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泸州大河街要从宋文化开始?老街最好的保护,是活化利用

发布时间:2024-04-24 19:31  浏览量:8

#劳动节不劳动#

本文为江阳沽酒客原创发布,转载需经本人同意,否则必究。

泸州的街道明清时期保留下来,在老城区还能见到不少,不过很多还是以保留地名为主,其原来的风貌基本荡然无存,这在我国很多城市都有类似的痛点,中国经历朝代更迭,能够完整延续保存的古城实际上比较少,每个朝代和每一个时期,只要人文活动的痕迹频繁,它就会增添甚至有更多的变化。

当然不排除会有一些比较显著的特征可以延续几个朝代,甚至直到今天,比如泸州大河街那些残存的城垣,就是这座街道历史悠久的见证。

大河街的繁华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那个时候的名字已不可考,其原貌的样子也只能想象,残留的明清城垣也被一些搭建出来的棚户和散乱民居遮挡了风采,好在已经纳入拆除变革中,相信,完整版的城垣风貌不久就可以重见天日了。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是否有活化利用的价值,最为关键的无非是两点:一是它在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地位,二是它的民间文化属性是否强烈,并且具备厚重的人文积淀,还有延续和传承性。显然大河街具备这样的属性,有可以挖掘的空间。

泸州是一座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从秦汉开始,它就在巴蜀地区是一处重要的存在,无论是在历史变革、经济商贸,人文荟萃方面,其实存在感都非常强。甚至其发生的很多事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都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推动作用。

只是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对它的闲置多于活化利用,思考保留多于开发和利用,这或许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性和局限性。

当到了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些过去的地方人文历史积淀,就完全具备厚积薄发的态势。很需要有一个可以宣泄的出口,不仅是作为一个试点,更是可以成为泸州地方文旅里程碑式的跨越。

如果说,唐朝是中国继承秦汉辉煌后再一次让世界为之瞩目,那么宋朝就是在这些基础上,更进了一步,而这个时期的泸州,则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才有了“天生的重庆,铁打的泸州”和“北宋看开封,南宋看杭州,民间看江阳”的极具历史革命性的标签被提炼出来。

作为这座城市‘第一批’街道,它也可以说是泸州长江边上的第一条街道,为什么叫大河街而不叫长江街呢?这跟泸州老一辈对长江和沱江的俗称有关。

在我们泸州,一般说大河就是长江,小河则是沱江,这种区分直到今天还在沿用。所以有大河街自然有小河街。小河街跟大河街可以说是姊妹街,因为它们两个就在长江和沱江交汇处诞生,小河街外面是沱江。

不过,随着泸州城市发展的进程,大河街和小河街外面都进行了滨江打造,只是打造小河街的时候,就彻底拆除了,而大河街被幸运的保留了下来。

大河街往北可以到会津门、东门、馆驿嘴;往南则连通了新马路。一街一路,东西通达,东是东门口,西与大什(在泸州这个地方读十音)字相连。据说其分为大河一、二、三、四街,全长约450米。

在民国往上的时期,从东门口至会津门这条500多米的沿江商业街上,五金、小百货、山货等商铺一家挨着一家,是当时川南最大的商贸市场。因为紧挨着深水良港,水运通达,自然带动了这座城市的繁荣。

曾经联一公司大楼立于街中,在民国时期,钟鼓楼被轰炸后,一度是泸州最高的建筑,交通银行汇通天下,一年四季商贾云聚,五方辐辏,成就一方物流枢纽。时过境迁,现在年轻一辈的泸州人对此却知之甚少。

从唐开始,到宋朝的皇帝题字泸州是“西南要会”,这条街就一直延续着它的辉煌,即便是1914年,泸州民办轮船运输业兴起,一改泸州千年由木船运货载客的历史,东门口成为川南出川的第一大港。不过当时的木帮,船帮,菜帮,油帮等依旧在这里来来往往,生生不息。

如今,这些都逐渐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成为了过往,但是尘埃落定以后,我们是否就真的只能让它记录于方志之上呢?

我们希望它在提升中恢复到它曾经的一种气质,就是自宋代以来川江码头文化的延续以及泸州民俗的风貌的展现,而不仅有明清城垣的古朴,还应该有时代不灭的烙印,让它最终成为当地人和外地游客,可以瞻仰和追忆往昔的一处不得不游览之地,相信对于大河街来说,就是它最好的一个归属。

所以,从历史的长度与厚度,以及纵向和横向来对比,宋代,无疑是泸州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以及民间活动风俗习惯的定型最具历史意义的时期。也最适合进行深度挖掘与活化利用的年代。其上可以追秦皇汉武大唐风采,下可达明代风流民国情怀,既有桥梁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有文化归属感,凝聚人心,传递价值,完全可以形成独特的文化属性向世人展示泸州将阳光古城风韵,形成山水佳话。

标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