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过去式”审视“现在式”
发布时间:2024-04-21 00:14 浏览量:8
关于现代年轻人不愿生小孩的现象,很多老年人总是嗤之以鼻。
为何嗤之以鼻,他们会用过去作比较;
他们感叹过去生活苦的岁月,大家还“踊跃”生孩子,从来没有担心养不活、养不好;
他们由此证明不愿生小孩的现代年轻人是怕苦怕累、怕担责任。
我想说,老年人还真别用“过去式”审视“现在式”。
过去与现在,虽然国家社会主义性质没有变,但过去是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计划,一个市场,两字之差,它表明的是在分配体制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可以毫不隐晦的说,在计划经济年代的分配体制下,家庭小孩基本上是靠社会扶养的。
那时,凡是拥有城市户口的人们,无论大人、小孩都有定量的粮食供应,布票、肉票及其他副食品票证也都是按人头发放。虽然数量有限,但也不至于挨饿受冻。
那时,凡有点规模的企事业单位基本都有自己的托儿所、幼儿园甚至是子弟学校,各单位有医务室,大型企业还有自己的职工医院,孩子教育医疗资源可以基本得到保障。
那时,农村生活保障虽然较城市要弱,但在粮食分配上也基本上是按人头(工分只占30-40%),家庭人口越多,分配的粮食就越多。那时的农村,村村有小学,大的村有医疗室、有赤脚医生。
更重要的是那时没有过度的攀比,孩子都是在“草场上放养”,很少担心孩子的安全,更没有“输在起跑线上”的概念。
反观现在,养育小孩全靠家庭,别说高昂的教育支出,末知的医疗支出,仅奶粉、尿不湿的费用就够一般家庭承受的。
对现代年轻人不愿生孩子现象,需要宽容、需要客观的看待。
著名作家张爱玲曾经说:“如果孩子的出生,是为了继承自己的劳碌,恐慌,贫困,那么不生,也是一种善良。”
张爱玲的说法可能有一点绝对,但也有一定道理。
孩子是生命的延续,凡正常人都有生孩子的理想和愿望。在经济低迷、物价上涨、个人收入预期不足的现实情况下,不生孩子也许只是现代年轻人一种无奈的、暂时的选择。
真心希望这种无奈是暂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