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5年前为父亲料理后事花13万,一气之下转做殡葬,只做良心活

发布时间:2024-04-22 18:26  浏览量:9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657位真人故事

我叫黄贵忠,1974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我是一名殡导师,通俗的讲,就是治理丧事的大总管。

之前,我是房地产公司的项目经理,也曾经带过上亿的工程项目。谁也不会想到,有一天,我会走进八竿子打不着的殡葬行业。

在这个行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我也见过各种生离死别。看完我的故事,希望你能放下手机,给身边的人一个拥抱。

(工作中和家属沟通)

70年代,父母亲响应支援国家三线建设,还在襁褓中的我,就随之来到了贵州六盘水。没想到,这里成了我真正的故乡。

我曾经是国企员工,怎料刚参加工作就面临裁员下岗了。

当时年轻,还未尝过生活的苦。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几年,白白虚度了光阴。直到26岁,我才幡然醒悟,混了那么多年,一事无成,难道这辈子就破罐子破摔了吗?

当时,六盘水正处在开发扩建之际。我觉得以后房地产应该会火起来,于是,毅然决然加入了这个行业。

从普通员工,到项目经理,我一干就是12年。这期间,整个行业经不断洗牌扩张,市场也已趋近饱和。

各种债务危机和工程款拖欠,让我心生疲惫。于是,我有了离开的念头。

无论如何,我也不会想到,接下来我的工作,竟然是“挣死人的钱”。这一切,源于父亲的突然离世。

(一转身,已是天人两隔)

那是2018年,本来好好的父亲,突然离开了我们。整个家庭被痛苦笼罩,几近崩溃。我家的亲戚都在外地,手里也没有任何殡葬资源。

当时,我们很无助。谁会给老人穿衣服?怎样对接殡仪馆?殡仪馆的电话是多少?一无所知的我们只能到处打听。

谁能帮帮我们,就成了最棘手的问题。后来,几经周折,朋友给介绍了一位所谓比较懂行的师傅,来处理父亲的后事。

整个过程中,我们一家人都把他当做救命稻草。他怎么安排我们便怎么做,大事小情全由他做主。

这里要买烟酒招待朋友,那里要购买丧葬用品,还有招待亲朋的宴席。就连一根小小的针线,都要我亲自跑去购买。

而且,他说让我去哪里买,我就得去哪里买。去了还不能讨价还价,对方要多少钱给多少钱。那几天,各种推销的都有,包括墓地。他们都在等我做抉择。

我感觉身心疲惫到了极点,太难了。

(母亲和我)

父亲的后事料理了三天,我根本没时间守在他的灵柩旁。哪怕陪他说说话,或者上一柱香。直到羽化入炉时,才最后看了父亲一眼。

心中的愧疚,伴着一种难以言表的痛楚,我终于撑不住了,跪在地上,歇斯底里哭了出来。

难道这就是我和父亲的最后一面吗?我不甘心就这样和父亲永别,我不甘心没能好好陪他最后一程。

送走父亲,在清算相关账目花销时,全家都瞪大了眼睛,13万呀!这是个什么概念!

仔细清算过后,发现有很多不必要的开销,而且,很多物资物料都超出市场的3倍以上,甚至5倍。事已至此,又能怎么办呢?

不是我们舍不得花,而是觉得这钱花的太冤枉!这里面漏洞百出,往往就是抓住人们的孝心不打折,进行所谓的道德绑架消费。

(大家好,我是黄贵忠)

有些商户往往就是一句话:老人最后一次了,给用点好的吧。这种情况下我能怎样,我不能开口还价,换句话说,我不好意思还价!内心无比的纠结,就好像我要不买他的物品就是不孝!

