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一出狱?梦鸽曾经的期望:一定要获得诺贝尔奖,成为响当当的大人物!
发布时间:2024-04-21 08:00 浏览量:21
你好,我是昱子。
李天一出狱了吗?
李天一是著名歌唱家李双江的儿子,2013年,李天一因与友人轮奸一名少女,获刑十年。
近期,李双江与梦鸽夫妇就与友人相聚,畅饮白酒、乐手助兴,心情看起来很不错:
1
十年前,李天一案震惊全国!
全民都关注到了这个“艺二代”的荒唐作为。
是什么令一个父母健全、家庭优渥、教育资源丰富的富家公子走上了肆无忌惮的犯罪之路呢?
很多专家都说:溺爱!
诚然,溺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李双江老来得子,对这个孩子极其宠爱,在相声演员牛群去他家拍摄的视频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老父亲俯下身来,让儿子骑到自己身上,做牛做马。
李双江说,这孩子能说会道。
有一次,儿子知道父亲刚刚演出完,就在电话里奶声奶气地关心到:”爸爸,你辛苦了!”
这可把老父亲感动坏了!
对这样的孩子,怎能不爱呢?
李双江与梦鸽夫妇,为了好好培养李天一,调动了最好的资源!
四岁,李双江为儿子请来中央音乐学院著教授韩剑明教他钢琴
五岁,李天一成为申奥大使。
六岁,李天一学习书法,清华大学的方志文教授亲自教。
十岁,李天一加入了国家少年冰球队。
从小到大,李天一都就读名校;李双江花费巨资让他出国读书;回国度假期间,他们还为儿子举办了演唱会,请来郁钧剑等著名歌唱演员捧场。
这些都是对儿子的全情投入!
可这就是李天一违法犯罪的动因吗?
并不是。
2
很多人会忽略一个细节,那就是李双江夫妇在对孩子尽其所有时,除了高投入、还有高要求。
《鲁豫有约》访谈过这对夫妇,在采访中梦鸽就坦言,自己对儿子的培养目标很高,未来“一定要拿到诺贝尔奖”!
梦鸽毫不掩饰她对儿子的高期待,她期望他成为响当当的大人物。
李双江呢,则在旁边劝妻子,让她不要对儿子这么严厉,儿子不是非拿诺贝尔奖不可。
你看,这是不是很矛盾?
一方面,对儿子极其宠爱;另一方面,却对他要求极高!
李天一小时候留下了很多影像,其中一段我印象深刻:
那时的他已经是少年,在琴房中练音乐,母亲就坐在他的身后,陪着一起练。
李天一一脸不高兴,翘着二郎腿,看起来非常的不情愿……
我们再来看看李天一的特长:钢琴/声乐/书法。
这哪一样不需要大量的练习呢?
早在四岁起,李天一就开始练琴。
琴童的父母都知道:练琴、尤其是进入专业训练后,每天的练习时间不可能少于两小时!
学琴后,李天一连续两年拿下了钢琴奖项。
这对于小男孩来讲,一定牺牲了大量玩耍的时间,投入了大量时间坐定、练琴!
至于练习书法,也是如此。
没有足够的练习时间,水平不可能提高。
如果李天一是一个极其自律的孩子,那他可能会自觉自愿地练习,但你看他像吗?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李双江所说的”严厉”。
期望有多高,要求就有多严!
3高期待+高溺爱+高要求,这样的养育方式,常常会造成怎样的结果呢?我们来看看最近大火的电视剧《狂飙》吧!剧中,大嫂对儿子的要求很严,结果儿子长大后却变成了一个混世魔王。只能说,编剧太了解人性!都说“黄金棒下出好人”,但实际情况往往却是,黄金棒下打出的常常是“假好人”。孩子为了赢得大人的赞赏、逃避大人的惩罚,表现出了暂时的听话、乖巧。当他们有能力反抗时,他们的真实自我就浮出水面,这个自我常常会走向大人期待的反面——你要我成什么样,我偏偏不成什么样!这样的孩子,心境很拧巴。一方面,他们承载着父母的高期待,自我权力感很高。但另一方面,他们面对现实的打击,比如成绩不够好、特长水平上不去等等,又承受不住。于是,他们就要到别处寻找权力感,也就是到别的地方去“刷存在”!比如,李天一三年级时,在学校就开始惹事:把同学推下了楼!四年级时,他又因为和同学打架,闹到要转学。十岁前,他是父母的骄傲,书法、钢琴样样都起步早,可谓“年少成名”。但十岁后,他的特长却从钢琴、书法这样的静态活动,转向了冰球这种非常激烈的运动!这种忽然的、近乎180度的转向,难道不就是“没能一直优秀”的佐证吗?在既有的特长上,无法达到父母期待的高度,那就去别的地方找存在嘛!4更糟糕的是,这样的一个生活在高期待、高要求、高权力资源的孩子,还被“配备”了「零责任感」。每次李天一惹祸,都有父母为他兜底。2011年,李天一因为前车没打转向灯殴打车主,李双江亲自去医院看望伤者,对对方说:”你用棍子揍我一顿吧!”
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就在《规矩与爱》一书中写到:孩子必须学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学会独立。独立不是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可以为行为的结果负责!在溺爱下长大的孩子,很难懂得“责任”是什么。他们像个婴孩那样,饿了就哭、醒了就闹,等着旁人随时随地满足自己的需求。所以父母要适当说“不”,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用小事去磨练他的意志,培养他的独立能力。第二件事是遵守规则。孩子要学会遵守社会规则,比如不能打骂老人、遵守法律法规。如果孩子违反了规则,王涛主张可以“打孩子”。但打孩子的前提是不要在暴怒时打、要用固定的工具打,并且打之前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王涛就说:“在打孩子的同时也别忘了及时给予他关爱,以爱为前提的教育才会更有效。”
努力却不焦虑的育儿方法
跌跌撞撞却勇敢前进的生活态度
摆脱琐碎细节,实现妈妈的进化
物美价廉的精选商品,用更少的钱,过更好的生活
孩子的成长史 | 妈妈的进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