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们的新风尚
发布时间:2024-04-18 11:01 浏览量:3
婚礼一切从简
■ 邹 玲 贵州遵义
今年2月5日,我和爱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家里人充分尊重了我们年轻人的意愿,婚礼一切从简,最特别的是,我是走着去他家的!
我跟我爱人是高中同学,我家住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上坝乡,爱人家和我家挨得比较近。在筹备婚礼时,我俩就商量,接亲采取什么方式好呢?传统的方式是用车队,配上十辆八辆车,敲锣打鼓去接新娘。但是两家就3公里的距离,开车十来分钟就能到,少了点体验感,于是我们一致同意——步行接亲,低碳又环保。
时间上,我们也没有像多数人那样,特别规定新娘出门的时间。婚礼那天,我爱人和平常一样,8点多钟从家里出发,和他的伴郎们走到我家,玩了一些常规的接亲游戏,9点多钟我就跟他们一起出门了。
一路上,我跟爱人走在队伍的前面,接亲和送亲的家人朋友们走在后面。我们有说有笑,不一会儿就走到了。其实以前谈恋爱的时候,我俩也没认真走过这段路,那时候总觉得走起来比较累。这次,有双方家人的陪同,路上有说有笑,我们感觉很快就走到了。
之所以能实现走着去他家,也跟我置办的嫁妆简单有关系。按我们这边的习俗,女儿出嫁要准备床上用品,有些人家图个吉利的数字,会准备十床八床的。我跟我妈商量,那么多被子盖不过来,实在太浪费,就准备两床,一床四季都能用的,一床专门夏天用的,拎着就走了。
关于婚宴,我们并没有摆太多桌,两家商定不能铺张浪费,菜品可口、菜量适中就好。我们请了专业的厨师队伍来承办婚宴,每桌约配15道菜,都是家常菜,菜品虽多,但分量不大,保证一桌10个人吃得好、吃得饱,又不浪费。
婚后,我爱人也从外地回到市里,跟我一起打拼,为我们新组成的小家庭努力赚钱。两人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我想这其实是比彩礼更珍贵的东西。
(本报记者 陈隽逸采访整理)
小区变得“宁静”了
■ 钱芷芳 浙江杭州
我居住在杭州市胜利社区新德佳苑,我生活在这个社区有50年了。新德佳苑是胜利社区内的一个安置房小区,小区有10幢房屋,常住人口2860人。
前几年,我们这儿虽然撤村建居,但村民的生活习惯没改过来,环保意识不强,一些邻里矛盾纠纷,在生活点点滴滴中产生。社区噪音,就是其中一个大问题。早上,大家被楼下集中出发的汽车鸣笛声“折磨”;晚上,老姐妹们又聚集在一起跳广场舞,几个喇叭同时轰鸣,许多低层住户都不敢开窗。最让人头痛的就是红白事,早晨四五点钟,就有人开始吹拉弹唱,吵得人没法睡觉。居民投诉过好多次,但都没什么用。
去年以来,我们社区开了不少会议,老党员、老街坊、乡贤能人集中在一起,提了许多建议。大家一致觉得,要从改变自身习惯开始,为创造宁静平安的生活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现在,我们社区设立了噪声监测点位,拟定了“宁静小区”公约,开展常态化日常宣传。老姐妹们自发组建了“静博士”宁静服务队,志愿者队伍有将近20人,开展早晚高峰时段噪音巡查。先进行排查核实,然后与居民进行沟通协调,减少生活噪音。如果碰到“静博士”难以处理的问题,先由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出面协调,无法协调的情况下,再由街道、执法部门、社区联合处理。现在,噪声投诉比以往少了很多。
针对广场舞噪音,我们还集中购买安装了定向音响。这个音响设备很神奇,可以控制声音传播的方向。耳朵清静了,心情也变宁静了。针对小区红白喜事,我们经过多次商议,把红白喜事集中到胜利经济合作社空置的空间举办,满足习俗需求的同时,又进一步减少了社区噪音。
经过近半年时间,大家环保意识有了很大提高,自觉遵守“宁静小区”公约,一些不文明陋习也同步减少。这不,早晚汽车鸣笛的人少多了。现在提起我们新德佳苑,许多老街坊不由得竖起大拇指:住在这里蛮幸福的!
