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上位、爱搞雌竞、茶言茶语,还能让观众欲罢不能?
发布时间:2024-04-18 00:26 浏览量:6
坐在副驾驶上对上司开启茶言茶语模式——
“办公室恋情不好谈喔”⬇️
“你是不是好像有点辛苦”⬇️
话里话外皆在突出上司在和女友感情里的“不顺利”。
而这种不顺利,来源于上司夹在女友和母亲之间的进退两难。
她察觉到这种困境,
先是抛出一句“感觉Rebecca还好喔”,
试探上司对女友的看法⬇️
得到了上司略带诉苦意味的回答⬇️
于是暗戳戳地进行比较:
“至少我不会(像她一样)忘记何妈妈不吃鱼啊”⬇️
她把情敌的情况告诉友人,
大家都劝她:抢过来啊⬇️
她笑着拒绝,说自己抢不过来⬇️
但在和上司相处时,一点也没隐藏自己的小心思。
因为和上司的女友总是撞衫,于是托他帮忙给出防撞衫提示⬇️
收到对方发来的提醒后,
微妙地回了个能让人不断遐想的“❤️”⬇️
而这一切都被这位女友看在眼里,
短信也是她以男友名义发出去的⬇️
茶言茶语,第三者,被抓包…
看上去是俗套的二女争一男设定?
再一看卡司阵容:
第三者——林依晨
女友——许玮甯
上司——贺军翔
一边是《爱情合约》时隔20年相逢的欣喜⬇️
一边是《恶作剧之吻》18年前的情敌设定延续至今的俗套⬇️
但一开播,
豆瓣开分8.5⬇️
截至发稿涨到了9分⬇️
收视和人气上的战绩也都不错⬇️
虚情假意的雌竞,
两个女性抢男人,
女主角似乎还是位第三者。
集齐诸多争议因素,
却能让观众共鸣,
称赞编剧能力惊人,
甚至直呼台剧进入了Next Level?
不妨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简庆芬(林依晨饰)和Rebecca(许玮甯饰)两个女角色,
是同月同日生,任职于同一家公司,审美相同到常常撞衫,甚至连看男人的眼光都高度一致的设定。
在上司与Rebecca恋爱期间,
她适时地出现在每一个对方不那么顺心的时刻,
比如察觉到争吵、上司母亲住院、女友和母亲的不对付…
她总能送上适当的体贴⬇️
把上司和Rebecca感情的危机时刻,转化成自己的关键时机。
最后成功介入这段感情:
上司买来蛋糕帮她过生日⬇️
上司的母亲也对她赞不绝口⬇️
之后顺利嫁给上司,两个人生了一个叫布布的儿子。
婚后丈夫体贴,
会买她喜欢吃的蛋糕给她过生日⬇️
儿子懂事,
看她在忙工作自觉走开⬇️
生活也足够富足。
这么一看,
在这场二选一的游戏中,好像是简庆芬赢了?
但这段关系从一开始就没那么简单,
蛋糕其实是Rebecca喜欢的牌子;
婚戒是Rebecca的尺寸,
她拼尽全力才能戴上;
居住的房子,也是为Rebecca准备的婚房。
除去这些,
婚姻锤炼出来的,还有夫妻之间毫无情趣的对话⬇️
由于孩子和婆婆的存在,
亲密时刻要么不尽兴⬇️
要么被婆婆的突然到访打断⬇️
曾经对她赞不绝口的婆婆也开始挑事:
不懂得照顾自己的孙子、儿子⬇️
切菜也不仅仅是不影响口感就好⬇️
日子不至于苦闷,
但激不起半点水花的重复总是寡淡,
连幸福都经过裁剪放大。
她突然产生好奇,
选择另一条路的Rebecca呢?
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经过社交网络上的一番搜索,
得到了这样的讯息——
Rebecca未婚,
有一个小她10岁男友,
存款数额高达1800万台币(约400万人民币),
每天的生活都充满惊喜。
她竟然产生了一丝羡慕?
原本的平凡,因为假想敌的精彩人生不断被放大。
搭乘公交时的一次偶遇,
望着对方的洒脱背影,再看看自己手里难以抛开的菜篮。
她站在原地失神了许久。
她跟婆婆提起这个曾经惹人厌的Rebecca,
用奚落的语气讲述对方至今未婚,
还不守常规地和小10岁的男生交往⬇️
但婆婆只是不屑一顾,
然后把仅有的称赞给了Rebecca⬇️
留给她的只有无尽的沉默。
是啊,
得不到的永远最迷人,
没有经历过的人生总是无懈可击。
那Rebecca的人生真就如此完美吗?
