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川区农文旅深度融合绘就发展蓝图
发布时间:2024-04-16 19:32 浏览量:4
核心阅读: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是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的重要途径。江川区有好山好水好风景,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得天独厚。江川区以星云湖保护治理为重点,以实现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为切入点,着力推动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基础提升、品牌创建等工作,努力把多样化的旅游资源转化为致富增收的“金钥匙”。
舟楫弄星海,碧波照云影。在滇中高原大地上,星云湖就像一块美丽的翡翠镶嵌在群山之间。“如繁星闪烁,坠入湖中,摇曳多姿,晶亮如云”是文献中对星云湖名字由来的记载和描述,也是江川人民最熟悉的景象。
近年来,随着江川区星云湖保护治理工作的展开,星云湖逐渐恢复了以往的美景。江川区依托星云湖沿湖资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文章,促进星云湖沿湖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近年来,随着江川区星云湖保护治理工作的展开,星云湖逐渐恢复了以往的美景。
“节日+”
开渔节开启生态新篇章
对于云南人来说,江川开渔节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自2005年第一届开渔节举办以来,每年的开渔节,总会吸引许多本地、外地游客前来赏美景、吃湖鱼。
“以前的开渔节,一大早起来就有几百条船出海捕鱼,可壮观嘞!”这是许多人对过去传统开渔节的印象。2023年10月17日,江川区开始实施星云湖鱼类生态调控,成立了玉溪言鼎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生态调控的实施主体,通过统一标识、统一包装、统一结算方式,实现产品溯源化、品牌化。
“实施生态调控的本质,还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星云湖。”江川区星云湖管理局局长杨智然告诉记者,生态调控是按照“捕大留小、科学放流”的原则,采取“拦网+赶网+网箱+活鱼集运系统”专业化生态调控方式,通过及时捕捞吞噬蓝藻能力较弱的大鲢鳙鱼,及时投放吞噬蓝藻能力较强的小鲢鳙鱼,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鲢鳙鱼吞噬蓝藻的作用。
“以前传统的开渔节,捕鱼不分种类、大小,应捞尽捞的方式对湖泊生态链破坏较大,而生态调控坚持捕大留小,只捞4公斤以上的鲢鳙鱼和适量的鲤鱼、鲫鱼,这样既能保护好大头鲤、花鲈鲤等土著鱼类,还能同步开展水质监测,有效扭转无序捕捞、盲目捕捞和竭泽而渔式的过度捕捞,从而维护好星云湖的生态系统平衡。”杨智然说。
在2023年12月25日的开渔节上,几艘渔船缓缓划来,鱼群被围进巨网之中,随着巨网渐渐升起,近一米长的鲢鳙鱼开始在网内蹦跳起来。工人们将稍小一些的鱼儿重新扔回湖里,再利用起重机将大鱼运送至集装箱内,车辆便将大鱼运送至专卖点进行售卖。
渔文化旅游节上,工人们正在用起重机吊起渔网,捕捉星云湖鱼。
在开渔节专卖点,人们早已排起了长队。看着运送湖鱼的车辆开过来,人们都兴奋起来。“星云湖的鱼,冬天最好吃,这些鱼又大又肥,味道很不错!”前来买鱼的王桂芬高兴地说,“以前的开渔节人挤人,在湖边买鱼、卖鱼的人全挤在一起,路上还堵车,还有不少老板打鬼主意,自己拉些外地鱼来冒充江川的鱼卖。现在设置了专卖点,也不用担心买到‘假鱼’了。”
随着星云湖鱼类生态调控的持续运转,星云湖鱼的售卖方式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传统的开渔节有600多艘船和上千人在湖面上作业、生活,存在较大的安全及污染隐患。国有公司既能实现规范、有效的常态化捕捞,又能方便群众购买。目前我们对江川本地知名度较高的25家定点餐饮店进行授牌,直接与餐饮企业对接,做好我们的‘星云湖鱼’品牌,同时也和玉溪百信超市合作零售。”玉溪言鼎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高仕栋告诉记者,在3月禁渔期之前,公司根据专卖点、餐饮企业等反馈的销售数据对捕鱼数量进行动态调整,有效减少了鱼品积压的情况,也保障了鱼品的质量和新鲜度。截至目前,公司通过生态调控捕捞星云湖鱼150吨,销售金额达230万元,并向星云湖投放了180吨鱼苗。
“将原来12月25日的‘开渔节’升级为‘渔文化旅游节’,不仅推进了‘渔+文’‘渔+娱’‘渔+旅’等生态渔业融合发展模式,还推动了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星云湖流域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杨智然说。
“节日+”的农文旅融合方式在星云湖沿岸落地生根,加之推出“梨花节”“丰收节”等一系列农文旅融合特色节日,助推村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双增收”,不断绘就乡村振兴崭新画卷。
“体育+”
三街社区“村BA”点燃激情
“快速靠近!拿下!这个漂亮的两分!”