(本报记者 窦 皓采访整理)
乡亲们都爱上了运动
■ 阿卜杜萨拉木·阿卜杜凯尤木 新疆喀什
伴随着热烈掌声,乡里的篮球决赛在我们村拉开帷幕。参赛队员迅速进入状态,传球、投篮,一气呵成。队员们的精彩表现,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我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岳普湖乡英买力村的村民,也是我们村篮球队的主力队员。现在,我几乎每天都会和队友们“切磋”几个回合,这几年和队友一起参加了不少村里的比赛。
回想村里的每一场赛事,现场大多是人头攒动、一座难求。乡亲们会自带小板凳、人字梯观赛。场地外,还有人支起烤肉架,香气四溢的羊肉串能让乡亲们在观赛之余大快朵颐。
这些年,我最大的一个体会是,体育成了村里的新风尚,乡亲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日益高涨。过去,乡亲们都忙于生计,哪还有空运动?现在不一样了,大伙儿的日子越过越好,手头宽裕后,时间也多起来了,自然有热情去参加体育运动了。
当然,让乡亲们爱上运动,光有时间和热情还不够,还得解决乡亲们“去哪儿运动”的问题。
这些年,村里的体育设施不断升级。过去,村民想运动都没处去。如今,村里有一个山东省援建的多功能体育场,里头敞亮气派,设施一应俱全。平日里,乡亲们会不约而同到那里打球,在运动中感受快乐。
在多功能体育场里,广场舞队也是主角。邻居大婶自从加入广场舞队,每天傍晚都往体育场跑。她笑着说:“现在,不跳一跳就浑身不痛快!”
除了体育设施,村里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不断提高乡亲们的体育热情。摔跤、斗鸡、斗羊……充满“村味儿”的各项比赛,让大伙儿直呼过瘾。如今,走在村里,能感受到乡亲们的精气神越来越足,我们都爱上了体育。
(本报记者 阿尔达克采访整理)
农家书屋格外热闹
■ 谢洪滨 重庆璧山
我今年72岁,出生于重庆市璧山区来凤街道的安乐村。我的父母都是老师。从小,我就很爱读书,家里的图书有上千册。自打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建了农家书屋,我和身边的村民朋友都有了新去处,村里逐渐形成了人人爱读书的新风尚。
在我看来,阅读的习惯是逐渐养成的。在父母的影响下,小学的时候,我就对课本里的文章感兴趣,课余时间也喜欢翻翻课本,看看课外读物。工作后,我的读书范围更广了。我认为读书是一件让人放松的事情,常常挤出时间阅读,午间和晚饭后都是读书的好时光。
退休之后,我有大把的时间读书,我喜欢去街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看书,一看就是半天,越读越喜欢,越看越自在。有灵感的时候还会写写诗歌和小说。现在年龄大了,看书看久了,眼睛和腰背都有些吃力。有时候,我用讲故事的形式给身边人介绍家乡历史,把积累的知识分享给更多人。
傍晚时分,街道的农家书屋格外热闹,每天都有学生、村民来这里看书,小小农家书屋成为大家学习知识、拓宽视野的好地方。每隔一段时间,街道还会在书屋里组织读书会、朗诵比赛等活动,提升大家的读书兴趣。
以前村民干完活就闲了下来,如今经常看书学习,眼界开阔了不少。大家更多的还是关注种植养殖技能培训、农机维护保养技术等和生产相关的知识,许多村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疑难问题时,也会到这里选上几本相对应的书籍研读。也有不少村民和我一样喜欢上文学作品,村里出了不少“土诗人”呢!
