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批“欺诈式”营销:明星客串被夸大为主演

发布时间:2024-04-20 23:37  浏览量:6

在娱乐圈,一个不鲜见的现象是,客串演员往往被当作主演般大肆宣传。诸如沈腾等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他们的名字时常被片方用作宣传的噱头,但当观众走进影院,却往往发现图文不符,失望之余,不禁怒斥这种“欺诈式宣传”。

近期,这一话题再次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不少影视剧宣传人士坦言,这确实是一种常见的宣传手段,但效果却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巧妙,自然能锦上添花;若用得不当,则可能引发口碑的反噬。而最关键的是,作品本身的质量要能够支撑起这样的宣传。

著名演员濮存昕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了这个怪象。他表示,一部作品如果大力宣传某位演员,但观众实际看到的只是几个镜头,这无疑是对观众的欺骗。他认为,友情客串的价值应该体现在观众的观影体验上,值得观众为之走进影院。

近年来,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如春节档热门电影《第二十条》,赵丽颖成为了宣传的重点,但当观众走进影院,却发现她的戏份并不如预期的多。还有王传君在《孤注一掷》中的拜佛片段,虽然广为传播,但观众在观影后才发现,他并非影片的主角。类似的情况在电影《志愿军》和《那年夏天,你去了哪儿》中也时有发生。

对于这种现象,业内资深影视剧宣传人员表示,影视市场竞争激烈,制片方和发行方为了脱颖而出,往往会采取各种手段吸引观众。通过夸大大牌客串演员的参与程度,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票房。但这种策略对于一些主角知名度不高或题材小众的作品来说,效果尤为明显。

然而,也有业内人士对此持保留态度。他们认为,如果客串演员的戏份极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片方却将其作为宣传重点,这不仅是对观众的不尊重,也是对演员的消耗。他们指出,这种鱼目混珠的营销手段,在任何市场都是不被允许的。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客串演员的热度超越了作品本身和主角的知名度,导致观众产生了误解。对于这种情况,业内人士表示,这并非片方刻意为之,而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至于身处这种反客为主式营销中的各方,他们的心态也是各异的。主角们或许表面上不介意被抢风头,但内心恐怕并非如此。而客串演员们,除了可能出于人情考虑接受角色外,更多的或许还是看重了片方给出的价格。

总的来说,这种反客为主式的宣传策略在娱乐圈中屡见不鲜,但其效果却因人而异。对于制片方和发行方来说,如何在保证作品质量的前提下,巧妙地运用这种策略,或许是他们需要深思的问题。而对于观众来说,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不被宣传所迷惑,也是观影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娱乐圈中,我们常常能见到一种现象:客串演员被过度宣传,仿佛成为了电影或剧集的主角。沈腾等大牌演员便常遭遇此等“待遇”,他们在片中的实际戏份并不多,却往往被片方用作吸引观众的噱头。当观众走进影院或打开剧集,才发现原来所谓的“主角”其实只是匆匆过客,这种“被主演”的经历让不少人感到愤怒与失望。

对于这一宣传策略,业内人士表示,这确实是一种常见的营销手段。在竞争激烈的影视市场中,制片方和发行方需要借助各种方式突出作品,而利用大牌客串演员的知名度便是一种高效且低成本的手段。然而,这种策略并非百利无一害。若运用得当,自然能为作品带来更高的关注度和票房;但若过度使用或滥用,则可能引发观众的反感,对作品口碑造成负面影响。

著名演员濮存昕也曾对此现象表示担忧。他认为,若一部作品大力宣传某位演员的出演,但实际上该演员在片中的戏份极少,这无疑是对观众的欺骗。友情客串应该有价值,而不是被用作营销手段。

近年来,这种反客为主的宣传策略在多部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从《第二十条》到《孤注一掷》,再到《志愿军》等影片,我们都能看到大牌客串演员被用作宣传重点的现象。这些演员或许只在片中出现了几个镜头,但他们的名字和形象却成为了吸引观众的主要力量。

然而,对于观众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作品本身的质量和演员的表演。若一部作品只靠大牌客串演员来吸引眼球,而忽略了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等方面的打磨,那么即使短期内获得了高票房或高关注度,也难以赢得观众的口碑和认可。

因此,制片方和发行方在运用这种宣传策略时,需要谨慎权衡利弊。他们应该注重作品的整体质量和观众的观影体验,而不是过分依赖大牌客串演员的知名度来博取眼球。同时,他们也应该尊重演员和观众的感受,不要为了短期的利益而牺牲作品的口碑和观众的信任。

总之,反客为主的宣传策略在娱乐圈中或许是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但并非长久之计。只有注重作品质量和观众体验,才能真正赢得市场的认可和观众的喜爱。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