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儿子痛恨母亲三十年,一提母亲就暴躁:我忘不了六岁那年的事
发布时间:2024-04-23 07:50 浏览量:9
提及大儿子,求助人梁老太泣不成声,她和老伴生了两个儿子,小儿子对她和老伴孝顺有加。
而大儿子小兵,倒像是来讨债,处处和他们对着干。
动不动找她麻烦,故意让她不痛快。
从小,大儿子就和她不亲近,长大后,大儿子更不把她放在眼里。
这段时间,小兵不知道又犯什么毛病,对着家里的东西一通打砸,玻璃碎了一地,家具面目全非,直接报废不能用了。
屋里一片狼藉,家里的东西破坏得差不多了,小兵才心满意足。
当时,她都吓傻了,小兵一身酒味,又是长期对她有意见,害怕他会做出极端的事。
但凡小兵喝了酒,他做事就越发狠辣,可以说是六亲不认,骂她和老伴,对她和老伴动手。
这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小兵已经三十六岁了,结了婚生了孩子,本该变得成熟稳重才是,谁知小兵还是狂妄暴躁。
小兵不愿意与梁老太交流,老太只好求助熟人帮忙联系。
得知调解的事,小兵没有反对,他很快答应赶到现场。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小兵也来到了现场。
从调解员口中了解到母亲的说辞,小兵承认,他的确动手砸了父母的东西,但这次他没有对老人动手。
对母亲动手,是四年前的事了。
父亲拦着不让他打母亲,被他误伤到,从楼梯上摔下来,滚了半层楼,后来他得了脑梗,都做不了64位CT。
她那人嘴巴太歹毒,欺软怕硬,不打一顿,她不老实,动手打了后,她才认怂,闭上她那张臭嘴,不敢在他面前说咄咄逼人的话了。
只是,她还是改不了臭毛病,一有机会喜欢挑起家里的矛盾,砸他们的东西,也是他们咎由自取。
调解员认为,小兵太冲动了,要是父母当时有个三长两短,后果就严重了。
小兵咬牙切齿,活该,他们两个就算死了,也是活该。
别问他为啥那么恨自己的父母,有因必有果,这是他们应得的。
至于具体的事,问他们去。
说到这,小兵气得脸红脖子粗。
见到大儿子如此生气,小兵的父亲老张上前劝小兵冷静冷静,生气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听到这样的话,小兵的怒火更旺了,都不要老脸了,做了伤害他的事,却不敢承认,不敢面对,还恶人先告状。
他不说了。
说罢,小兵拍了拍脸,抬脚就要离开现场。
调解团队的人赶紧拦住他,耐心给他做思想工作。
老张摇头,大儿子就是个疯子,听不进别人的话,整天黑着脸,怨老伴,怨他,就是不反思自己。
他怀疑,大儿子是得了狂躁症,脑子都不清醒。
调解员认为,双方一定存在很大的误会,眼下不是相互埋汰的时候,解开小兵的心结最要紧。
看小兵的样子,也不像是喝了酒脑子不清醒,而是对他们两个老人有一百个不满意,积累了一肚子的怨气。
调解员发现,小兵在与梁老太熟人以及他们团队说话之时,他的状态比较正常,有事说事,也没有排斥他们的好心建议。
只是,当他们提起父母,小兵就瞬间失控了,咬牙切齿,嘴里说着狠毒的话诅咒父母。
这时,情绪稍微稳定下来的小兵,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一件带血迹的衬衫。
小兵大声问父亲老张,敢不敢说,衣服上的血怎么来的?
老张不解,他不知道,衣服上的血,哪里来的?
