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我转业安置殡仪馆让妻子嫌弃,半年后妻子夸我工作选的好

发布时间:2024-04-18 00:08  浏览量:4

1985年的时候,我退伍被部队转业安置在殡仪馆担任资料员的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妻子十分的不理解,甚至因为工作没少给我发脾气。

不仅如此,很多的朋友见到我都绕路走,村子里还有不少人觉得我们晦气,经常在背后指指点点。

然而仅仅过了半年的时间,因为一件事情的发生,妻子就对我的工作改变的看法。

不仅经常夸赞我工作找的好,收入稳定,还说我这是积德行善的工作,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有了妻子的认可,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当初的想法。

(注:本文纯属虚构,如有类似经历,纯属巧合,请理智阅读)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

家家都在为温饱发愁,很多孩子连小学都没念完就辍学去帮家里干农活了。我算是幸运的,勉强读完了初中,但也实在跟不上,就退学了。

当时,我大姑父在市里的棉纺厂工作。他是家中的长子,年轻时就进了厂,凭着勤恳和智慧,从普通工人一路晋升为车间主任。

按照惯例,等他退休后,可以让家里的孩子去顶替他的工作。这在当时可是一个让无数人羡慕的"铁饭碗"。

大姑夫妇膝下无子,他们一直视我为己出。再加上母亲对奶奶特别好,大姑连带着高看我们家一眼。

得知我辍学的消息后,大姑就写信给我母亲,说想让我去市里接大姑父的班。

这封信如一颗炸弹,在我们家中引爆了。母亲喜出望外,连连感叹命运的眷顾。她早就盼望我能走出村子,去城里闯一闯。

父亲虽然舍不得我离家,但想到我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也就点头应允了。

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传到了三叔一家的耳朵里。三叔是我父亲的弟弟,他们家的儿子比我还大几岁,正待业在家。

三婶得知这个消息,气得写信埋怨大姑。她认为大姑厚此薄彼,明明自家的儿子更合适,却非要等着我去占这个名额。三叔虽然没有明说,但言语间也流露出了不满。

这件事在我们家闹得沸沸扬扬,亲戚之间的气氛一度很紧张。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生怕我失去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便悄悄托人从中斡旋,希望能说服三叔一家。

然而,造化弄人,还没等母亲说服三叔一家,大姑的信再次来到我家。

我最终没能如愿接替大姑父的职位,棉纺厂突然下达了停工令。

据说是因为原材料短缺,厂里的生产线被迫停滞了。大姑父也因此提前退休,他的职位也就随之取消了。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我感到天旋地转,父母也唏嘘不已。他们安慰我说,人生的路还很长,关上一扇门,上天自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就在我失意之际,一个新的机会出现了。

当时正值征兵季,村里来了征兵工作组,号召适龄青年参军入伍。我突然灵光一现,意识到这或许是另一条出路。

我从小就对当兵充满了憧憬。爷爷年轻时就是军人,他常给我讲那些峥嵘岁月里的故事,讲军营中的生活,讲战场上的英勇事迹。

在我的心目中,军人就是最高尚、最令人敬仰的职业。

我把这个想法跟父母一说,他们都十分支持。

父亲说,当兵不仅是光荣的事业,更是一个学习本领、锻炼意志的好机会。母亲虽然舍不得我离家,但想到我能为国效力,也就欣慰地点头应允了。

我的决定很快在村里传开了。大家都说我有出息,不甘在家坐吃山空,要去建功立业。

邻村的大婶还打趣地说,当兵光荣,找媳妇也容易,说不定哪天就有漂亮姑娘上门提亲呢。

说来也巧,就在我应征入伍前,邻村真的来了提亲的。

媒人带来了一个姑娘的照片,说是想给我相看对象。那姑娘长得甜美可人,眉眼间透着一股机灵劲儿。我的心怦怦直跳,一见倾心。

本来媒人是打算等我去市里工作时再议婚事的。得知我要参军,女方父母非但没有反对,反而十分支持。

在他们看来,当兵是光荣的事业,要是女儿能嫁给一个军人,那是一人光荣,全家荣耀。

就这样,我和未婚妻见面之后便定下了终身。

入伍那天,全村人都来送行。父母红着眼眶,嘱咐我要听从首长的话,在部队要争气,不要给家里丢脸。我一一应下,挺直腰杆,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了家门。

在部队的日子虽然艰苦,但我无怨无悔。

从普通士兵做起,我凭着优异的工作表现,在部队担任文书的工作,这不仅给了我一个别人没有的机会,更是锻炼了我的能力。

三年转瞬即逝,我光荣退伍。回家的路上,我心潮澎湃,对未来充满憧憬。

我要用在部队学到的本领,开创一番事业,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更重要的是,我要迎娶心爱的姑娘,共度一生。

一回到家,我就投入到紧锣密鼓的筹办婚礼中。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我和妻子办了一场简朴而温馨的婚礼。

