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耗费30年时间,在距印度不足百公里的无人区建一座城市?
发布时间:2024-04-21 16:46 浏览量:9
看过电视剧《山海情》的读者,一定对那里的人民被风沙肆虐的情境印象深刻。一场风沙吹过,不但人仰马翻,就连房门都被堵得严严实实,根本就无法正常生活。
实际上,在中国的西部和边境地区,这样的地方很多,有些地方更苦。
西藏阿里地区的狮泉河镇,就曾经是这样一个比电视剧里面情节艰苦无数倍的地方。
现在的狮泉河镇,常住人口已经3万余人,拥有能够满足基本生活的学校、商业和医疗等基础设施,算是阿里地区的明星城镇。
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30年前,狮泉河镇还是一个风沙肆虐、遍地荒芜的戈壁荒滩,不但人类生存困难,就连素有沙漠之王称号的红柳,在这里都难以生存,数量极其稀少,可见这里自然环境的恶劣程度。
说起来,狮泉河镇的崛起,是伴随着西藏和平解放而一起成长的。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后,为了加强对西藏边境地区的管理,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当时还是荒漠戈壁的狮泉河镇,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被选为阿里地区专署新的所在地。1966年,阿里地区专署由格尔木的昆沙乡正式迁到了狮泉河镇。
狮泉河镇地处噶尔县北部,距离印控克什米尔也就70公里的距离,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但当时的阿里地区经济十分落后,加上严峻的自然环境,狮泉河镇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阿里专属搬过来的时候,这里的总人口只有区区500人不到。
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到什么程度呢?风吹沙石飞,开门只有靠推。啥意思,就晚上睡觉的时候,因为夜里风沙大,经常一夜之间风沙就把门给封住了,只能边铲边推,才能勉强出门。
喝水靠河水,而且还是拿瓢舀水,回来澄清才行。
照明靠煤油,那个时候全国基本上都是这样,但偏远地区的狮泉河镇,煤油也是稀缺之物。取暖靠烧红柳,说的是这里气候的变化大,早晚温差大尤其是冬季,严寒能要人命。因为缺少取暖的燃料,人们只能就地取材,靠燃烧红柳树取暖。
但这里红柳的数量也有限,到最后,甚至连红柳的树根都被拔出来烧火取暖了。
因为实在是太冷了,为了活命,根本顾不上保护环境了。
那个时候,全国都困难,阿里地区就更不用说了,狮泉河镇只是一个缩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下,狮泉河镇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狮泉河镇,也被戏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但因为地理位置原因,这里不但不能放弃,而且还必须发展起来。而要发展,就必须打掉风沙这个关系到狮泉河镇能不能持续生存下去的拦路虎。
1989年,狮泉河镇风沙治理被纳入了议事日程,各路专家学者也为狮泉河镇的环境治理出谋划策,大家一致认为,解决风沙问题,就必须解决狮泉河镇的植被种植问题。
经过专家学者的深入调研,一个全面治理狮泉河镇生态环境的宏大计划被制定了出来。
1994年,狮泉河镇生态环境治理正式拉开序幕。
由于狮泉河镇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那里的生态治理方式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办法和措施都被释放了出来。
比如,室外自然环境不是恶劣吗?那就先把绿色植物养在室内,让它先活起来,气温太低的时候,就把保护膜和营养液伺候上。等这些树木适应了环境,再逐步移到室外。
慢慢地,当地的牧民也被发动了起来,都自发地加入了种植树木的行列。群众动员起来以后的力量是很大的,加上专家对植物的种植种类的选择和养护进行专业的指导,一批又一批绿色的植物在狮泉河镇拔地而起。
几年的时间,狮泉河镇所种植成活的植物就高达30多万棵。
除了树木,这里还搞起了绿色大棚蔬菜,曾经被视为稀罕物的各类蔬菜,也开始走进了当地百姓的餐桌上。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狮泉河镇也建设了集中供暖设施,人们再也不用为取暖发愁了。基础设施好了,人口也越来越多,经济也慢慢地有了起色。工厂、学校、商场等等慢慢地完善了起来,吸引了更多的人口前来这里发展。
曾经的狮泉河镇,只有镇中心一条硬化的路面,但实际情况却和正常的硬化路面质量差距很大,不管是新车旧车,这里的路上过一遍基本上都散架趴窝了。
所以,曾经一阵子,狮泉河镇上最红火的业务就是车辆改装,把普通的车辆改装成能抗强烈颠簸的皮实车,否则寸步难行。
随着国道G219和区道S301在2010年通车,曾经颠簸不堪的狮泉河镇,一下子变得平平坦坦了。自然,车辆改装业务,也慢慢地没落了下去。
在国家的扶持和狮泉河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狮泉河镇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不到阿里,就不算到西藏,不到狮泉河镇,就如同没有到阿里。
如今的狮泉河镇,不但是阿里地区的一颗明珠,也是西藏旅游的热门打卡地区。而这,都是一代又一代狮泉河人奋斗的结果。
狮泉河镇的发展,只是阿里地区和西藏发展的一个缩影。这里的发展告诉世界,不管它是环境艰苦的边陲屋脊,还是其他条件恶劣的地方,只要我们一心一意去发展,都能够发展起来。
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中国人民克服不了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