“双方的速度都非常惊人!”
“35号球员张令城凭借自己超过2米的个子,轻松命中了这个超远三分!”
在2024年2月16日至24日举行的江川区星云街道2024年首届篮球文化节“春BA”上,充满激情的讲解和精彩的篮球比赛一次次点燃在场观众的热情,人们纷纷欢呼喝彩,让初春犹寒的夜晚都“热得冒汗”。增加了四层看台的篮球场上依然人满为患,许多进不到观赛场的游客干脆站在场外的直播大屏幕前观看赛事,篮球场旁宽阔的场地熙熙攘攘,伴随着当地有名的“三街烧烤”升起的炊烟,好一派热闹景象。
“村BA”现场火爆。
这不是三街社区举办的首届“村BA”,早在2023年8月,三街社区就已经举办了第一届“村BA”篮球联赛,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迅速被“村BA”点燃,夜生活、夜经济也随之丰富起来。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篮球运动在江川迅速普及,成为人们闲暇时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但是这二三十年来,江川几乎没搞过大型比赛。现在经济条件好了,群众有这个需求,我们社区的基础条件好、闲置场地多,考虑到如何盘活集体经济、发展乡村经济,‘村BA’就应运而生了。”江川区星云街道三街社区党总支书记陈见柱自豪地说,“我们搞‘村BA’的动作是很迅速的。我们受到贵州‘村BA’和‘村超’火爆全国的启发,从2023年5月开始谋划,20天就建好了篮球场,8月12日就举办了第一届篮球赛,开幕当天到现场观赛的群众超过了2万人次,不只是本社区的,近的有前卫镇的,远的甚至连红塔区和峨山县的都专程来观赛,群众的热情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在首届“村BA”大获成功后,三街社区又紧锣密鼓地筹备了春节期间的“春BA”。“去年的篮球场被许多游客‘批评’了,场地太小、看台位置不够,好多游客来了进不到场地,看不到比赛,又只能回家拿手机看直播。”陈见柱告诉记者,为了回馈游客的热情,今年又追加了100多万元扩建观众席,还在球场外建了大屏幕实时转播场内赛况,方便离场休息和挤不进场地的群众观赛。
谈起篮球场的由来,三街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李增林感触良多:“最初是江川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要寻找场地推广全民健身运动,我们三街社区恰好有这么一块‘得天独厚’的公共建设用地,这里原本是块闲置的停车场,因为常年缺乏管理,垃圾遍地、砂石乱堆、‘僵尸车’到处乱停,也是我们的心头大患。自从确定了要建篮球场,我们就积极行动起来,通过社区强抓党建引领,建立‘一网十联四创建’体系,村组干部夜以继日一一疏通,把这块场地规划、建设起来。”
“我们打造自己的‘村BA’,就要打造出因地制宜的特点来。”李增林说,“和平时举办的那些比赛不一样,我们的‘村BA’一定是不设门槛、接地气、不分性别、不分年龄的,上至八九十岁,下到几岁,都可以来看球、打球,这样才能彰显真正的‘体育精神’。”
三街社区是江川区人口最稠密的社区之一,共有12个小组,常住居民8000余人。由于地理位置关键,一边紧挨城区,另一边紧挨龙泉工业园区,不仅往来人流量大,年轻人占比也高。“去年的‘村BA’让整个三街社区都热闹起来,现在的篮球场哪怕没有比赛,每天也有许多年轻人过去打球,有时候甚至抢不到场地。篮球运动的参与率和场地的使用率高了,老百姓的满意度也高了,有了人气,我们就更有信心去谋划下一步的发展。”陈见柱告诉记者,下一步,三街社区除了继续办好“村BA”系列赛事,还将继续谋划乒乓球场、网球场和足球场建设。目前由闲置公房改造的乒乓球场已完成建设,今年内还将完成网球场建设。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场馆建设和体育赛事的举办,让周边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以前许多群众对体育运动并不感兴趣,连电视上那些大型运动会的直播都不爱看,但是在这次‘村BA’活动中,他们都被浓重热烈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氛围所感染,许多人哪怕是站几个小时也要看比赛,在场边一直热血沸腾地欢呼着。”李增林笑着说,“更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这次活动有不少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也积极观赛,他们平时兴致不高,不爱凑热闹,往往有文艺表演时才会出来看一看。我们也非常惊讶,按理说他们不懂篮球赛的规则,应该是看不懂的,但他们都早早就带着小板凳来到篮球场,比很多年轻人来得还要早。”
