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中原 寻塔嵩山
发布时间:2024-04-23 06:04 浏览量:8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头戴尖尖铁帽,身穿八角龙袍,四面无依无靠,狂风吹它不倒。
这则谜语的谜底是塔。
电视塔、信号塔等在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塔并不是中国本土的建筑形式。塔是印度佛教的产物与象征,是用来保存舍利的一种建筑物。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而进入中国,经过中国建筑师的再创造,把外来的因素与传统的建筑特点相结合,成为中国丰富多彩的古代建筑群中的奇葩。
中原大地上琳琅满目的宝塔内隐藏着怎样的秘密?4月19日、20日,一群由年轻的文物工作者、共建中小学校素质教育负责老师、古建筑爱好者、中小学师生等“混合编组”的团队参加了由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登封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举办的“营造中原·豫见古建:河南古塔” 研学实践活动,在登封嵩山深处寻觅古塔,听专家讲解古塔的秘密。
19日下午,研学团的成员在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首先跟着著名古建筑专家吕军辉研究馆员进行了一场“河南古塔文化之旅”。
河南现存地面起建的砖石古塔共606座,居全国首位。河南古塔建造时间跨度大、保留数量多,北魏、北齐、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至民国时期均有较典型的古塔,其中北朝3座、唐代24座(另 17座藏于各地博物馆)、五代2座、宋代35座、金代26座、明清 398座。河南古塔建造时间跨度之长远、历史文化内涵之丰富、建造技术之高超、雕刻艺术之精湛、保留数量之众多,实属罕见。据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显示,我国最早建造的木塔及砖塔均在河南境内。东汉明帝在洛阳修建了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据文献记载西晋太康六年(285年),洛阳太康寺中建三层砖塔一座,这是已知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砖塔,开创了我国建造砖塔的先河。河南的古塔按功能分可为寺、观塔,墓塔, 风水塔三种。按古塔建筑形制及艺术特征大致分为6种:叠涩密檐式塔、楼阁式塔、复合式塔、单层亭阁式塔、窣堵坡、喇嘛塔等。
吕军辉说,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建筑、布局方式,南北朝时期佛寺平面发展经历了由“以佛塔为中心”向“前塔后殿”式格局的转变,其中最著名的是北魏洛阳永宁寺,永宁寺塔是木塔,高达100多米,现塔基尚存。河南唐代砖石塔平面以方形为主,少见六角形或八角形,其原因在于延续早期塔对木结构房屋的模仿,砖塔外观主要有楼阁式、密檐式、亭阁式三种。北宋时期佛塔建造技术达到了顶峰,传统的四边形制的佛塔逐渐被六边形塔和八边形塔代替,楼阁式塔和密檐式塔亦逐渐增多,河南现存35座宋塔中平面六边形塔共计17座,八边形塔为11座,方形塔仅为7座。河南现存金代砖石塔共26座,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主要沿太行山一带。外部形制与唐塔、宋塔较为接近,但较少采用空筒式结构,四座大型金代砖塔内部未见折上式踏道设计,与唐塔、北宋塔的内部结构差异明显。河南砖石古塔内部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建筑思想、建筑与结构形制及建造技术的发展变化。
20日一大早,对河南古塔概况有了初步了解的研学团一大早就赶到了嵩山,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是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有不少著名的古塔。第一站到了著名的嵩岳寺塔。
高大的嵩岳寺塔在绿树掩映下矗立山坳里,老远就能望见,先见塔尖后见寺院,也难怪当地人俗称塔为“大塔”,寺为大塔寺。
登封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朱建平首先为团员们介绍了嵩岳寺塔的历史与传说。吕军辉说,嵩岳寺塔平面十二边形,为我国古塔之孤例。他特别提醒大家注意塔身上的火焰垂莲柱头,门窗上的尖拱券楣等细部,明显有异域特色,表明当时佛教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在法王寺、永泰寺、会善寺,研学团既见证了唐代四边形砖塔的优美抛物线,也见到了唐代墓塔精美的“山花蕉叶”。法王寺塔与陕西小雁塔、云南崇圣寺千寻塔并称为中国唐代三大叠涩檐密式塔。 会善寺西侧的净藏禅师塔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八角形仿木构亭阁式砖塔,保存至今,弥足珍贵。
宝塔的故事与传说吸引着成人的注意力,不同时代宝塔的精美造型则引起了小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以石台为桌,现场作画,留下宝塔的倩影。这次研学活动的专家讲解分为两部分,登封当地的文保专家主讲古塔的历史背景,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的专家侧重讲解建筑特色,相互配合,对青年文物工作者进行现场教学,效果良好。参加研学团的成员纷纷表示受益良多。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六中学一行教师参观后感慨连连,副校长吕晓利表示这个活动教育意义极大,一是惊叹于古人的智慧,被传统文化的魅力深深吸引,二是对于古砖制作等传统技艺的流失深感遗憾,进而认识到我们这一代所肩负的社会责任重大,三是这类活动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副院长徐蕊表示,古塔只是中原丰富的建筑遗产的一个缩影,古建筑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研究好这些遗产是文物工作者肩负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推出“营造中原·豫见古建”系列研学活动,就是期待通过研学、文化交流等活动,让更多文化、文物爱好者投身于文物保护事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