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花芷》:觅秋为好前程离开花家,但这个好前程却是花娴的噩梦

发布时间:2024-04-18 05:41  浏览量:2

承接上文

花芷掌家,发放丫鬟卖身契,大多数丫鬟烧毁卖身契后,都选择继续留在花家,只有觅秋例外。

身为花芷身边春夏秋冬四大丫鬟之一,觅秋离去,不是因为在花家受到不好的待遇,而是她的思维方式。在觅秋看来,女子的好前程就是嫁人。嫁渔夫,不愁吃;嫁商人,能穿金戴银。无论怎样,都比留住花家强。觅秋的想法没错,但她忘记了,嫁人不能保证嫁的都是好人。好比花家次女花娴,就嫁了一个家暴男。1花家经商,搬回城内居住,本是一件好事,但也因朝廷轻视商业,影响到花柏礼、花柏林的学业。创业容易,守业难。要想守好一份基业,关键在于下一代,也就是柏礼、柏林身上。为了让两个孩子能继续学习,花芷诞生办族学的想法。知识改变命运,文脉传承不能断。

虽有名师授课,但柏林、柏礼还是受到花家经商的影响,在曾经的同窗面前抬不起头。花芷得知此事,决定在花家学堂开设百业课,拓宽孩子们的见识。这个决定收到意外惊喜,花家族学越办越好,许多外姓人家慕名而来。这里面就有花家次女,花娴。花娴带着儿子杨随安上门求学,在安顿好杨随安后,花娴转身离去,没去看望花老夫人。看到这里时,冒出花娴是不孝女的想法。有事求人,才把娘家当回事。但后来对比花静,才知道花娴另有苦衷。她不是不想见老夫人,而是不能见。常年遭到丈夫杨奇殴打,花家落败后,丈夫变本加厉,花娴手上全是伤痕。新伤盖旧伤,孝顺的女儿怎能这样去见母亲?

报喜不报忧,是天下女儿的共性。再说花娴的苦是婚姻造成,而在当时的社会,大多数女子认为婚姻再苦、再累,也要咬牙坚持。她们没有想过离开丈夫,独立生存。但花芷不这样想。2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可这也要看这段婚姻,是否值得继续下去。显而易见的是,花娴的婚姻再坚持下去,只能受到更大的伤害。面对这样的局面,花芷想到了和离。可却遭到花家众位夫人的反对,没有一个人支持花芷。大家都觉得花芷是太累了,大脑不清醒才会诞生这样想法。花娴自身也没有想过离开杨奇,在她看来,被丈夫暴打,忍一下就好了,不能因自己耽误杨随安的前程。

可实际上,杨随安已经被耽误了。从花娴与三夫人的交谈可以看出,如果没有花家族学的存在,杨随安入学是一件困难的事。表面上是杨家生活拮据,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花芷上门见花娴,杨奇囚禁花芷,并自爆他与月秀小馆掌柜的关系。能成为花记大主顾,月秀小馆的生意应该不错。间接表明杨家钱财上或许有困难,却也不至于供不起一个孩子读书。可杨随安就是无法入学读书,花娴一再退让,反而影响让杨奇不重视她的孩子了。3正如顾晏惜所言,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过得幸福。杨随安不是花娴软弱的借口,也不愿成为这样的人。在花芷的鼓励和劝告之下,花娴决定脱离杨奇,与杨奇对簿公堂。

大堂之上,杨奇以花娴并未折伤,掩盖家暴事实。将他的殴打行为,归结为夫妻正常争吵,只是没注意分寸,下手稍微重了点。可花芷敢让姑母和离,早就做足了准备。夫殴妻,非死非伤,勿论。但有一条除外,那就是夫妻之间已无夫妇之义。指证这条律例,没有人比杨随安更合适,更能冲击人心。杨随安出面作证,意味着花娴与杨奇之间,早就没有夫妇之义,连亲生儿子都看不下去,愿意相助母亲,离开父亲。从第一次在花家出场到杨家,再到府衙,花娴没有笑过一次,总是一脸忧愁的模样。可当和离成功,踏出府衙大门后,花娴第一次露出笑容。原来这位总是皱着眉头,一脸苦相的花家次女,也是一位爽朗的大美人。相由心生,花娴终于摆脱苦难,迎来幸福人生。

而这个改变是花芷带来的,也是花芷极力促成的。花芷用自己的行动,给花家众夫人上了一堂思想课。嫁出去的女儿,不是泼出去的水,在夫家受到虐待,女儿们也是可以和离,有家可回的。除了自己,没有人能成为你一辈子的依赖。离了丈夫,女子也能活得更好。经商致富,只是物质上的改变。开百业课、接回受欺负的出嫁女,却是思想上的改变,它的意义远超经商千百倍。人要想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幸福,不在于你赚了多少钱了,而在于你是否改变了自己。挺直脖子的花柏林、花柏林;露出愉悦笑容的花娴;向心力更强的花家,都是这场思想改变之旅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标签: 惜花 噩梦 杨奇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