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史上的独特风景线,它引领了70年的风潮
发布时间:2024-04-18 03:45 浏览量:3
现如今说起“特摄”,我们更多是在狭义上讨论日本特摄系列电影或者剧集,这个具有强烈技术含义和时代色彩的概念,已经超越单纯的制作方式而在当代成为小众同好圈子的欣赏趣味,这不得不说是电影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特摄如何能以一种“过时”的技术在当下依然保持范围不大但是生命力强劲的活力,追根溯源,或许还要从70年前那部奠定了特摄技术世界范围影响力的作品开始,这就是1954年东宝的怪物电影《哥斯拉》。
《哥斯拉》
站在回顾历史的视角来看,《哥斯拉》影片乃至整个系列,以及这个电影史上的最著名怪兽本身,是混合着战后核恐惧、知识分子的环境忧虑,以及纯粹的商业类型逻辑的复杂集合。
但是这样的文化研究角度往往会忽视特摄技术本身对于这个系列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和助力,或者更进一步说,正是因为特摄技术,哥斯拉才超越了银幕上塑造的虚构怪兽,成为根植于一代人心目中的恐怖阴影。
特摄,最早是“特殊摄影技术”(Special Effects,SFX)的缩写。这个概念涵盖从1902年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诞生以来一切以“特殊方式”完成拍摄的电影作品,在拍摄技术和视觉特效不够发达的年代,特摄更像是创作者为了完成理想效果的权宜之计。
这种技术在日本依靠《哥斯拉》而发扬光大。提到这个历史转折,当然就不能不提到后来被称为“特摄之神”的圆谷英二。
圆谷英二在战前梦想成为一名飞行员,而且也曾顺利入学考入日本飞行学院,不过仅仅半年之后学校停课,圆谷英二转到现在的东京电机大学读书,同时在玩具厂兼职。
这一连串的经历现如今看起来似乎都是为了特摄而量身定做,也让圆谷英二在电影界之后顺理成章培养起对于特效制作的兴趣。
1941年,日军对珍珠港发动突袭之后决定拍摄一部电影“歌颂大日本帝国”,这部名为《夏威夷·马来海海战》的国策电影1942年上映,圆谷英二担任影片的特效摄影,影片内容乏善可陈,但是在结尾部分,有一段8分钟的袭击珍珠港段落。
圆谷英二为了这段戏制作了几百个不同比例的飞机和航母模型以及巨大的珍珠港沙盘场地,在方寸之间完成了对于战争的复原。
这或许不是圆谷英二第一次尝试利用模型完成特效,但确实是让他声名鹊起的一次。据说这个短片足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以至于美军在战后执意认为这是“纪录片”,逼迫日方交出“纪实胶片”。
《夏威夷·马来海海战》的特效让美军误以为是纪录片
传言真假暂且不论,圆谷英二利用模型和沙盘制作出了一流的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此时他对于技术的应用更多集中于逼真再现的层面,这也正是特摄作为一种技术,所能抵达的最远边界——作为真实场景和画面的替身。
但是圆谷英二在《哥斯拉》中实现的,却是将特摄提升到超越技术的更高层面。
1954年,美国在比基尼环礁附近秘密进行了一次氢弹实验,辐射性物质飘落到160公里以外的日本远洋渔船第五福龙丸号上,23名成员均遭到辐射,1人在半年后死亡。这个事件将广岛长崎尚未平息的核爆再次点燃,而日美之间的敏感关系也让这种不满难以抒发。《哥斯拉》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圆谷英二此时看过哥斯拉的“前辈”,也是怪兽片的鼻祖,1933年版的《金刚》,同样是利用道具模型完成拍摄。
但在圆谷英二看来,《金刚》使用的定格拍摄的方式不仅耗时费力,效果也欠缺真实感,动作不够流畅,于是决定采用“真人+皮套”的方式来实现对于怪兽的更真实呈现。
擅长运动和武术技巧的演员中岛春雄在《哥斯拉》里身穿道具服饰演哥斯拉。据说在电影拍摄前,中岛花了一周时间在东京上野动物园研究大象和熊的动作,观察熊抓住食物的方式,并研究大象笨重的步态,还结合了日本传统的能剧表演艺术,完成了哥斯拉的形态塑造。
事实上,最开始的哥斯拉皮套并不容易控制,原本的哥斯拉套装重达100公斤,需要两人协助穿着,皮套的运动也不完全依靠演员的动作,中岛的头其实只够到哥斯拉的颈部,头部的运动还要依靠操演组利用钢丝来远程控制。
比起定格拍摄的方式,皮套的确更加方便流畅,但是也对演员的配合度和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后几十年的发展里,皮套演员逐渐发展成一个独特的工种,依靠老一辈的口耳相传和现场经验累积完成技巧提升。
另一方面,圆谷英二也为整个《哥斯拉》拍摄的模型和相关画面效果做出了全盘设计。哥斯拉的造型本身混合了多种恐龙外形,头部和身上皮肤的纹理则参考了核弹爆炸的蘑菇云和核辐射幸存者的扭曲的皮肤。
皮套本身在制作上的粗糙反而强化了怪物的骇人效果。在“条件所限”和“民族心理”之间找到绝妙的平衡。
圆谷英二成功将《哥斯拉》变成了对于日本社会的恐怖寓言,而这种恐惧的来源并非影片如何“逼真”地展现了怪兽破坏城市的恐怖,反而是影片本身在皮套、模型和肉眼可见的特效痕迹下创造出的扭曲现实。
在这种夹杂在真实和虚构之间的诡异形式下,那个似乎随时可能再现的核爆阴影也终于有了更具象化的投射。
为了配合这种近乎全新的创作方式,摄影、美术、道具、灯光等不同部门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摄影组注意了在微缩模型城市中拍摄的机位选择和运镜方式,大量借助透视效果来制造失衡的比例关系;美术组绘制背景板,把握整体氛围,后景的天空、云彩,也要考虑配合不同时间和效果的光影变化。
道具组利用石膏、泡沫等不同材料搭建质感不同的环境,还要考虑被破坏时的实际效果和拍摄难度,甚至在更特殊的情况下,更需要一些在通常剧组中不那么“重要”的岗位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
比如操演组利用钢丝操作模型,后期登场的三头龙基多拉,三个头、两个翅膀和两条尾巴,总共需要25个人同时操作才能实现角色的流畅动作,这是影片的关键所在。
《哥斯拉》是独创性的,它第一次尝试了将特摄技术作为核心使用到电影当中,而且因为影片的成功,开启了接下去70年的特摄风潮。
从电影史的角度来看,《哥斯拉》也超越了它最初模仿的对象《金刚》,创作出了一个更具有后世影响力和深刻性格的怪兽形象,也为日本电影开启了另辟蹊径的电影类型和技术发展的道路。
此后随着电视的崛起,圆谷英二转向小荧幕,将日渐成熟的特摄技术带到电视台片场,创造了影响更为广泛的“奥特曼”系列,特摄由此进一步成为日本文化的符号之一。
圆谷英二转向小荧幕后,创造了“奥特曼”系列圆谷英二曾表示,自己虽然确实是因为看了《金刚》,才开始研究特摄技术,但他真正想要做的,其实是让电影艺术更进一步。
从结果来看,圆谷英二也的确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