读书还让我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挚友。读书让我踏实、不浮躁,让我在迷茫时冷静下来找到前进的方向。
(本报记者 沈靖然采访整理)
村子变整洁 邻里更和睦
■ 相其菊 山东济宁
我今年68岁,是土生土长的济宁市泗水县人,家住泗张镇邢家庄村。村庄不大,却舒适宁静。这几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容村貌改善不少,我们的日子舒坦幸福。
这不,转眼又到村里每月张贴“道德榜”的日子。一大早,我与老伴下地干活回来,路过村委大院,公示栏前围满村民,我也赶忙凑过去查看。这回上榜的村民我都认识,她们都是“饺子宴”上给我们包饺子的志愿者。他们上榜,我打心底赞同。
前年,我们村全面推行“道德榜”。榜单围绕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对村民进行鼓励。参加村里的义务活动、邻里之间互相帮忙,这些好事都张贴到“道德榜”上。
我们村每月初九都会组织孝老敬亲的活动,通过举办“饺子宴”,邀请村里的老人聚在一起唠家常,品尝热乎乎的水饺。前些年,为了举办活动,村里都是花钱雇人包饺子。自从有了“道德榜”,不少村里的年轻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为我们义务包饺子,对我们嘘寒问暖。如今,我们村的饺子宴规模逐渐扩大。
就拿我们老两口来说,“道德榜”的设立也为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前几年,村里发展金银花种植产业,还成立了合作社。我们俩也跟着种了3亩金银花,但我们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儿子常年在外地,每当需要浇灌、松土时,我和老伴就犯愁。村里了解情况后,就招呼街坊邻居来帮助我们。来帮忙的村民还因为这个事儿上了榜嘞!
此外,我们村每个月对上榜的家庭进行加分。积分累积起来,可以去村里的“积分超市”兑换洗衣粉、米、面、油。
在我们村,“道德榜”就像一面镜子,鼓励我们践行文明生活方式。自从有了“道德榜”,村子变整洁了,邻里更和睦了!
(本报记者 王 者采访整理)
文艺活动“调味”好生活
■ 梁庆龙 黑龙江佳木斯
我今年52岁,是佳木斯市桦川县苏家店镇集贤村的村民。去年春节,我和爱人刘淑梅代表我们村参加了镇里举办的第一届“村晚”。好多村民都沉浸在我们的二人转节目里,为我们鼓掌欢呼,现在想起那个场面我还十分激动。
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世世代代以种地为生,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唱歌、跳舞、二人转等文艺活动,也成为我们闲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
以前只顾着泡在地里干农活。这几年,我们的钱包也越来越鼓,家里不仅翻新了房子,还买了小汽车,小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前几年,农闲的时候,村里人都爱在我家的小卖部里打麻将、打扑克,唠些家长里短的闲嗑儿,大家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毕竟多少年来,都是这么过来的。后来,村里铺上了柏油路,还修建了村广场,村委会的大楼里专门弄了一个大房间,摆上了音响和大屏幕,让我们多了很多去处。村干部在路上看到我们,也不忘嘱咐我们多出门锻炼身体,上村委会去练练文艺、搞个节目。渐渐地,村里人空闲时也不再靠唠闲嗑打发时间,村委会的活动室成了我们新的聚集点。
我打小就羡慕那些有才艺的人,在村里的鼓励和兴趣的驱动下,我在家自学了快板、二人转,也看了很多关于文艺活动的书,学会了主持,在家排练的时候喜欢录点视频,晚上还带着我爱人出去跳跳广场舞。村里好多人都主动找我学快板,前前后后我带了20多个徒弟了,农闲的日子过得特别滋润。村里有啥节庆日,我们都上台去表演节目。今年,我们登上了镇里的舞台。现在,我就琢磨带着徒弟们创作一个集体节目,说一段群口相声,题目都想好了,就叫《说说我们的新生活》。
去年家里翻新房子的时候,我特意找人在大门口刻上了一副对联:家居富贵吉祥地,人在欢声笑语中。这就是我现在的生活。
(本报记者 郭晓龙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