这事过后,我认真的思考过,也进行过市场产品的调查,还搜索了行业的管理办法。我发现,这个行业各地区都不一样,没有统一的规范。

当然,我没有那么大的理想和抱负,也无力左右和干涉行业行规。我只是想,以后能够为和我有同样经历的家庭提供一些帮助。

死亡,是我们绕不开的话题,生命的尽头,都是同样的归宿。那么,是不是有这样一群人,或一个团体,在人们面临死亡时,能够帮他们一把?让他们不至于手忙脚乱,无助迷茫。

(和姐姐家的小宝贝开心合影)

当我跟朋友们说出这个想法时,遭到了很多打击和否定,只有一个人,向我抛来了橄榄枝:你想做的,正是我现在做的,咱们一起吧!

他叫贺迅,比我小十几岁,是我以前的同事。当时我们除了工作,私下并没有交集。后来,我也知道他出来创业,做殡葬行业,只是当时并不理解,为什么年纪轻轻偏要去吃“死人饭”?

他出来创业后,我们几乎断了联系,连我父亲去世都没有想起他来。

当我想做这件事时,也很盲目,不知该从哪里开始。就在我一筹莫展之时,也是当时的同事,把我的想法和联系方式告诉了他,我们就这样联系上了。

我先去他的公司考察了一下,也说了一些我个人的想法。我们聊了半个小时左右,言谈之中,他似乎成熟了很多,变化非常大。并且,他对于死亡的认知远远超乎我的想象。

(年轻的时候,想不到会做这一行)

他简单介绍了一下公司情况和主营业务,便给了我一份业务合同,让我带回去看看。我好像找到了组织,第二天就兴高采烈地去报到了。

然而,我高兴得太早了。

在公司待了一天,和同事们相处时,别人说的关于死亡的话题,我一窍不通,根本搭不上话。我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开口和别人交流。

而且我发现,如今的贺迅,已经今非昔比。想当年,他只是一个我看不上的人,不如我的人。出来锻炼了几年,他的心态和阅历都改变了,并且超越了常人。

我和他一比,逊色太多,顿时觉得自己太傲骨了,低估了他。因此感到无地自容,便打了退堂鼓。于是,我发了个信息给他,告诉他暂时还不能参与进来,等以后有时间了再来吧。

我就这样落荒而逃,回到家翻来覆去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因为虚荣心作祟,想放弃。

(工作被认可,是最大的动力)

大概过了10个月,还是原来那位同事,来找过我几次,他说,贺迅由于业务扩展,很希望你的加入,而且,他很看好你。犹豫再三,我终于放下身段,加入了这个行业,成了一名殡导师。

殡导师主要负责丧属三至五天的治丧服务,协助接运遗体,安排礼厅,帮助家属采买治丧的所有物资物料。小到针头线脑,大到协助家属接待亲友,亲友祭奠和就餐、餐标、主持答谢、告别仪式、预订火化时间等所有一切治丧所需。

刚开始,我一心想把自己内心所想的东西给做出来,希望有这么一个平台,让自己能有一番作为。

我有多年的工作管理经验,所以,刚进公司的时候,做的是内部的管理工作。刚干了三天,来了一桩临时业务,一下子激发了我的动力。

虽然我做的是殡葬行业,但一直没见过遗体。这让我既激动又紧张,还特兴奋。于是,我随着现场的殡导师一起,全程参与了整个遗体入殓过程。

(工作中的我)

那是一位因病去世的老妈妈,已经80多岁了。初次面对遗体,我心里还是有无法战胜的恐惧,眼神始终在躲闪。

和现场入殓师的专注相比,我自愧不如。直到一切做完后,入殓师对着家属说:这老阿姨很慈祥,像睡着了一样。

我这才壮起胆子,真正地正视了遗体一眼。那一刻,我的内心还是恐惧!但我也告诫自己,既然做殡葬行业,必须要过接触遗体这一关。

为了克服心里障碍,只要有业务我就和一线的工作人员一起下现场。在这个行业,我是一个小白,只能从点滴做起。

后来开始搬运遗体,跟着现场人员打下手,帮忙清洗遗体,慢慢地,接触多了自然就不害怕了!