三街社区党总支委员张艳能盘点出好几位“狂热粉丝”:“有一对七十来岁的夫妻,虽然家就住在三街社区,但他们从家里到篮球场需要走一公里多,也要特地走来看;85岁的李世选也跑来现场看球赛;第12居民小组的杨全玉还在朋友圈发了自己全家老小在家看直播的照片。”
“‘村BA’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既调动了群众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也增加了我们社区的集体荣誉感。”李增林告诉记者,由于“村BA”期间游客人数众多,大家都感到十分自豪,再加上村组干部宣传到户,要求大家文明礼貌、热情接待、不欺生,很多村民都有了“东道主”意识,自觉把活动秩序维护好,村民素质有了显著提升。
“我们社区和周边地区的青少年一直缺乏体育运动场所和设施,现在把运动场地建起来,孩子们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家长们也放心了。现在,篮球场这边每天都有40到60人互相切磋球技,老人们也被带动起来,有来看打球的,有来跳广场舞的,从老到小都有了健康的夜生活,这也给商户带来了商机,摆摊的、卖烧烤的、卖小玩具的,哪怕不是举办比赛期间,也热闹得像个小集市,更不用提比赛时的铺面出租,我们预计每年租金都能为社区集体经济增加40万至50万元的收入。”
谈及三街社区接下来的发展,陈见柱信心十足:“三街社区的基础条件很好,交通便利,停车场地多,很适合举办这种大型体育赛事。在这片区域内,我们的体育运动场馆可以辐射周边5到6万人的生活区,有充足的条件兴建一批体育运动场馆,比如田径场、游泳馆等,我们准备把三街社区打造成‘乡村体育产业园’。”
“‘体育+’是接下来江川区农文旅融合打造的一个重点。”江川区文化和旅游局产业发展股股长申梦莹告诉记者,江川区将围绕环湖步道开展沿湖体育赛事,目前开展的端午龙舟赛、环湖徒步赛和迷你马拉松赛都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现在,随着星云湖生态环境的不断好转,不少骑行、长跑爱好者都喜欢到湖边来运动。下一步,我们将推动环星云湖生态廊道全面贯通,打通环湖路,让体育赛事真正融入农文旅融合发展中来,建设环星云湖生态旅游圈。”申梦莹说。
“民俗+”
为农文旅融合赋能添翼
在星云湖西岸,矗立着一座并不起眼却见证了云南历史变迁的山——李家山。它安静地在历史长河中沉睡了2000多年,直到1966年当地村民修筑梯田时,发现了一批破铜烂铁和玛瑙、玉石碎片。1972年,云南省文物工作队和江川县文化馆对李家山进行第一次发掘,清理墓葬27座,出土文物1300多件(套),在24号墓中出土牛虎铜案。1991年底至199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地区文物管理所、江川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李家山古墓群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发掘,清理墓葬58座,出土文物2066件(套),这次发掘被称为“199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李家山古滇青铜文化是中国西南青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全方位反映了古滇国社会生活的面貌,也是云南多民族多元文化早期格局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形成过程的重要例证。近年来,江川区积极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着力于“让文物活起来”,推进古滇青铜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成功举办纪念云南李家山古墓群考古发现50周年学术研讨会,发布了《李家山宣言》。“去年10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江川区文物管理所启动了江城片区文物调勘及李家山遗址测绘工作,进一步确定了李家山遗址的分布范围、文化层结构、地下文物埋藏等情况。”申梦莹说,“目前,江川区正积极向国家和省文物部门申报李家山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并计划于明年一季度开工建设;同时争取到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资金800万元,开工建设李家山考古工作站,将于2024年6月底完工投入使用,将为李家山及周边关联遗址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阐明李家山古滇青铜文化,持续推进李家山青铜文化研究等多方面提供有利条件。”