往下看,
她的事业还不错,
身边的确有小她10岁的年下男,
但不是恋人关系,
合照只是在帮对方对心上人欲擒故纵的把戏⬇️
单身对应不只是精彩,
还有孤独。
出门吃饭,一个人只能坐在吧台⬇️
衣杆不堪重压整个垮掉,身边都没有能搭把手的人⬇️
活成了身边人的反面教材⬇️
无数事件叠加在一起后,
她试图在社交网络上输出不快,
打完一行字又默默删掉,
人生的惊吓何尝不是惊喜?
翻了翻自己的动态,
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简庆芬。
不速之客的到访如同一记棒槌砸过来,
怎么看都有挑衅的意味。
点进去,
看到的却只有提醒她关注的弹窗。
关注还是无视?
按钮点下去,意味着从前她就输了,现在也没赢。
不点,又实在好奇。
一番挣扎后,她决定算了。
只是这根刺一旦冒出,就很难再拔下。
原生家庭造成她从小和哥哥相依为命,
由于哥哥有前科出狱后受到各种歧视⬇️
男朋友的妈妈也因为这个原因,平时没少奚落嘲讽她⬇️
她和男友同居时,因为哥哥的一次到访,男友妈妈就将她从家里赶了出去⬇️
在这样的处境中,哪怕自己努力装作不在意,问题还是无解。
她也为这段恋爱做出过努力⬇️
但在对方身上,看到的是一个母亲的挣扎。
于是她决定斩断这份感情。
她的放弃不是因为第三者的介入,也不是因为不爱,而是一种“不得不”的处境。
后来每一个孤独的时刻,她都在反刍着失去的痛苦。
用自己的经历提醒别人:
不要随便把应该得到的东西让出去,不然会后悔⬇️
两个人一边隔空较劲,一边又为对方的生活套上完美滤镜。
这样的关系与其说是有敌对关系的雌竞,不如说是处在不同状态下的两个人,想看看自己人生的B面——那条没被选择的路究竟如何。
人性的滑稽不就在于此吗?
奋力争取和奋力摆脱,但都不认为自己得到的是最好的。
无论做出什么决定,我们都是人生的两面,幸福和遗憾随时转变。
简庆芬透过Rebecca窥视到婆媳矛盾的冰山一角,
以为自己能因此避开成为被婚姻诅咒的样本,
然而大多数婆媳关系不过是旁观者清。
婆婆曾经所厌恶的,会因为“得不到”这层设定成为朱砂痣、白月光。
以为自己的奋力争取,会换来等量的幸福。
看似完美的婚姻,
也会有残缺⬇️
有分歧⬇️
Rebecca因为“得不到”,或许还有孤独的因素,偶尔还是会怀念那段逝去的感情。
不是失意者,但也会好奇自己当初放弃的那条路,如今是何种走向。
除了剧情设定,剧中的台词,情绪的细腻转变,对于个体的注视,在剧外都引起了共鸣。
不是大开大合的情绪,情敌之间无需愤怒掌掴,一颗心也能自然碎掉。
细腻到只是衣杆坍塌,那份孤独就蔓延出屏幕。
这些微妙的处理都让人不断感慨:
台剧已经在Next Level了。
这的确是近年来时常被拎出来讨论的话题,回看台剧从世纪初至今的发展历程,有过长达10年的偶像剧黄金时代。
也有观众对“王子爱上灰姑娘”叙事祛魅后的沉寂时期。
但沉寂,似乎也不全是坏事。
眼看浮夸、狗血、套路化的设定不再如从前那般火热后,
台剧开始了漫长的自救过程。
在这期间,题材、叙事、视角都发生了转变。
可以从近几年的大热作品中窥见台剧对个体命运的关注,用细腻的情绪、锋利的台词,对准一个个“普通人”渺小而生动的命运。
《俗女养成记》把视角对准了陈嘉玲——一个39岁,未婚,事业进入瓶颈期,感情生活抓马的“俗女”。
从小被寄予厚望,一路从台南走到台北,有着体面的工作,企图成为精英。
但40岁时,职业、感情、生活都好似被困住,
于是她决定回到台南老家当一个俗女。
这样的决定免不了一番审视,
爱情、事业、精心打造了40年的人生全盘皆失,
是世俗意义里的失败者。
没有太多光鲜靓丽的时刻,
但这样的故事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它足够普通,
普通到能处处窥见自己的成长轨迹,
同时又给了一个新鲜的注脚:人生可以平庸,跌倒了也还能再站起来。
剧中还有不同女角色的自我修正过程,
陈嘉玲的母亲,
结婚后的人生属于丈夫,儿女,婆家,
唯独不属于自己。
而她的转变方式不是大彻大悟,只是悄悄学习英语,学会了开车。
人生的方向盘,到底还是要自己掌控,哪怕会晚一点。
不识字的阿嫲,
让小陈嘉玲教她写自己的名字⬇️
她下意识地就要从夫姓学起⬇️
小陈嘉玲固执地写下“李月英”,
还告诉她这三个字更好听⬇️
于是她欣慰地笑了,一笔一划学着写自己的名字。
去掉夫姓,何尝不是那个年代的人,为“做回自己”迈出的勇敢一步。