接下来,为了便于管理工作,掌握更多经验,我又参与到一线殡导师的学习中去。

从接听家属电话开始,到后来一系列的流程:怎样和家属沟通,怎样安慰家属,治丧环节中怎样和丧属配合,怎样协调各项工作,怎样合理帮助选择治丧物资物料,比如选择骨灰盒、墓地等等。

(一生的陪伴,情比金坚)

我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把整套现场流程梳理了一遍,更加深了自己的业务知识。

做我们这行,见惯了生离死别。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永别都伴着撕心裂肺的痛哭。有一种离别,是无声的,平静的。

2020年,我遇到一对老夫妻。老伯伯年近90岁,老阿姨87岁。老伯伯瘫痪在床7年,老伴儿日复一日地照顾他。

阿姨是个干净利索的老人,每天都要给老伯伯擦洗身子。他们的大儿子,也65岁了,每次来探望父亲时,就会给他擦洗。阿姨总是信不过,非要重新再洗一遍。

儿子每次都要受到老母亲的责怪,但他只是憨憨地傻笑,从不反驳。当老父亲生命垂危时,正是凌晨5点左右。

我们赶到现场,意外的是,一家人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悲伤,而是很淡定。老阿姨见到我,说的第一句就是:孩子,辛苦你了,给你们添麻烦了,我能和你们的入殓师一起给他清洗和换衣服吗?

(让逝者保留最后的尊严)

老阿姨用一种祈求地目光看着我,我和入殓师相互看了一眼,欣然接受了阿姨的请求。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阿姨拿出一个布做的包袱,一层层小心翼翼地打开。

原来是给老伯伯准备的寿衣。再仔细看看,不对,是老阿姨亲手缝制的一套手工西服。

我接过她手中的包袱,真不敢相信这是一个近90岁的老人家做的。手工那样细腻,针线那样工整。看得出来,每一针每一线,都很用心。

在给老伯伯穿衣服的时候,阿姨嘴里念叨着:老头子,这些衣服是我在你病床前,一针一线给你做的。今天你安心了吧,临走了,还能穿上我做的衣服,你知足了吧!这些衣服我缝制了三年,每一针每一线你都见证了,我把对你的爱都随着这些衣服给你带走……

老阿姨说的那样从容,自然。最后,她很认真地在老伯伯的额头上亲吻了一下。对我说了一句:孩子,通知殡仪馆拉走吧!

(认真生活,珍惜一切)

我被阿姨的举动惊呆了,傻傻地站在那里,还没缓过神来。这是什么?无声的爱吗?爱不是轰轰烈烈的吗?可是现在,这无声的爱,却犹如山崩地裂般,直捣人心。

看着这一幕,我眼里满是泪水。相濡以沫70年的夫妻,这样的举动,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爱,这其中更有难以割舍的亲情。老百姓不就是这样过日子的吗,最普通的表达方式才是最深的爱!

老伯伯入炉火化那刻,65岁的儿子看着父亲的遗体,突然下跪,喊到爸爸,您保重,儿子会想念您的,一定会照顾好妈妈的。

他的这一举动,让在场所有人潸然泪下。这一声爸爸,让我肝肠寸断。我自己父亲离开时,我都没做到。当时我掩饰着内心的爱,无法说出口。这位65岁的儿子,佝偻着腰,用自己的方式把对父亲的爱说的淋漓尽致!

正所谓是,千言万语表达不完对您无限的崇敬和爱戴,正是这一句爸爸,万语千言诉不尽对您的追思和怀念!

(工作之余,好好顾家)

做我们这行,最怕的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情况最让我痛苦。前两年,我就遇见一次。

逝者是一位35岁的青年男性,在国企工作。因性格孤僻闭塞,常年把自己关在单身宿舍里,很少和外界接触。就连和同事几乎也没有沟通过,后来他得了抑郁症。

父母为此操了不少心,也去过很多医院,可他一直走不出来。2021年的春节前夕,他在房间里点燃了钢炭,活活把自己闷死了。无法想象,当时他忍受着多大的痛苦。

直到他死亡4天后才被发现。接到电话,我赶到了事发地点,正在勘验现场,确定是自杀身亡。

在他的枕边,放着一封写给妈妈的遗书。大致内容是对不起家人,对不起妈妈,活着没意思了,来生再报父母恩!

