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互拥有到相互归属:破解爱情迷思,探索健康伴侣关系的真谛
发布时间:2024-04-18 04:49 浏览量:2
在爱情关系中,人们常常认为双方是“相互拥有”的。当情侣确定关系后,很多人倾向于将对方视为“我的”,并使用具有所有权意味的称呼。这样的观念传达了一种信息,即对方已成为“我的专属”,他人不得随意接触,如有接触行为,必须征询或考虑其意见。这种情况下,仿佛相爱的两个人就是在互相占有,“你拥有我,我拥有你”。
然而,这种“相互拥有”的爱情观存在潜在的风险。它可能导致对方的个体性被忽视,仿佛伴侣有权支配对方的行为范围,例如,男方可以要求女方与哪些人见面、何时回家,女方也可以要求男方无条件让她查看手机、汇报社交动态等。这种情况令人联想到一首老歌《你侬我侬》中所唱:“将咱两个,一同揉碎,再用水调和,重塑你我,从此以后,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虽然最后这两句歌词寓意着两人爱情紧密相连,但也有人将其解读为“相互拥有”或“相互占有”,以至于当对方的行为触及自身“主权”时,可能会感到不适并引发激烈的争执。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丈夫因不满妻子晚上跳舞晚归而激烈争吵,他认为妻子“不像个已婚妇女的样子”。而妻子则坚持孩子长大后,她有权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两人观点迥异,争吵愈发激烈,最终丈夫甚至出现了家庭暴力行为。在后来的心理咨询中,这位丈夫仍然困惑不解:“她是我的妻子,难道我就不能要求她早点回家吗?难道就不能要求她对家庭有所尊重吗?”
实际上,很多情侣在建立关系之初,对伴侣角色的认知就出现了偏差,常以“他是/她是我的伴侣,难道我就不能要求他/她怎样怎样……”的思维模式来处理问题,这种观念背后隐藏的核心理念是“两人互相拥有”,并据此主张对伴侣行为的“主权”,极端情况下,这会转化为对伴侣的全面控制,破坏了两人间的平等地位,使其关系变为一种“上下级”式的不对等状态。
我认为,相爱的两人应当建立的是相互归属的关系,他们组成一个“群体”或我们常说的“一对”,在这个群体中,他们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独立个体,通常都认为自己是对方的唯一爱人,体现出强烈的独占性,几乎不可能与他人分享爱人。所以,《你侬我侬》所描绘的并非爱情中的相互拥有,而是相互归属。
“相互归属”的含义,并非一方归属于另一方等同于被拥有。有些人混淆了“归属”和“拥有”的区别,需要进一步澄清。相互归属意味着双方自愿将自己的生活圈子逐渐交融,成为一个共同体,彼此在言行上要考虑对方的感受,目标是扩大各自的视野,而非限制。成为情侣并不意味着一方拥有对方或被对方拥有,双方依然是独立的个体,各自保留权利和自由,不存在谁限制谁的问题。就如同子女归属于父母,但父母并不拥有孩子一样。在上述家暴案例中,如果丈夫能理解到夫妻间的归属关系,就不会因为妻子跳舞晚归而愤怒失控,他或许会选择向妻子表达自己的不安,从而避免家暴事件的发生。
面对爱情关系中的“独占性”和“伴侣间相互归属”的协调问题,比如小绮的情况,她的男友对她的社交活动进行了诸多限制。按照“伴侣相互归属”的观点,她男友的做法并不恰当,仅仅反映了他对小绮的独占欲望,但他不应过分设限小绮的行为。同时,尽管亲密关系允许一定程度的身体接触和私人话题,但在未得到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可能侵犯到伴侣的边界,因此,每一次亲密互动都需要获得对方的同意。
对于小绮而言,若珍视这段感情,她需要在独占性和相互归属之间找到平衡点,设定自己的行为界限。我建议小绮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男友的“不放心”是否过度,二是她与其他异性的交往程度如何。如果小绮与异性的关系明确纯洁,且能保持适当的距离,那么男友的控制欲可能过强,她应要求独立空间,必要时审视对方是否适合自己。反之,如果小绮与其他异性的关系存在不确定性,则男友的担忧可以理解,但其处理方式不当。此时,小绮需要与男友沟通自己的爱情观,比如“现在你是我的男友,但不代表你是唯一”,并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相处模式。成熟的恋爱关系是在相互依赖和占有中保持独立,通过信任维系爱情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