小兵再次咬牙切齿,使劲装。
这衣服,妻子在收拾东西的时候,打算扔了它,但他认为不能扔,就该留着当证据。
那一次,母亲又开始不长记性了,在家里挑起纷争,父亲还是不分青红皂白护着母亲,指着他鼻子一顿数落,他们父子就打起来了。
衣服上的血,是他的。
他恨不得,一并把他们两个都解决了,家里也就平静了。
调解员好心提醒,拳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他再怎么生气,也不该对父母动手。
只要动了手,他有理也变成没理,还被旁人戳脊梁骨。
小兵点头,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做起来太难了,老人太会搞事情,他没法忍。
有时候,他喝酒了,更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
就说父母家里的大门,他喝多了酒,又想到过去的糟心事,母亲对他的伤害,一气就把门给砸了。
事后酒醒了,他都不记得砸了门。
没喝酒的时候,他倒是能稍微保持理智,尽量让自己动口不动手。
调解员认为,如果真的是喝酒就耍酒疯,那就不要喝那么多酒了。
人做事之前,得考虑后果,不能让冲动控制了自己的大脑。
就算对父母再痛恨,他可以试着和他们多沟通,实在沟通不了,也尽量躲着点,不要去和老人发生肢体冲突,破坏老人的东西。
他可能解了气,但其实对他是不利的,外人只会说他大逆不道。
顶着个逆子的名声,被同事啥的知道了,人家可不管他有没有苦衷,肯定在背后指指点点。
他是有了孩子的人了,名声坏了,就算他不在意,也得为小孩子考虑啊。
小兵连连点头,认为调解员说得很对,他确实疏忽了,没有考虑后果,没有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其实,他变成今天这样子,都是被母亲给逼出来的。
原本,他对父亲没有多大的意见,也没有怨恨父亲,可他老是偏袒母亲。
次数多了,连带父亲,他也跟着恨上了。
母亲对他不满就算了,还刁难他妻子,这下他就更恼火了。
举个例子,她张嘴闭嘴骂妻子珊珊是乡巴佬,看不起珊珊是农村人,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珊珊得把她伺候成太后。
还说什么,乡下人就是不行,没见过世面,啥事都干不好。
乡下人坏习惯一大堆,别把乡下一套带到城里来。
看吧,母亲就是这种素质,不就是个普通的城里人吗,还搞出优越感来了。
她就是不尊重珊珊。
要是他忍下了,咋对得起珊珊,人家大老远嫁到他家,本就不容易,人生地不熟。
他不护着点,母亲肯定会变本加厉欺负她。
说完,小兵气得头发都竖起来了。
梁老太不承认骂了大儿媳珊珊,喊珊珊过去给她作证。
珊珊表示,婆婆没有大声骂她,但确实用不太友好的语气说过她,认为她是乡巴佬。
或许,在婆婆看来,她嫁给丈夫小兵,是她高攀了。
一有机会,婆婆阴阳怪气提醒她,别把她乡下人的风俗与习惯带到家里来,城里和乡下是不一样的。
平时,她一般是忍让着婆婆,尽量不和婆婆起冲突,可多次听到婆婆这样的话,又被婆婆拉到外面,让所有人看着她被婆婆数落,她觉得婆婆不会尊重人。
也就恼了,和婆婆打了一架,手上还留有当初的疤痕。
但是,她这人不记仇,打了一架,心里舒坦了,也就放下了。
而且,怨恨一个人很累,她不想被仇恨困扰一辈子。
只是,丈夫就比较在意这些,不愿意打开心结,不知道从哪个人口中得知此事,跑去找婆婆算账,对公婆的怨恨又加重了。
小兵说,他眼里容不下沙子,母亲那张臭嘴就该打,不给她点教训,真的不行。
连个尊重媳妇都做不到,她咋有脸当婆婆,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出身不一样,母亲就不该用有色眼睛去看人。
谁都想有个好出身,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好运气,用一个人的出身评价一个人,就是肤浅又愚蠢。
再说了,母亲也是农村人出身,不过是运气好,又碰上了好时代,当了个新城里人,有点小钱就飘了。
好好和她沟通,她不听,非得逼得他动用武力。
然后,大家吵成一片。
事后,她又各种不承认。
就她这种,咋沟通啊!
调解员再次问梁老太,她是不是骂了儿媳?