看着她幸福的笑容,我感到无比踏实和满足。我知道,无论今后的路有多远,有多少坎坷,有她相伴,就是我最大的幸运。

然而,现实很快就给了我当头一棒。部队在安排工作时,把我分配到了当地的殡仪馆,担任一名普通的资料员。

这个消息,犹如一道惊雷,在我和妻子的心中炸开。

其实我倒是无所谓,在我看来,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无论在哪里,只要尽心尽力就是了。但妻子却很不乐意,她觉得殡仪馆是个晦气的地方。

我苦口婆心地劝说,如果不接受这个工作,我们就只能回家种地了。再说,殡葬也是一项必要的职业,没有什么不好,妻子思量再三终于还是同意了。

然而,我们低估了世俗的眼光。

当得知我在殡仪馆上班之后,昔日的朋友同学见了我都躲着走,生怕沾上什么晦气。

逢年过节串门,亲戚收到我送的礼物,也会偷偷地丢掉,怕是沾染了殡仪馆的不祥之物。

起初,我并不在意这些流言蜚语。在我看来,人活着就是要问心无愧,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但妻子却越来越受不了这种目光和闲言碎语。

她说村子里总会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甚至有一次,邻居家的孩子看到她,都哇哇大哭,说她身上有死人的味道。

妻子常常抱怨,说我这个工作毁了她的名声,害她在村里抬不起头来。

我能理解她的感受,但又无可奈何。我们需要这份工作来维持生计,我不能因为别人的看法就轻易放弃。

为了缓解妻子的压力,我鼓励她也去找一份工作。后来妻子在市里的一家缝纫机厂找到了工作。有了事情做,她的心情也渐渐开朗起来。

但让我没想到的是,妻子在上班后,提起我时却改了口风。她不说我在殡仪馆工作,而是说我在民政局的下属单位上班。

一开始我还纳闷,后来才明白,她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不想让工友们知道我的真实职业。

这件事多少让我有些失落,但转念一想又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妻子选择隐瞒,也是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

人生的转折,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就在我以为妻子永远无法接受我的工作时,一个意外的事件,彻底改变了她的看法。

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秋日,妻子的姑姑不幸去世了。这个消息,如同一道惊雷,打破了我们平静的生活。

妻子虽然悲痛万分,但还是要强打起精神,帮助家人处理后事。

当遗体被送到我工作的殡仪馆时,我才真正意识到,生死离我们是多么的近。

看着妻子红肿的双眼,我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尽自己的一份力,让姑姑走得安详、体面。

让我没想到的是,妻子的姑父是个特别迷信的人。他专门请了大师算过,说是要选择某个时辰、某个朝向的火化炉,才能让亡者升天,让后人旺盛。

这个要求,他不好意思和殡仪馆的工作人员直说,便找到了我。他拿着礼品恳请我能帮他达成心愿。

我笑了笑,没有收下姑父的礼金,而是保证一定会尽力而为。随后,我就去找工作人员沟通,说明了情况,希望他们能通融一下。

工作人员虽然有些为难,但看在我们是同事的份上,最终还是同意了。

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姑父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连连道谢,说我们的工作是积德行善的好事。

这句话,犹如一道光,照亮了我的心田。

姑姑的事情,也让妻子彻底转变了对我工作的看法。她不再觉得殡仪馆是个晦气的地方,反而常常夸我工作稳定,收入不错。

和她的许多朋友比起来,我这个殡仪馆的资料员,还是个不错的工作。妻子由衷地感慨,当初我选工作选对了。

如果当时听了她的话,回家种地,我们的日子恐怕就不会这么好过了。

听到妻子的这番话,我心中五味杂陈。这些年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妻子的理解和支持,这对我来说,胜过一切荣誉和奖赏。

从那以后,我对工作更加尽心尽责。每当有家属来办理丧事,我都会主动上前,给予他们最真诚的帮助。

很多人在悲伤之余,都对我表示感谢,说我的服务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尊重。

如今的我已退休在家,每月能领到5000多元的养老金,日子过得十分滋润。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当年在殡仪馆的工作。

很多人也许会觉得在殡仪馆工作是个晦气的差事,但我却从中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每个生命的消逝,都值得我们庄重对待。而殡葬工作者,就是为逝者、为生者提供这份庄严与尊重的人。

我在殡仪馆工作的几十年里,见证了无数个家庭的生离死别,体会到了生命的无常和亲情的可贵。

我虽然常伴逝者,但内心却愈发珍惜当下、热爱生活。也正是这份工作,让我有了稳定的收入,能够供养家庭、教育子女。

现如今,人们的观念逐渐开放,对殡葬行业的看法也日渐改观。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殡葬工作者是值得敬重的一群人。

但我清楚地记得,当年妻子最初是多么嫌弃我的工作。那时,能够理解并支持我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每每想到这里,我都由衷地感谢妻子能最终理解我的选择。我们风雨同舟几十载,是她的支持与包容,让我能够安心工作,无怨无悔。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