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美 | 多彩多姿的山西龙文化

发布时间:2024-04-01 04:53  浏览量:3

龙年说龙,趣味无穷——转瞬间,龙年又至,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崇拜的图腾。龙文化,作为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凝聚和积淀,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扎根并深藏于每个人的潜意识里。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有着许多与龙有关的文物、建筑、习俗,让我们在龙年之春,行走三晋,在古老的土地上感受龙文化的多彩多姿。

龙形文物浩瀚历史显底蕴

探秘地:山西博物院(太原市滨河西路北段13号)

在几千年浩瀚的历史进程中,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文物大省山西,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遗产丰厚,位于省城太原的山西博物院里,就藏有与“龙”有关的各种载体与形式的历代文物,4000多年前的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蟠龙盘”、3000多年前的商代青铜酒器“龙形觥”、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龙形玉佩”等,从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中,可知龙作为代表国家意志的“国徽”,在数千年来始终有着崇高的地位。

琉璃鸱吻 清代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龙形觥 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山西省石楼县桃花者出土 山西博物院

龙形玉佩 春秋 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

在山西博物院内,藏有四件出土于陶寺遗址的“彩绘龙盘”,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南部的襄汾县陶寺乡,地处汾河岸边、临汾盆地,考古实证表明,4000多年前,这里是一处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中心,因而被称为最初的“中国”。展出的四件“龙盘”,盘身内红灰相间的蟠龙围绕红色圆面盘旋,身体覆盖着鳞状斑纹,饱满而外张,头部两侧有方形耳,长颌凸出,口衔枝条带穗状植物,说明它可能和我们古代的农业有关。陶盘上的蟠龙纹饰是中原地区迄今所见最早的蟠龙图像,为探索中华民族龙图腾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彩绘蟠龙盘之一 (公元前4500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山西博物院

彩绘蟠龙盘之二 (公元前4500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山西博物院

彩绘蟠龙盘之三 (公元前4500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山西博物院

彩绘蟠龙盘之四 (公元前4500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山西博物院

琉璃龙吻古老建筑添风采

探秘地:介体市后土庙、太和岩

从远古时代开始,我们的神龙就腾云驾雾,遨游在历史里。山西是古建筑王国,龙元素在古建筑上的随处可见,龙柱、龙檐、龙墙、龙壁……各式各样体态的砖雕龙、石雕龙、木雕龙,特别是瑰丽的琉璃龙,让建筑多了份庄严、多了份肃穆!位于山西中部的介休被称为建筑琉璃艺术的宝库,琉璃烧造的龙形装饰构件更是造型多样,国宝“后土庙”各处宫殿屋脊上的“龙吻”(亦称:鸱吻)、古建寺庙洪山庙前的“二龙戏珠”影壁、琉璃牌坊太和岩牌楼上的“角龙”等,装饰点缀在一处处建筑上,愈显绚丽鲜亮,坚固的材质,鲜艳的色彩,光润的釉色,独特的造型,可谓是中华建筑文化思想情感与艺术呈现的完美融合。

在介休众多的琉璃建筑中,艺术成就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则首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土庙,堪称是“中国琉璃艺术的博物馆”。这是一处专门祭祀后土圣母的道教庙宇,位于介休市老城西北角,现存多为明清建筑。远远望去,众多宫殿庙宇的屋脊上装饰“龙吻兽”鳞次栉比,龙吻表面饰龙纹鳞甲,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张口吞住正脊。龙吻所安放的位置,恰是房顶前后两坡垄与山墙的交汇点,可见它不但是中国宫殿建筑屋顶重要的装饰物,而且由于它衔接了殿顶正脊与垂脊之间的重要关节,换句话说,就是屋顶和山墙交汇的枢纽。

