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头号杀手!65-80岁高发
发布时间:2024-04-19 01:57 浏览量:7
作者:商报记者 王然
4月15日至21日是我国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综合施策 科学防癌”。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前列腺癌发病率呈逐年递增态势,已跃升为对生命威胁极大的恶性肿瘤之一。
与往年数据相比,“前列腺癌”在浙江癌谱中的排名呈不断上升趋势,而在2023年杭州癌谱排名中,最大的变化也为“前列腺癌”(2022年为第五位,2021年数据未公布,2020年尚未进入前五),其防治现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前列腺癌发病高峰在65至80岁之间
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报告显示,前列腺癌当年发病人数达到13.42万人,位列恶性肿瘤第九;发病率为每10万人中有18.61人,居男性恶性肿瘤第六;死亡人数为4.75万人,排名第十一位,死亡率列男性恶性肿瘤第七位,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趋势明显,堪称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的头号杀手。
“前列腺癌与年龄紧密关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发病高峰年龄段在65至80岁之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泌尿外科李恭会教授指出,“尽管我国前列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已经提升至69.2%,但与发达国家地区超过95%的五年生存率相比仍存差距。晚期前列腺癌,尤其是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是前列腺癌的终末阶段,通常存在肿瘤负荷大、生存期短、预后极差、治疗选择有限等诸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亟待新的突破。”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泌尿外科李恭会教授
放射性配体疗法或将改变晚期前列腺癌治疗的未来
据悉,当前针对前列腺癌有多种治疗手段,例如手术、内分泌治疗、放疗、化疗、PARP抑制剂等,但晚期前列腺癌尤其是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仍然是临床亟待破局的困境。
为满足这类患者的需求,有愈来愈多创新疗法的出现,例如2022年美国FDA和欧盟EMA分别批准了靶向放射性配体疗法177Lu-PSMA-617的上市申请,用于治疗PSM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阳性,且经过紫杉烷类化疗和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抑制剂治疗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这也是被批准的首款用于mCRPC患者的靶向放射性配体靶向疗法药物。该靶向PSMA放射性配体疗法还未在中国获批,目前正在进行临床研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核医学科楼岑教授指出,大约80%的mCRPC患者在其癌细胞上高度表达被称作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的物质,其表达量通常会比正常细胞高100-1000倍,所以PSMA是治疗前列腺癌的放射性配体药物较合适的靶点。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核医学科楼岑教授
镥177是一种适合用于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其辐射能量、辐射距离和半衰期都很合适,它与PSMA的配体结合形成生物“导弹”,可以精准的到达前列腺癌细胞,释放β粒子,导致肿瘤细胞DNA断裂和细胞损伤,特异性杀死肿瘤细胞,达到治疗作用。与传统的前列腺癌治疗方法相比放射性配体疗法具有杀伤力强、精准靶向、副作用较少等优点。
如有家族史 早筛早诊很重要
据了解,近年来,核医学诊疗一体化在前列腺癌的诊疗中展现了独特的优势,一方面能够应用PSMA PET/CT作为尖端的分子影像学检查技术捕捉到传统影像检查CT、MRI或骨扫描所不能发现的病灶;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放射性配体疗法177Lu-PSMA-617进行特异性靶向治疗,充分体现了在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精准性、高效性和安全性。
楼岑教授表示,泌尿外科与核医学科的密切合作将进一步推动前列腺癌诊疗的精准化和个性化进程。新型放射性配体疗法在我国成功上市,将使前列腺癌诊疗一体化水平跃升至全新高度。
由于前列腺癌早期通常不痛不痒、症状不明显,也不易察觉。由此,怎样更好地预防或者降低这一疾病的发生非常关键。李恭会教授介绍,建议50岁以上男性开始进行PSA筛查,如果家族中有确诊的前列腺癌亲属,则建议从45岁起要做好筛查,每2年进行1次;除了遗传等高危因素外,高脂饮食、肥胖以及雄激素水平紊乱也被证实与前列腺癌的发生有关。
专家建议,高危人群应保持低脂饮食习惯,控制体重,并确保充足的维生素E和异黄酮等摄入,适量补充有助于降低前列腺癌的风险。简而言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均衡的饮食,养成前列腺癌早筛的观念对预防和诊治前列腺癌至关重要。
编辑:汪琦
责任编辑:王然
三审:何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