梁老太摇头,她没有,只是正常沟通交流,没带脏字。
一听这话,小兵气炸了,使劲瞎编,她那张嘴能够颠倒是非黑白,她做坏事能说成做好事。
她这人,就该被他一拳解决了。
调解员让小兵先别说话,让老母亲先说完。
梁老太欲言又止,顿了顿才说,她和儿媳确实打过一架,但她没有骂儿媳。
她好像就好心说了几句,儿媳是从乡下来的,很多习惯与风俗和他们不一样,入乡随俗,就别把她家的东西带到家里来。
她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希望儿媳长见识,碰上事了,别胡搅蛮缠。
农村那边,儿子娶了媳妇,一般都是婆婆让权给儿媳,让儿媳当家。
可是,他们城里这边不一样,当家还得是婆婆。
至于她为啥说这样的话,她忘了具体的细节了。
此话一出,小兵气得想挥拳头打母亲,母亲就算假装忘记了,也装不成受害者了,珊珊可没有忘记。
珊珊说,当时,她用吹风机吹女儿的裤子,婆婆在厨房做饭。
听到她用吹风机,婆婆把家里的电闸拉下了,总共拉了两次。
接着,婆婆开始一顿说教输出了。
这就是事情的起因,婆婆挑起的矛盾。
这会子,梁老太说她想起来了,那天天气晴朗,儿媳压根不需要用吹风机吹干孙女的裤子,直接到楼顶晒下太阳,很快就干了。
家里的水电费,都是她在交,节约惯了,她不想看到有浪费电的行为。
不过,她确实做得有点不妥当,没有和珊珊沟通好。
怪她,她习惯了在家安排一切,多年来都是如此,由她当家,其他人听着她安排。
现在,她也想通了,不该安排大儿媳怎么做,得听听大儿媳的想法。
除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她在其他方面,对珊珊还是不错的。
有好吃好喝的,会做给珊珊吃,接送他们的孩子上下学。
珊珊认为,两代人思想观念不一样,双方发生一些小的争执,这都是正常的。
就算有不开心,但很快她就放下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没必要纠结太久。
婆婆虽然说话难听,但也有优点,对她大体上是好的。
所以,她对于跟婆婆用电之类的小事,态度一向包容。
其实,她和婆婆谈不上有婆媳矛盾,主要是丈夫与婆婆的矛盾,他那人心思比较敏感,也就很难和原生家庭和解。
小兵叹气,他和母亲之间的过节,由来已久,怨气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
母亲根本没有尊重他的意识,不把他当人看。
他都那么大了,母亲还经常在很多亲戚面前说他的坏话,说他这不行,那不行。
小弟结婚那会,弟媳娘家人来了不少,母亲也没跟人家介绍他,害得他很尴尬,人家都不知道他是小弟的哥哥。
新仇旧恨加一起,他的怨恨值又加高了一层。
梁老太解释说,小儿子结婚那会,大家都很忙碌,他们都疏忽了,并非是她不尊重大儿子。
珊珊忍不住开口了,婆婆有时说话真的气人,丈夫身体不舒服,婆婆非但不关心,还在边上不停的数落与指责。
这种母子相处模式,不出事倒是怪了。
婆婆稍微有点耐心,顾虑丈夫的感受,母子二人不至于关系那么僵硬。
梁老太很是沮丧,不知道事情咋就变成这样了。
话一出口,就和心里想的不一样了。
她和亲戚说大儿子,不全是坏话,也有夸大儿子的时候。
之所以说大儿子不好,是希望亲戚们帮忙劝一劝,她的出发点是好的。
他小的时候,就对她有莫名的恨意了,把她的照片给刮花了,她那时可没有惹他。
听到母亲轻描淡写,小兵再次愤怒了,他痛恨了母亲三十年,一提母亲就暴躁,这都是有原因的。
他忘不了六岁那年发生的事。
母亲说了他三十年的坏话。
六岁那年,流行一种乞丐装,他就用剪刀在自己牛仔裤上剪了几个洞。
母亲发现后,大发雷霆,姥姥和姥爷劝她别打骂孩子,孩子还小,好好说说就行了。
然而,母亲没有采纳姥姥和姥爷的话,拉着他走路回家。
一路上,她嘴上没停过,用最难听的话骂他,还踢打了他,弄得他遍体鳞伤。
到了家,她还是继续打骂他。
有多人出来围观,母亲依旧没有停止,让他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这件事,他一辈子也忘不了,心里开始有了怨恨。
梁老太解释,他小时候太调皮了,有时候还偷大人的钱去买零食,不管得严一些,她怕他学坏。
她现在知道了,棍棒教育行不通,希望小兵能够原谅她。
珊珊劝小兵试着放下心中的仇恨,他这样一直和父母冷战,一直和父母置气,始终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只有放下了,他才能把日子过好,怨恨人真的太累了。
她让他放下,不是为了公婆,而是为了他。
调解团队也给小兵做了一个多小时的思想工作,小兵终于愿意试着和原生家庭和解了。
放下心结,重新开始属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