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情:为什么只有安杰舍得为提高生活品质而花钱?真相很扎心
发布时间:2024-04-19 05:15 浏览量:8
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就是在你的消费能力内,精选和使用你认为用得起的最好的,让自己身心愉悦。
01
《父母爱情》中,老丁兜兜转转,最终选择了德华。德华也算如愿以偿了。
常言道:长嫂如母。安杰想为德华置办丰厚的嫁妆,让她风风光光出嫁。作为亲哥的江德福自然对安杰的打算表示由衷赞同。
随即,安杰伸手问江德福提前预支一个月的工资,置办嫁妆是要钱的。
江德福很疑惑,问:“咱们家里头没有存款了吗?”
安杰没好气回怼:
你什么时候在家里见过存折啊?别说你了,我都忘了存折长什么样。我一辈子与两个门无缘,一是党的大门,一是银行大门
与银行大门无缘是因为没钱吗?那肯定不是了,上世纪50年代,江德福一个月工资120元左右,安杰一个月的工资40元左右,加起来一共是160元。
这160元是什么概念呢?当时最贵的茅台酒3元一瓶,江德福一个月的工资可以买40瓶了。
所以江德福在每次招待客人时,都会选择喝茅台,最差也是五粮液和西凤酒。
这样的家庭是十分富裕的,一点钱都没有攒下?
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逢年过节才能吃得到的桃酥,安杰一口气买10包;别人家的孩子还在为吃炖肉而高兴时,江家已经实现了吃肉自由,甚至还被卫国拿去喂狗;江家的沙发、家具也是每隔几年就要更换新的。
那个时候的江德福出差还经常给安杰带回来咖啡。
总而言之,安杰把钱都花在提高生活品质上了。
为什么同样是军官太太,也同样不需要攒钱,只有安杰舍得为提高生活质量而花钱呢?
02
安杰自小家庭富裕,她是被富养的女孩,没有受过穷。
原著中,这样描写安杰的娘家家庭:
“我母亲出生在青岛一个不大不小的资本家家庭,我的外祖父有一家纺织厂、一家洋车行、一家洗染店、一家药店和若干家小饭店。”
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必然不会缺衣少食、也不会有经历忍冬挨饿的时候,不仅可以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还能让他们时不时去西餐厅惬意享受一杯下午茶。
在江德福退休回青岛时,一家三口去吃了一顿自助餐,安杰在那里表现的优雅气质也看得出她不是第一次来这样的场合。
在安杰的成长过程中,早就享受了那个年代普通人无法享受的生活。
被富养的女孩见过世面,见多识广、独立、有主见,有智慧。最重要的是懂得怎么爱自己,取悦自己,讲求生活的情调。
在安杰的眼里,杯子是有不同的用法的,喝水要用水杯,喝茶要用茶杯,喝咖啡要用咖啡杯。
不管是用来当做摆设的小摆件,还是用来听音乐的唱片机,都会很自然地认为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花点钱,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是安杰觉得理所当然的支出。
这些在农村的官太太眼里是不可以思议的,她们作为那个年代的普通人穷过、苦过,没有过上享受的生活。即使后来生活慢慢好起来,她们意识里还是务实的。
就像邻居张桂英第一次拜访安杰就惊讶于安杰把家里收拾那么舒适、温馨。当见到那一柜子各种各样的杯子时,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一辈子都打不完了。”
03
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需要钱,更别说安杰另外配置种种的琳琅满目了。
可正是安杰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投入,才有了江德福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味,在潜移默化中给家人愉悦的感受,增添生活的色彩。
江德福对安杰的花销是予以肯定和赞许的。这也是江德福对安杰的宠溺。
江德福在青岛炮校时,第一次请同学们到家里来吃饭。同学们一进门就惊呼:像走进了宫殿一般。
从同学们的赞叹声中,可以感受到他们都羡慕江德福在精神上享受着一种不一样的生活。
这些在当时农村家庭里,是不考虑在内的,就像老丁家,仿佛家徒四壁般,那是因为王秀娥把空间都腾出来干活了。
另外,安杰之所以会花钱也敢花钱,其实也跟江德福有不小的关系。
以江家的地位来看,当时的安杰根本不需要去刻意攒钱。
当时,无论是在被普通人看中的买房上,还是在医疗和养老上,安杰根本就不需要为此投入大量的金钱。
安杰过着生活富足的生活,所以在她去小黑山岛去看望姐姐的安欣的时候,才无意识说出姐姐给邻居家孩子看护费7块不算什么。而对那时候的安欣来说,7元已是家里的较大的支出。
正是因为有了在物质条件上充足供应,才能让安杰愿意在满足精神层面上进行花销和投资,也舍得为提高家人的生活品质而花钱。
文章从某个角度阐述,仅表达个人观点,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