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池珠专栏】牡丹花开等你来

发布时间:2024-04-19 14:55  浏览量:8

泉城公园,牡丹盛开。品种多,花头大,色彩艳。雍容华贵,清香四溢,甚是好看。一高兴用手机拍了几段视频发了个圈。

第一次让牡丹惊艳到,是在上世纪90年代,和同事李老师一起到菏泽拍摄电视片《曹州牡丹品种谱》(央视播出),第一次见到那么大面积的牡丹园;第一次听说牡丹有9种色彩,天然牡丹只有白、黄、紫三种颜色,红色、粉色、绿色、兰色、黑色和复色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后经杂交而得;第一次知道这么多雅致的名字:姚黄、魏紫、二乔、飞雪迎春、酒醉杨妃、胭脂点翠、万迭雪峰、山花烂熳、青龙卧墨池……还看到了珍稀品种:黑牡丹、绿牡丹(现在已有1300多个品种)。

牡丹有“国花”的美誉。清朝时有一位亲王到极乐寺观赏牡丹,题匾曰:“国花寺”,可见早在清代,牡丹就已戴上“国花”的桂冠。2019年7月15日,中国花卉协会搞了一个活动,“投票:我心中的国花”,截至2019年7月22日24时,投票总数362264票,牡丹胜出,得票高达79.71%,称为“国花”,当之无愧。欧阳修在他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花木论著《洛阳牡丹记》中,对牡丹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天下真花独牡丹”。

为什么叫牡丹呢?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意谓可无性繁殖),其花红故谓“丹”。“牡丹”这一名称的出现,标志着牡丹栽培历史的开始。

古往今来,从皇家园林到百姓之家,牡丹是中国人眼中的“万花之王”,心中的“国民之花”。宋朝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自李唐以来,世人皆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牡丹可以彰显盛世。从历史渊源来看,牡丹繁于大唐盛世,是盛世之花。唐朝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都长安的牡丹在引种洛阳牡丹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发展。当时已出现了种植牡丹的花师。据柳宗元《龙城录》记载:“洛人宋单父,善种牡丹,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唐皇李隆基召至骊山,植牡丹万本,色样各不同”。牡丹花开成了唐都长安的盛事,“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白居易:《牡丹芳》)。

牡丹可以用作簪花。武则天时代,妇女大解放,崇尚奢华,以肥为美。周昉的《仕女簪花图》,妇女们头戴牡丹、怀抱牡丹,大街小巷,以花易花(不同品种的交换)。宋朝也时兴簪花,不光女士戴花,男人也可以在帽子上插朵牡丹花。对牡丹的狂热,令一切都充满了诗意。刘禹锡写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能够“皆若狂”“动京城”,还要感谢那位了不起的花师,宋单父。

🔹周昉《仕女簪花图》

牡丹也经常用来比喻美女。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来赏牡丹,急召李白进宫赋诗,李白进得宫来,略一思索,便有了主意,下笔如飞,一挥而就,《清平调》词三首中的第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客,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把牡丹和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人,人即花,见了云彩便想起贵妃的霓裳羽衣,见了牡丹花便想起贵妃。此时的李白刚到帝都长安任职翰林学士,正欲巴结唐明皇和珠圆玉润的杨贵妃呢。不是辞官之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

牡丹可以表达心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这“长安花”就是牡丹花。人生的巅峰时刻,牡丹紧密相伴。

牡丹成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想象,装饰在被褥床单上。小时候,盖的是大花被,大花更多的是牡丹花。姑娘出嫁的嫁妆就有大花被,色彩鲜艳、喜庆。花被子的四角挂着花生(寓意生男又生女)、大枣、栗子(寓意早生贵子)。婚车一到,大人孩子一拥而上,抢着撕扯花生、枣和栗子,沾沾喜气。

2012年9月的微博上,一条印有牡丹图案的老式床单引起网友疯狂转发。你家有,我家有,家家都有,被称为“国民床单”。这条印有牡丹图案的床单当年一经面世,便创下了年销量上万条的纪录。在并不富裕的年代里,带有牡丹花的床单或被子是每个新娘期待的嫁妆。

牡丹作为重要的审美元素,经常出现在画作中。每到牡丹盛开的季节,著名国画家、山东师范大学的刘明波教授就带着弟子们,来到泉城公园,以牡丹为题材,挥毫泼墨,佳作频出。“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的平乐村,人人会画牡丹,从8岁到80岁,700多人以画牡丹为业,每年有30多万幅牡丹画行销全国。

🔹刘明波画牡丹

牡丹可以入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的主要成分是貌不惊人的牡丹根皮,其中含有牡丹酚、牡丹酚甙、芍药甙等药物成分,具有明显的调经活血、清热凉血的作用,并有镇静、催眠、降压、抗菌作用,对痢疾、伤寒等杆菌的抑制作用也较显著。铜陵人用牡丹根皮泡制的药酒,能治疗风湿。

人们用歌曲来歌颂牡丹。有一位歌唱家,一辈子就一首《牡丹之歌》,正如他唱的那样:“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春风吹来的时候,你把美丽带给人间……”。歌不在多,一首就红。

牡丹,凭借它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表达。在宫廷文化中牡丹象征太平盛世、在文人文化里牡丹成为情感表达的寄托,在民间文化中牡丹则被百姓赋予富贵吉祥的寓意。

(作者:马池珠,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影视传媒研究院院长、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带头人,山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曾任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教务处处长、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

壹点号山师新传媒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