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社·民生沸点」一边享受自由一边渴望陪伴……“空巢青年”,何以为“家”?

发布时间:2024-04-20 18:47  浏览量:8

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对于不少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来说,这种独居的生活习惯已成日常。

“空巢青年”这一概念指的是那些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年轻人,尤其是在北上广深这些发达城市。据统计,2021年我国约有9200万处于独居状态的“空巢青年”。

相较于老年群体的被动“空巢”,青年群体的大多出于自我实现的主动选择。但同时,很多“空巢青年”的城市生活面临难题:就业压力大、住房条件差、社交圈相对封闭、社会支持网络较弱……

不少人感慨,“空巢”既是居住状态,也是心态;既是理想之梯,也是无奈之举。享受着绝对自由不被打扰的生活,但也会在人生的某些时刻,感到无比的孤独。

图源:卡乐图片 摄影/贾琼

一个人,一座城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闯闯。”硕士毕业后,姜阳放弃了家乡县城朝九晚五的工作机会,加入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读书时,北漂在他眼里带着浪漫色彩。然而他很快发现,北漂生活滋味万千,美好与艰辛并存。

为了通勤方便,姜阳在公司附近租了一间9平方米的次卧,房租占工资的三分之一。两个合租室友也是男生,但由于作息时间不同,平时很少打照面,最多的交流是在缴纳水电费时,“像是住在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姜阳感慨道。随着工作日益忙碌,周末用来休息都不够,“只想瘫在床上刷短视频”。

图源:卡乐图片 摄影/宁颖

田苗也曾怀揣着对北漂的向往,在大学毕业后不顾家人的反对,执意辞去了家乡小学教师的工作。只有小姨表达了支持:“想去大城市就去吧,去体验体验,反正你还年轻,也没有人指望你真的做出什么,大不了再回来也没关系。”

在北京的工作屡屡受到委屈和压迫,经历着新人的工作繁忙,让人精疲力竭。田苗在通勤的时候看着堵了好几公里的马路,钻进地铁站等了好几趟才能挤上去的5号线,一口气坐到终点站。她时常会想,在这个如此热闹的地方,为什么人会感觉到如此的孤独?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只流浪猫。在养猫好友的劝说下,她把这只小家伙带回了家。取了个名字叫“二三”,人生不如意十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后来的日子里,“二三”在很多个孤独的时刻,成了田苗心灵的慰藉。

图源:卡乐图片 摄影/宁颖

享受自由,不断沉淀

关于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褒贬两种声音自然也是不绝于耳。有人认为,“空巢”是每个人人生阶段的必经时期,人总是需要这样一个阶段完成从“半自治”到“自治”的转变,与原生家庭分离并且真正承担起自我管理的责任。

从事设计行业的崔婕独自租住在北五环的一居室,“外卖和快递小哥比邻居都熟”是生活的常态。尽管来北京已经5年,但她最常联系的朋友,依然是发小和同学。“她们在深圳和杭州,都是‘空巢青年’。”崔婕说。

“一个人住,才知道自己能搞定这么多事。”独居生活让崔婕熟练掌握了换灯泡、通马桶、修水管等技能。在完全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里,她看电影、做瑜伽、考证书,业余时间“没有人打扰,是学习和沉淀的好时候”。

独居生活能够提高年轻人自身的时间管理、职业规划能力,是一种很好的历练。从经济角度看,“空巢青年”催生了孤独经济,带动了小家电、外卖、宠物、电竞等新业态发展,这一群体正成为未来消费经济的风向标。

图源:卡乐图片 摄影/贾琼

背后的隐忧逐渐浮现

“没有朋友一起玩”“周末闲下来会觉得孤单”……“空巢青年”因社交关系单薄且平时工作忙,或被动或主动地陷入无社交圈、无归属感、无交往动力、无长远规划的“四无”境地,心理则处于一边享受孤独,一边又渴望陪伴的矛盾状态中。

与“空巢”相伴的孤独、悲观情绪,长期来看不利于年轻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交往。生活成本高、房价高、租房费用高等现实,进一步加剧了“空巢青年”问题的出现。

图源:卡乐图片 摄影/宁颖

据媒体调查,在大城市,不婚不育的女性数量日益庞大,平均婚育年龄一再推后。专家表示,由于“空巢青年”群体背井离乡,被迫离开了传统的社交圈和相亲圈,既缺少低成本且可靠的交友渠道,又失去了传统相亲圈所提供的结婚对象。

短期来看,“空巢青年”群体有可能出现身心问题,影响青年群体劳动力质量;长期来看,将导致生育率下降,人口拐点提前出现,加剧人口老龄化问题。此外,“空巢青年”现象还暴露出青年与父母相隔两地越来越多的现实,埋下了未来老人照料等隐忧。

“空巢”何以“筑巢”?

调查显示,缺乏感情寄托和居住条件差,是“空巢青年”面临的两大困境。“筑巢”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策的支持。专家认为,要重视城市软环境的建设,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针对青年群体“急难愁盼”的住房、就业、婚育等问题重点发力。例如,优化保障性住房供应,放宽租赁型保障房申请的户籍限制等。

此外,缺乏交友渠道是“空巢青年”面临的普遍难题。专家提议,相较于速成的相亲模式,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高质量的活动,让志趣相投的年轻人互相认识。

图源:卡乐图片 摄影/贾琼

年轻人也应走出“虚拟社交”,拾起兴趣爱好,参与读书会、爬山等线下活动,基于共同爱好产生的友谊,更易产生精神层面的共鸣,有助于先摆脱心理上的“空巢”。

“空巢青年”带着些许无奈与自嘲的意味,是年轻人在网络中“抱团取暖”,以缓解自己的孤独和焦虑。在专家看来,对于志在远方的年轻人来说,“空巢”只是过渡阶段,只要耐得住寂寞和辛苦,终将成就精彩而丰富的人生。正如《瓦尔登湖》作者梭罗写道的:“世上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以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

责编/制作:刘淞菱

校对:李旭颖

审核:龚紫陌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