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梨园传奇:一代京剧名伶的两岸情缘
发布时间:2024-04-17 05:43 浏览量:7
1949年,几十位“名角”来到台湾,京剧从此在宝岛落地生根。七十多载沧海桑田,戏台上下见证了悲欢离合。
台湾老牌综艺节目《国光帮帮忙》的名字源于三位主持人都毕业于国光艺校,即今天的台湾戏曲学院,其校友几乎撑起了今天台湾演艺界的半边天,王祖贤、许茹芸、刘畊宏都毕业于此。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由一群1949年来台的京剧演员创立的剧社演变而来。
台湾戏曲学院
哈忆平的父亲哈元章就是其中一员。哈元章出生于1924年,富连成科班“元”字科出身。哈忆平说:“京剧名家马连良的姑姑是我父亲的奶奶。我父亲小时候常看马先生演出,所以他从小就喜欢这一行,于是就进了富连成科班。”
京剧演员哈元章(左三)
成立于1904年的富连成班是京剧教育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所科班,从入学到出科一般需要7年时间,富连成班总共培养了喜、连、富、盛、世、元、韵等7科学生,约700人,而哈元章正是“元”字辈的代表人物。
“我父亲在科班里的时候有个外号叫‘科里红’,就是说还没出科就可以担纲演出一些主角,他是唯一没有跑过龙套的。”哈忆平说,父亲哈元章十几岁时,有次演娃娃生之类的角色,他跪在地上又哭又唱,演得非常动人。当时齐如山先生(著名戏曲理论家)刚好坐在楼上的包厢,出于欣赏,他丢了一块银元给台上的哈元章,为此哈元章也备受鼓舞。
哈元章幼年学戏留影
1944年,哈元章毕业出科,担任剧校头牌老生。正值日军侵华,为了报效国家,哈元章加入空军伞兵“飞虎剧团”参与抗战救亡。1949年,哈元章与师兄弟孙元坡、马元亮辗转来到台湾,与他先后抵达的还有十四名富连成班的同学和几十名在大陆的京剧名角。
哈元章与师兄弟留影
1949年,哈元章在一次演出中被台湾时任空军司令王叔铭看中,被任命为大鹏国剧队第一任队长。随后,国民党海军成立“海光国剧队”,陆军成立“陆光国剧队”,联勤成立“明驼国剧队”,京剧在台湾得以迅速发展,倍受重视,甚至在当时被称作“国剧”。1950年代,两岸为了争取海外侨民支持,争相向海外派出京剧团慰问演出,哈元章几次在欧洲同一城市巧遇大陆同门师兄弟,但由于彼时两岸微妙的气氛,他们从无交流往来。
1959年,哈元章的小女儿在台北出生,出于对故乡的思念,他给女儿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哈忆平,寓意回忆北平。作为家里最小的女儿,哈忆平从小备受宠爱,从小跟随父亲在剧团里排戏、唱戏,幼年时的哈忆平心中便种下了学戏的种子。然而,作为台湾京剧四大须生的父亲哈元章却坚决反对女儿学戏。哈忆平说:“我妈也喜欢戏,很支持我,我爸死活不让,后来就说‘你要是真喜欢,大学部有个戏剧学系的国剧组’,他的意思就是说要喜欢就去考。”
哈元章一家
哈忆平如愿考上了台湾戏曲学院国剧专业,成为台湾第一批有着大学本科文凭的戏剧专业毕业生,她的努力也渐渐得到了父亲的认可。终于有一天,父亲主动向哈忆平提出可以合演,随后父女二人合作了《打渔杀家》和《南天门》两出戏。“平常是跟父亲撒娇惯了的,没有看过他威严的样子,排《打渔杀家》的时候,有一个情节是父亲不让女儿一身渔家打扮,她倒茶给父亲喝的时候,发现她还是一身渔家打扮,觉得非常生气。跟我父亲排练的时候,我真是吓一跳。因为他在台上演出的时候,完全在戏里面,眼神、情绪、互动,他都会非常传神地表达出来,就真的会被震撼到。” 哈忆平回忆。
哈元章(右)与哈忆平(左)父女共演京剧《打渔杀家》