龙凤剪纸吉祥如意送祝福

探秘地:阳泉市城区北岭坡拥军路梁盛萍工作室

龙的形象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宫廷到民间,服装首饰、生活用具、工艺礼品,饰有龙的图案非常普遍,历代经久不衰。特别是剪纸、刺绣、绘画等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手工艺创作中,龙的图案可以说是“常客”。在这些艺术品中,龙的造型通常设计的威猛、雄壮,同时搭配相关的吉祥图案,如与龙一起飞舞的祥云等,这些“仙境”中常见的事物自然使得整体感觉更加圆满。在山西的手工艺之乡阳泉,就有这样一位以创作“龙凤呈祥”阳泉盘合剪纸的非遗传承人的梁盛萍,在剪纸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龙文化元素,生动地表达着人们对于龙这一神秘之物的敬仰和想象,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于龙的形象的热爱和崇拜。

《龙凤呈祥富贵满堂》剪纸作品,龙飞凤舞,大气喜庆,洋溢着浪漫浓厚的生活气息,不仅构图新颖生动,线条委婉流畅,而且造型美观大方,浑厚中有细腻,纤巧里现淳朴,表达着对爱情与生命的热烈歌颂。在太行小城阳泉,正在举行一场热闹的婚礼,新房里处处喜气洋洋,门窗、箱柜、嫁妆上鲜红的剪花到处都是,特别是梁盛萍创作的这一幅直径足有三尺的“龙凤呈祥盘合”分外引人注目,龙凤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寓男女双方事业有成和谐美满,环绕其间的有剪刀、如意、绣球、中国结等,寓意情比金坚幸福绵长,为洞房平添了温馨和畅的浓郁气氛。

舞龙民俗火龙翻舞旺火红

探秘地:左权县石匣乡马厩村

作为蕴涵着喜庆祥和、繁荣昌盛之意的中国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起伏、生生不息的神圣象征。龙是海中神物,人们把它看做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吉祥灵物。因此有的地方久旱不雨时,便舞龙祈雨;有的地方播完种子,舞龙驱虫。每逢喜庆节日,如春节、二月“龙抬头”、端午节等时节,人们也会舞龙,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穿插动作,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民俗文化,经过劳动人民千年多的创造发展,民间的舞龙不仅有很高的技巧性,而且表演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舞龙能受到如此的喜爱,与它的群众性、娱乐性是分不开的。

在太行山深处的左权县,每到正月,素有家家户户点旺火的习俗。旺火是一俗称,其实就是用煤炭和木材垒成一个塔形,待到夜晚降临之时,各家各户点燃旺火,高高的火舌随风翻滚,有如红色的火龙在夜色中翻舞。同时由乡村自发组织的舞龙表演队在各家的旺火堆旁热闹、表演,也称为“串火盆”。山西是“煤炭之乡”,丰富的煤炭资源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发生着必然联系,煤的作用早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这山乡僻壤的“舞龙串火盆”就是生动的写照。

长城巨龙中华民族龙图腾

探秘地:天镇县新平堡镇

万里长城,龙之图腾。长城在古代作为防御工事,因山而建据险而守,犹如巨龙盘踞山脊之上。“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万里长城不仅仅是华夏民族的文明印记,更是民族精神的承载。进入山西最北端的天镇县,向北眺望,边塞风光尽收眼底,号称“九边十一镇”的天镇长城像一条巨龙飞腾在塞上崇山峻岭之间,台地长城、山顶长城、山脚长城……姿态多样,蔚为壮观。

天镇县新平堡镇地处晋冀蒙三省交界处的外长城起点、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是一块凝结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土地。新修的山西长城一号公路,起于新平堡,沿线连接众多古堡、古村落,驶入其间,环顾左右,长城与公路伴行,像一条黄色的巨龙一路前行。现在的新平堡,是个有着两千多户农家的乡镇,堡城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残存的已经不多了。村子的北头紧贴着长城,有的人家的窑洞干脆就修在了城墙或墩台里,有的人家更把城墙当成院墙,这种与长城相依的关系,可算得上亲密了。历史上,此处一直是汉民族与北方蒙古游牧民族相融相争的地方。长城作为一项军事防御工程,为边防安定,开发屯田,保护通讯、商旅起到了巨大作用。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