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年年花不同——第41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见闻

发布时间:2024-04-20 08:00  浏览量:11

近日,洛阳市王城公园连片盛放的牡丹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赏。张光辉 摄

□本报记者 陈学桦 王雪娜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肖遥

唐诗讲“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年的洛阳,牡丹花品种推陈出新,人们的精气神儿也焕然一新。

第41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以来,记者走访洛阳市各景区、牡丹园,直观感受是,在洛阳街头走一走,诸多新变化让人流连忘返。

第一个变化当属花开新色彩。

4月18日,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内,高级工程师沈改霞正悉心照料“什样锦”牡丹。眼前这株“什样锦”美出新境界:同一株牡丹上嫁接不同品种,竟开出七种颜色的花。

每年牡丹绽放的时节,也是“护花使者”沈改霞最忙碌的时候。“不仅有‘什样锦’,我们园里还有‘不可能的梦’。”沈改霞开玩笑说,“常年田间作业、风吹日晒,我是自带花香的农民。”

和沈改霞一样为花忙碌的,还有王城公园的保安小哥。

王城公园的“金丝贯顶”牡丹,成为赏花“顶流”。花坛外,游客排百米长队是常态,耗时2个小时只为一睹芳容。出于安全考虑,保安小哥在花丛边为游客免费“代拍”。“这是谁的手机?”“我的!别弄混啊!”……保安小哥忙得脚不沾地。

洛河边的中国国花园,今年也添“新颜色”。该园副主任姚孝祺介绍,牡丹花在往年九大色系的基础上,引进了橙色牡丹,圆满解锁“十全色系”新成就。

第二个变化是游客新体验。

3月以来,抖音上的洛阳“赏花”“牡丹”相关预售订单环比增长386%,洛阳也登上“抖音10大热门赏花城市”榜首。

数据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吸引力。在洛邑古城景区,古色古风的街区,傲然挺立的牡丹,吸引着身着汉服的游人驻足观赏。

“古都洛阳与汉服有着极强的适配性,‘汉服+牡丹’是轻松出片的标配。”洛邑古城市场营销经理程俊晖介绍,“流行汉服穿搭的城市没有牡丹特色,其他以牡丹闻名的地方没有汉服的热潮,只有在咱洛阳,大街小巷牡丹盛开,穿汉服的人在赏花,花儿又何尝不在赏着汉服秀呢?”

位于老城区的“玉兔说”汉服馆,因“复原妆”在小红书“圈粉”。汉服店老板紧跟市场需求,“我们在复原妆造的基础上,推出牡丹簪花妆造,许多外地游客专程前来拍摄汉服写真。”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片区,是洛阳古都文化体验区的核心片区。这里的牡丹不靠数量取胜,而是通过巧妙的设计与搭配,让牡丹的娇艳与应天门的宏伟交相辉映。记者拿出手机搜索,应天门景区的实景演出,在各平台上一票难求。

第三个显著变化是文明新风尚。

牡丹文化节期间,洛阳“花式”宠客。外地车辆违停只提示、不处罚;景区周边随处可见免费茶水铺、高铁站帮忙托运行李的青年志愿者;牡丹园内有自豪讲解“洛阳红”的市民,还有画牡丹扇子免费送给小朋友的热心大姐……政府职能部门带了头,市民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城市实现了“文旅出圈”的自我驱动。

4月18日,记者从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获悉,今年4月1日至15日,洛阳市共计接待游客1016.4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78.44亿元,同比2023年分别增长16.4%和27.65%。“一朵花”惊艳神州大地,醉了四方宾朋,富了一方百姓。

物质文明提升了,城市精神文明也在潜移默化间浸润。以城市“微改造”为主思路,洛阳把群众感受作为关键核心指标,老旧小区改造得亮堂整洁,邻里中心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城市社区打造“10分钟健身圈”……洛阳高质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新风浸润在一草一木、一街一景。

“牡丹花开又逢君”,行走在洛阳街头,“逢君”的期望与热忱无处不在。一花、一节、一城,如今的洛阳,正以“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理念,持续激活新文旅、培育新产业,让文化自信、城市品牌更加熠熠闪光。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