当他的母亲用颤颤巍巍的手打开遗书时,眼泪再也止不住了,她失声痛哭起来。另一边,父亲浑身颤抖,眼圈发红,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流。

(逝去的生命,就像枯萎的花朵)

当男子的遗体被抬出来时,母亲上去就给了儿子一耳光。“你怎么把我和爸爸扔下了,你不管我了吗?我的儿啊!我的儿……”母亲伤心欲绝的哭声,太让人心疼了。

我强忍着泪水,帮忙处理后事。

回来后,母亲的这一记耳光,让我思绪万千。这一记耳光,承载着妈妈的爱,承载着妈妈的不舍,承载着妈妈的心血。

整个治丧期间,父母一直守在儿子的灵柩边,不言不语,默默流泪。那种不舍,那种悲泣,那种无助的眼神,诠释了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

这件事给我很大的触动。平时,我们为了保障整个治丧环节顺利圆满,只是机械式的去完成一项服务。

可是,我们更应该从思想上解决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对死亡的认知。

母爱、父爱之伟大,爱情、亲情的难以割舍。作为一个殡葬行业从业者,见证了更多的生离死别,让我更加珍惜生命,善待自己和身边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想爱的人。

生死就是一瞬间,让每一次告别都认真一点。

(离别总是伤感的,要好好珍惜拥有的一切)

殡葬行业从业者自古就有,发展到今天,其实没有标准。

各地的殡葬管理办法都不一样,往往都是以亲情为基础,打感情牌,抓住人性的弱点。什么孝心不打折、人生在世最后一次,一定要办的风光点,以这些方面作为突破点,让丧属破防,达到其盈利为目的。

很多殡仪馆,标注的商品价格吓死人,而且不打折,不议价。悼念的花圈、花环等能卖到几百元一个,物资物料高出市场的几倍。进价几百元的寿衣,在商家手里可以到卖到一两千。

这些商品,老百姓因为忌讳,在生前是不会去询价问价的。只有当事情发生了,才会考虑,因此,各种商户就趁机推销!

这几年,普通人家厚养薄葬,不含墓地的话,费用大概两三万左右。我办过最便宜的在1.5万左右,家里的亲戚较少的那种。最贵的时候,由于亲朋好友比较多,就餐人数多,治丧三天,所有费用不超6万。

现在回头想想,当年父亲的丧事花费那么多,真的有很多不必要的开支。这也是我做殡葬业的初心,即尽自己所能,帮助家属处理好后事的同时,节省不必要的支出。

(贺迅是我的引路人,我们一起努力吧)

因为经历了父亲的离世,家里对我的工作还是比较认可的。爱人常给我说,把每个逝者当做自己的亲人,用心用爱做好服务,让逝者在世上保留最后一点尊严,你就是最好的生命摆渡人。

当时17岁的儿子很好奇,经常问我,怕不怕,逝去的人身上的温度是什么样的、到底是有多凉等。

带着这种好奇,我带他到现场去过几次。我看他并不害怕,比我想象中勇敢的多。而且很专注,也有很多疑问,跟现场的工作人员请教,看得出来他很感兴趣。后来去多了,开始慢慢让他接触遗体。

现在,只要有假期,他就会到公司学习,并且已成为公司最小的入殓师。

(儿子是我的骄傲)

家人倒是都支持我们,只是很多朋友不理解,有的断了联系,还有的联系方式都拉黑了。对此,我并不在意,更不会生气。

可能在别人眼里,这份工作很晦气。但是,总有一天,我们都是归于尘埃。如果有人能替我们守住最后的尊严和体面,能帮助我们的家人顺利渡过这一关卡,有何不可呢?

【口述:黄贵忠】

【编辑:小骨头】

我们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别人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真实的故事,请关注我们吧!@真实人物采访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