随着两岸隔绝的时间越来越长,无法回到故乡的外省人只能通过看京剧来寄托对大陆亲人的思念。《四郎探母》成了那个年代台湾最流行的京剧演出。据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刘慧芬介绍:“《四郎探母》这个戏讲的就是多年不见妈妈的儿子,看到妈妈的时候痛哭流涕。当年,很多老兵就是出门买一个酱油就不见了,跟妈妈、跟家庭失散了,来了台湾,然后很多年都不能回去。所以我们小的时候,《四郎探母》是演出频率最高的一出老戏。底下的老人家每次看到四郎见到妈妈这一段都是群情激动,有很多人掉眼泪,还有很多人跟着一起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时隔30年后,哈元章通过美国朋友与北京的家里取得联系,才得知父亲在自己去台湾后不久便过世了,母亲还一直在胡同口苦等着他的消息。哈忆平始终记得:“有一天,我母亲出门打麻将去了。我父亲接到来信,拆开看后,他站在那儿拿着信就哭了。我赶紧打电话给我妈,那会儿小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妈马上就赶回来了,才知道是我奶奶走了。”
1987年中,蒋经国颁布解严令,在台湾实施达38年的戒严令自此走入历史,两岸关系逐渐走向和缓。在香港演出的哈元章得知北京京剧院也正在香港访问的消息,立即前往后台寻找失散多年的师兄弟们。在看到叶少兰、许嘉宝、谭元寿等一众人后,师兄弟们相隔四十几年再次团聚,不禁抱头痛哭。
哈元章(图左)与师兄
1990年代,两岸逐渐放开探亲政策。时隔四十余载,哈元章终于带着女儿哈忆平踏上了返乡之路。“第一次回去的时候,北京机场好像还在施工,飞机落地拖了好久都还没停,我有点不耐烦了,结果我爸说‘这是到了我们京里了,你还以为是你们小台湾啊’,他的思乡之情在那一刻溢于言表。”哈忆平回忆,“到了机场大家就都围过来抱着一块哭,然后我父亲开始认人,姐姐和俩弟弟认完了,说三丫头呢,找他妹妹。他出门的时候妹妹还是小姑娘,现在已经变成老太太了,哪认得出来。”
在北京的日子里,父亲额外交代亲戚带着哈忆平在北京重走父亲学艺走过的路。哈忆平回忆:“父亲交代一定要上这几个地方:景山公园、北海、颐和园,还有九龙壁。他们常常对着那个墙壁练习,据说都有唾沫印子了。父辈的这些故事让我有走入历史的感觉。”
而后,来台的第一代京剧名角陆续退出舞台,各种文艺形式也不断在台湾涌现,京剧也从全民追捧的国剧变得越来越小众。1995年,在时任台湾行政院长郝伯村和复兴剧校校长王振祖等人的推动下,归属台湾军方的大鹏、海光、陆光等京剧队合并为国光艺校,京剧在台湾得以继续保留火苗。
哈忆平(右二)在向台湾学生教授京剧
同年,哈元章去世。哈忆平决定继承父亲的衣钵,与搭档一起在台北创办韵清剧团,定期举办黄梅调和京剧演出,也会向岛内外戏曲爱好者传授传统戏剧课程。哈忆平表示,喜欢戏剧的、对戏剧有兴趣的,她都会尽量去培养,也表示一定会尽力去传承戏剧。在哈忆平的学员中,既有退休不久的京剧爱好者,也不乏新一代想学戏的年轻人。“不管是富连成的后代子孙也好,台湾本土培育的人才也好,大家都走在传承的这条路上。”
正如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刘慧芬所说:“文化是根深蒂固的。不是说你高兴让它留下来,它就留下来,你不高兴你就让它走,那是不可能的。有些东西是在骨子里面的,它是不会掉的。你这个民族在,你的文化根源就会在。”
哈元章影像资料
哈忆平把父亲哈元章生前留下来的珍贵剧本和影音资料全部捐赠给了北京富连成,她希望替父亲,把他在台湾京剧所做的所有贡献回馈给他的母校。
来源:《冷暖人生》
编辑:蒋涵琦 秦兰措尕 单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