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凡倾听》| 走近演员大山:又见大山

发布时间:2024-04-19 19:25  浏览量:7

三十年前,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小伙子说着相声、演着小品走进中国观众的视线,字正腔圆的汉语和充满灵气的表演令人惊叹,从此成为荧屏上的常客。三十年后的今天,已经花白头发的他,带着全新的中文版话剧《肖申克的救赎》再次回到中国观众面前。他就是加拿大籍演员、学者大山。

2024年4月20日周六晚19:10,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可凡倾听》,又见大山,敬请期待。

本期导演:吕庆云

01

大山,本名马克·亨利·罗斯韦尔,1965年出生于加拿大渥太华。大山的爷爷奶奶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来过河南商丘,曾经在那里的一所教会医院工作。或许正是这种冥冥之中的缘分,让大山在很多年以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1984年,19岁的他考入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开始学习中文。

1988年,大山大学毕业后作为交换学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北京大学进修中国语言文学。他原本只是一名普通的留学生,却因为1989年元旦一次偶然的登台表演,一脚踏进了文艺圈,并且拥有了“大山”这样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中文名字,

“当时侃大山是很流行的一个词,名字本身就是一个笑点。”

大山拜师姜昆

1989年年底,大山正式拜姜昆为师,成为一名专业相声演员,这在分外注重传统的相声圈一度引发争议。

“有的人支持,有的人觉得你们是不是太拿我们这个家谱来闹着玩。”

但大山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并不是闹着玩,也证明了一个外国人同样可以把相声说得很专业。

在相声圈里学习磨练多年,大山的水平得到了全国观众的认可,他与姜昆、唐杰忠、丁广泉等诸多相声名家合作表演的《名师高徒》、《四管四辖》、《唱三国》等节目都成为经典段子。

出人意料的是,大山自认为没有语言天赋,因为小时候学法语怎么也找不到感觉。但对于中文因为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掌握得就格外顺畅。尤其身处在相声圈这样一个纯粹而地道的语言环境中,水平更是突飞猛进。

“认真地抠字,排练,学习,台上表演,台下总结经验。”

这些年来,大山也演过戏,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合作话剧,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作为加拿大的总代表在上海居住过一年……如今的他,已然是一名“中国通”,连上海话都能说上几句。

02

首演于今年一月的话剧《肖申克的救赎》由张国立执导,大山领衔主演,饰演“瑞德”一角。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大山在内的十一位外国演员,以全中文对白演绎这部经典作品,这样的形式在话剧领域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我们这个戏核心还是张国立老师,作为导演,这也是他的创意,就是要打破中国人扮演外国人的一些习惯,找到一些具备演话剧基本条件的外国人发挥自己的本色。我们不是来学中文的,你必须具备很高的水平才能进这个剧组。国立老师非常认真,他非常重视这次大胆的尝试。”

早在疫情期间,大山就通过自媒体发布一些诗词朗诵的短视频,也远程为《斯文江南》栏目录制朗诵素材,也因此被张国立看中出演话剧《肖申克的救赎》,

“这些艺术形式有它相通的地方,瑞德他是故事的叙述者,有大量旁白,就需要这种很洪亮的,能够镇住全场的(声音)。”

话剧《肖申克的救赎》海报

把无数观众喜爱的一部电影做成话剧,尤其是还要饰演摩根·弗里曼演绎过的角色,对大山而言自然挑战十足。他会仔细揣摩人物底色,在台词里稍微加一点胡同味儿,也会根据观众的反馈进行微调,

“他是很有社会经验的一个老狐狸,不会文绉绉的。他是‘老油条’但也不是一个坏人,这对表演要求很高,但我相信会越来越好。”

03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大山是外国人,但他从来也不是外人。大家之所以喜欢大山,不仅仅是因为他中文说得好,更是因为他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国文化,并且数十年如一日担当中西方文化交流使者,尽职尽责,不遗余力。

三十余年来,他先是学中国语言,进而通过相声艺术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到近几年,他迷上了中国古典诗词,通过自媒体来推广中国的古典诗词。或深沉哀怨,或俏皮灵动,或慷慨激昂,他字正腔圆的诵读和对诗词中情感的生动演绎,赢得网友们纷纷点赞。

“我做的事情都是围绕着语言艺术,或者说两个理念,中西结合和语言艺术。像我作的诗朗诵,也不是说完全模仿中国人,是尽量想达到一个专业的水准,但也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表述。我朗诵唐诗的时候,也是尽量去体现它的人性,人类共通的那种情感,用一种特殊的语言,非常美丽的中国古文去表达,但表达的是人的情怀。”

《可凡倾听》

大山专访

4月20日周六19:10

纪实人文频道播出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