也许这些改变微不足道,但有时人生因为有了这么一点点,就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选之人》则是探讨了性骚扰、性别分工、个体与大局等话题,
剧中有一句台词广为流传——
“很多事情不能就这样算了。”
源于剧情里职场性骚扰的故事。
亚静,性骚扰受害者。
不是柔弱、具有性羞耻的刻板受害者形象。
她懂得反击——
在被骚扰的当下,立即给骚扰者一个过肩摔⬇️
不是完美受害者——
当过第三者,
被迫介入自己上司的婚姻,
还被拍下了裸照。
她也曾试图过反抗,
但对于反抗的流程过于熟悉:不过是申诉,反复自证,不了了之。
于是在遭遇职场性骚扰时,放弃了这个渠道。
女领导翁文方,
如同其他影视剧里拯救受害者的角色那般,
告诉她不要责怪自己,
即使被拍下私密照片也不是你的错,
告诉她不能这样算了。
这些鼓励是走进亚静内心的要素之一,
但最重要的或许还有她的那份同理心——
在亚静说出自己曾经爱上上司的原因时,
她的反应不是哂笑或是不可置信,
而是平静地说了一句:
“成功的人在他最成功的时候,展露他的弱点,很难抗拒。”
正确的话语只能短暂宽慰,体谅与共情,才能真正让我们站在同一边。
《我们与恶的距离》聚焦的则是社会现实。
一个穷凶极恶的杀人犯在落案之后,被他牵扯的所有人该如何自处?
直系亲属成为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受害者家属终日活在失去亲人的恐惧与愤恨中⬇️
身为杀人犯的妹妹,
她改名换姓、隐瞒家世、谎称父母早已过世,
依然如履薄冰,身份暴露即是死路⬇️
为杀人犯辩护的律师也没能幸免,
他被受害者家属泼粪⬇️
妻子因此跟他提出离婚⬇️
但他并非支持恶,而是企图了解恶,也许这样才能阻止悲剧发生。
受害者家属又何罪之有?
几种冲突延伸出不同身份的对抗,
剧本讨论的也从来不是单一的被害者家属如何走出伤痛,
或者是杀人犯的家属如何融入社会。
还探索了司法和律师不同的追求,
人性在面对悲剧时不可避免的偏激导向,
媒体与个体的立场,舆论发生后又将把事件引向何处。
播出后因为这份人文关怀,成为了新一代台剧天花板。
这几年备受关注的台剧除了以上主题,
还有揭露女性在社会中遭遇不公的《她和她的她》⬇️
探讨亲子关系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战争题材的《一把青》⬇️
没有宏大的叙事,小人物的挣扎、羁绊、无可奈何的抉择依然动人。
从偶像剧黄金时代,到沉寂没落数年,再到寻到合适的土壤,迅速扎根加速生长,直到生成今天独有的叙事。
一方面要归功于没落之后的勇敢革新、视角转变,
另一方面或许是因为台剧进入了“中女时代”。
随着女性意识的崛起,
观众对于影视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赋予了不同的期待,
不管是哪个地区,
这几年都难以避开“大女主”和“女性群像”的论调。
但能交出及格线以上作品的屈指可数,
对女性意识崛起的想象,
大多为女主戏份多、人设好、凭空觉醒、处处可开金手指。
把过去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转一番,即为“大”。
只是这个设定下,爽则爽矣,却总让人觉得双脚腾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样本。
一些出彩的女角色,又难逃“男人戏”困局。
台剧的女性叙事反而是“小”,
小到10岁那年要大大方方地捡起掉在地上的卫生巾,
小到39岁放下成为精英的执念甘心当一个普通人,
小到在60几岁的年纪突然想离婚、学车、学英语。
不是那么铿锵有力,却时时有力量。
故事里的主要人物不再只是二十出头的年轻演员,30+40+50+60+的命运同样被注视。
中女赛道不断有人才涌出,
谢盈萱凭借《四楼的天堂》拿下金钟奖视后,
贾静雯以《我们与恶的距离》和《瀑布》拿下两座最佳女主奖杯。
曾经在偶像剧里扎根的演员,
如林依晨,
林心如,
都有了新的出路。
归根结底,还是文化土壤的不同。
不同的文化土壤下,
市场更容得下为中女量身打造的剧本,
更细腻的叙事,
更妥帖的人文关怀,
谁又能说这算不上一种next level呢。
最后一句
真实的处境其实并不可憎…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