城启动改造后重新鲜活起来,游客络绎不绝;博罗县启动《博罗古城文化旅游休闲区总体规划》,统筹葫芦岭贝丘遗址、博罗古城、明清九村、东江等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挖掘古城历史,高水平建设博罗古城文化旅游休闲区,打造博罗对外形象的文化窗口……
通过融入城市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活力。
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随着以文创为主的消费风尚兴起,带有惠州元素的文创产品在市场上不断涌现。
农民画丝巾、陶瓷杯、雨伞、手机饰品、魔术巾等龙门农民画系列衍生产品陆续开发,荔枝茶具组、西湖赏盘、富贵碗、风光餐具、玉塔微澜影清杯等东平窑衍生文创产品备受市场青睐,亚克力夹子文具——“大笑东坡夹”、东坡寓惠主题DIY笔筒、东坡诗词集DIY挂件、《食荔枝》活字印刷体验包等“东坡文创”系列产品受到热捧。
在传承保护基础上活化利用,惠州文化遗产不断“活起来”“火起来”,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短板
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专业技术能力有待加强
虽然我市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文化遗产得到较好保护,但也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
记者走访发现,一些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知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主动参与保护文物的意识不强。市文广旅体局工作人员甚至接到过基层的电话咨询,称为了配合项目建设、能否撤销已认定公布的文保单位或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惠东白马窑遗址。
市政府文化顾问、市岭东文史研究所副所长何志成表示,据他观察,前些年,一些历史文物在城市建设工程中受损,与工程施工人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强有关,也侧面反映出相关部门的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
1月22日,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召开,会上有代表发言称,我市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技术能力薄弱,从事历史文化保护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尤其缺少历史建筑、传统村落修缮、保护与利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导致工作科学性、合理性不够,在实践中就出现过古遗址破坏性修缮的情况。同时,我市既没有考古机构又没有考古队伍,考古工作都是依托省考古所开展,与惠州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不相匹配。
此外,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特别是编导、创作、文史研究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不足,导致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创新不足。而文旅产业配套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缺乏专业运营团队,也导致老城新活力不足、文旅发展难以形成特色产业产品。这些问题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更好开展。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离不开经费保障。“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涉及面广,工作复杂且专业性较强,往往面临配套资金难以有效落实的困境。”市住建局总工程师李子锋说,像历史建筑、传统村落等文化遗产的维护修缮,需要专业的队伍,制定专业的保护设计方案,加上活化利用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费用就相对较高。
记者从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上了解到,目前我市重大历史文化保护项目和市级以上文保单位、非遗项目的日常管理,已经有财政资金保障,但市级及以下的文保单位保护修缮资金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没有设立常态化专项资金,149处市级文保单位、184处县(区)级文保单位保护状况堪忧,有些县(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经费也比较欠缺。
以惠阳区为例,目前该区有国家和省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31处。近3年来,惠阳统筹利用各级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文物保护修缮工作,相继完成会水楼、邓承修故居等8处文保单位的修缮工程,挺秀书院、会新楼等文保单位修缮工程正在实施。但由于文物数量多,修缮保护成本高,与实际需求相比仍有较大资金缺口。
破题
推进重点工作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
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先人对惠州这片热土的馈赠。如何用好这笔“财富”,让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惠州焕发更强活力?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开展以缚娄古国、梁化古郡为代表的早期文明探源工程,加强横岭山、银岗窑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以白马窑址为中心的“海丝”史迹保护利用。抓好重大文化工程,加快惠州古城片区文旅融合项目建设,推动水东街业态和非遗文化提升,优化新民街东新桥至水门桥段江畔环境和商业氛围,让古城焕发多元文化与烟火气并存的新魅力。
博罗横岭山商周墓葬群。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记者了解到,惠州将坚持市级统筹,采取“一盘棋”常态化运作,把原来条块分割、碎片化的历史文化遗产重新整合成一个整体,进行系统保护,进一步推动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重点工作。
比如,积极对接广东省“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完善新石器时代至秦汉之际考古文化谱系,全面梳理横岭山、银岗岭等重大考古成果,加强对3000多年前缚娄古国的考古实证,开展地域文明的溯源和阐释。
系统梳理惠州古城、博罗古城、淡水老城、平海古城资源。在此基础上开展古城文旅提升工程前期筹备工作,保护活化“一街挑两城”古城格局,开展行走古城、非遗体验、美食荟萃等活动,推动西湖片区、府城片区与水东片区连片发展文旅经济,让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
推动“苏轼与两宋惠州文化发展战略”落地,加强西湖、罗浮山人文精神的呈现,整合提升合江楼、东坡祠、嘉祐寺片区,打造东坡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苏学研究区域性高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岭南东坡文化传播主要策源地,通过寿苏会、东坡粉丝大会、“东坡文化节”城市联盟等平台,持续打造“不辞长作岭南人”文旅IP。
以“葛洪传说”“东坡传说”等申报国家级非遗为牵引,实施省级以上高水平非遗项目跃升计划。全力推动水东街二期非遗展演馆建设,深入开展非遗美食嘉年华、非遗千村篮球赛、中秋非遗之夜等活动。
推进海丝文化遗产考古保护。继续推动白马窑址群、大星山炮台以及范和古村等纳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海丝相关遗迹考古,推动“海丝申遗”文化交流再启航。
业内专家认为,上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点工作的全面开展,将进一步加快推动惠州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实践,有助于提升社会凝聚力,推动文化繁荣。
建议
文史专家、惠州学院原党委副书记罗川山:
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做文章
文史专家、惠州学院原党委副书记罗川山建议,全方位分析惠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优势与短板,科学寻找切入点和突破口,切实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做文章,尤其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等重大机遇,创新思维、拓宽眼界,着力在提升层次、运筹项目、打造平台和铸造品牌上,摸索出一条彰显中国文化自信、广东特质、大湾区风格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惠州路径”。
一方面,在文化遗产资源的历史区位、传统优势基础上刷新“新格局”“新赛道”,如寻访东南亚及欧美等地的“惠州会馆”,寻找发现中外文化交流惠州遗迹,续写新时代的惠州“乡情故事”。另一方面,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调研、策划具有牵动力和网络号召力的“出圈项目”,如在缚娄古国、罗浮山摩崖石刻、惠东白马窑、惠州苏东坡祠、龙门三寨谷造纸遗址等众多资源和乡村民俗禀赋中筹划出有特色的项目,推出市级、县(区)级旅游特色历史名镇、名村或历史古街。
记者手记
既要“守得住” 也要“活起来”
说起文化遗产,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古董”。实际上,文化遗产来自社会生活,来自人民群众,“活”才是文化遗产的正确打开方式,要让文化遗产真正“活在当下”。
惠州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随着保护传承力度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稳步迈上新台阶。但如何进一步把文化遗产用好用活,依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对文化遗产,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来”。要知道,保住了文化遗产的物质实体,并不意味着活化利用就可以“为所欲为”,应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使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践中,既要加强文化遗产原貌、现状的保护,更要考虑文化遗产在以文化人、惠及群众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推动文物陈列展览、特色非遗展示传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城市微更新、文旅融合及开展合作交流等方式,使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时代发展,融入人们日常生活。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戴建 欧阳成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龚妍 侯县军 谭琳 欧阳成
图片(除署名外) 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本文来自【惠州日报-惠州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