说罢青铜讲“今铜”,在今天的江川区,铜文化依然绵延不绝。“铜锅鱼”是江川最著名的菜肴之一,而江川区制作铜器的工艺也有着长久的历史,从家庭式的铜器制作作坊,到集体承办、村民集体参与的铜器厂,在秉承传统铜器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理念,引进现代工艺。如今,铜器产品品种猛增,突破3000种,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准。
而在星云湖南岸,农耕文化在这里传承延续。随着近年来星云湖保护治理工作的展开,以及星云湖沿岸旅游的开发,江川区打造了星云湖南岸乡村振兴示范区、星云稻场等项目。“河咀社区有着浓厚的传统农耕文化,他们过去世世代代以耕田、捕鱼为生。围绕星云稻场内的小火车系统、游船餐厅、卡丁车等旅游项目,由国有企业与社会资本进行合作运营,为集体增收的同时提升改造村庄人居环境。通过土地流转,集中种植生态水稻,探索稻田养鱼,发挥稻田养鱼模式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高仕栋说,下一步,公司将继续深入探索农文旅融合,合理规划布局旅游业态,开展垂钓、捉鱼、稻田迷宫、亲子农场农耕体验等活动。
星云湖南岸的小火车,为集体增收的同时让村庄人居环境也得到提升。
“我们有好山好水好风景,所以必须把农文旅发展的路走好,稳稳地走在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特色的道路上,才能更好地让江川‘鱼米之乡’‘云烟之乡’‘高原水乡’的美誉越来越响亮。”江川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世培说。(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苏欣 文/图)
短 评
立足本土资源禀赋 打好农文旅“组合牌”
□ 野鹤
农业是“根”,文化是“魂”,旅游是“金”。千百年来,辛勤的江川人民居住在星云湖畔,在这片土地上劳作,创造出灿烂的青铜文明。在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当下,唯有传承好我们的根本,系好牵引灵魂的绳,才能让前行的路走得更加稳妥扎实。
从江川区近年来紧紧围绕星云湖保护治理而实施的一系列举措可看到,目前星云湖不仅逐渐恢复了以往的美景,还依托星云湖沿湖资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和旅游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在做强做大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这篇文章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星云湖沿湖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延续多年的开渔节,到如今的渔文化旅游节,江川区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农文旅融合方式,更维护了星云湖鱼的品牌效益和星云湖的生态系统平衡。三街社区的“村BA”不仅带动了全民健身,丰富了当地人的夜生活,还拉动了当地的夜经济,让“体育+”融入农文旅融合发展中来。从李家山古滇青铜文化到现代制铜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再到李家山考古遗址公园项目的实施,江川区在写好“铜”文章、弘扬“铜”文化方面又跨出了一大步。
从江川立足于本土农耕文化和渔文化,挖掘本地特色,打造出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农文旅融合主题,开发出一系列农文旅融合项目和产品看到,该地不断探索和丰富契合自身文旅资源的项目,细化乡村旅游市场中多样化的客群需求,将文化旅游与农业旅游巧妙地融合起来,不仅让每一位到访者能更好地体验乡村之乐、感受乡愁乡情,还能在传承弘扬农耕文化中擦亮农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历史底色,并以此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行稳致远,从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本文来自【玉溪日报-玉溪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