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择偶标准”,都是留给不喜欢的人的,很多人傻傻不知道
发布时间:2024-04-19 13:46 浏览量:9
你对理想型伴侣,有何要求?
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我已经能预估到大多数人的答案:有良好的家境,要有上进心,要有生活气,要温柔、要独立。
我们总会制定各种条条框框,来帮我们筛选谁更值得爱。
自己口中的理想型伴侣的确是自己渴望拥有的完美对象,也会成为我们拒绝不合适追求者的原因。
但是,人很难和真正符合自己标准的人相爱。
这不是说我们找不到真正符合自己的标准的人,只是在说,爱情里的“标准”,只是理性地抉择。
真的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中时,我们会爱上的那个人,不一定符合自己的标准,可就是因为动了心,他便成了自己的标准。
就像《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
他爱上了自己曾经讨厌的人,那个人不符合自己心中的任何一条标准,可就是那个人让自己动了心。
爱是没有原因的,所谓“标准”,也是留给不喜欢的人的,要解释这一点,得从标准的本质说起。
周国平先生曾说:“人是一种把理由,看得比事情本身更重要的动物。”
表妹身上曾发生的一件事,印证了这句话。
曾经快30岁的她,被拉去相亲无数次,可她总能挑出对方的不好,证明两个人不合适,于是草草结束相亲。
又经历了一轮相亲后,有次我问她,这次相亲对象又有什么毛病?
她一边在沙发上剪指甲,一边随口说:“这个人相亲还要给自己老妈汇报,一看就是妈宝男,不能嫁。”
似乎她总有理由,但无论是什么理由,所能证明的,不过是那个人没有打动自己,这才需要用标准进行筛选。
试想,我们在选择什么事时,会谈及标准?
其实很多事都会。
比如买衣服时,要看一件衣服的价格是否符合我们的标准,之后还要看面料,看品牌,看做工。
在对比手中的offer时,我们心中也有一个标准,用来衡量到底哪一份工作给自己带来的收益最高。
发现没有,一旦谈及标准,我们都是在做选择,或者说,是在筛选错误的选项。
那么,为什么筛选?
也许有人觉得,是为了找到更合适的工作,或者是为了遇到更适合自己的伴侣,但其实会进行筛选的原因只有一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当自己觉得眼前的东西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时,才会列出一项又一项的标准来为所有的选项进行合理排序。
就像很多人相亲时的犹豫一样。
犹豫的原因,从来都不是对好几个相亲对象心动,这才想要选出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而是都不是很中意,这才需要理性抉择。
可是一旦动心,一切都会变得不同。
表妹最终嫁人了。
她之前说过,自己结婚的伴侣必须一米八以上,原生家庭不仅要完整还要幸福,并且需要会做饭,会做家务,还要对她足够宠爱,要有主见,又不能什么事都做主。
在看似严苛的标准之下,她真的找到了自己想嫁的人。
只是,那个人不符合她曾说的标准。
调笑她善变之时,她笑着说,真的爱上了是能改变标准的,标准是死的,总不能不顾及心动吧。
想想真的是这样,一个人身上一万个优点,都比不上真的爱时的感情寄托。
因为很多时候,有“标准”才是不够动心的证明。
就像微博上有这样一段话:
“有人喜欢你或因为你漂亮,或因为你说话机灵有趣,这些喜欢都暗含着很多期望。
而有的人喜欢你,是看见你吃苦和狼狈就心疼,即便你平凡也不嫌弃,允许你不美丽也不乖巧,还想把肩膀和糖果都给你。”
每一条标准,都满含期望,可一旦有期望,那么这段关系总是需要一定的前提。
好比希望对方家境良好。
类似的标准很多人都会提,可这个标准所表达的却是:“我希望你的父母不会拖累你,还会给我们助力。”
以这种期望为开始的感情,很有可能因为符合标准而稳定发展,但更有可能因为生活的多变性而迅速走向衰败。
如同《少年谢尔顿》中的牧师。
他伪造富二代的身份,其妻子因为他是富二代才和他结婚,他是富二代的前提,符合妻子的择偶标准。
可是谎言总有被拆穿的一天,当牧师的妻子发现丈夫在骗自己时,选择了转身离开,根本不顾及丈夫曾经的付出和穿插在谎言中的真情。
从这个角度来说,爱情里的很多标准,可能不是在成就爱情,而是在为爱情埋下隐患。
03电影《辣手回春》中,有一段经典剧情。
女主张柏芝被乞丐追求,她为了不伤害到乞丐的自尊心,委婉告诉对方:“我不会和没有稳定工作的人恋爱的。”
乞丐听后,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又一次出现在了张柏芝眼前,可他得到的仍旧是拒绝。
张柏芝前后用“工作不稳定”、“学历不高”、“不够有钱”、“长得不帅”等等原因拒绝了乞丐,乞丐找了工作,提升了学历,中了彩票,又整容成了帅哥,可她还是没有接受乞丐,因为乞丐从来都不是不符合她的标准,而是她没有动心。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在追求一个人时,围绕着对方的标准去改变。
但其实,当一个人拿自己的标准来拒绝你,那么就代表她不喜欢你,因为标准是用来筛选不喜欢之人的。
一旦真的动心,一个人的标准就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