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母女:总是在爱里夹杂着些许钝感的痛

发布时间:2024-04-23 07:41  浏览量:9

斯文其实并不太喜欢看明星家长里短的综艺,但《是女儿是妈妈》有些画面还挺让我共情的。

节目组邀请了四对明星母女:欧阳妮妮、欧阳娜娜、欧阳娣娣&傅娟,王珞丹&谢红武,赵小棠&岳彩晶,陶昕然&陶跃娣。

不得不说这四组家庭四对母女请得都好有代表性,每一对性格都好鲜明,每一对相处模式都好经典,每一对母女关系的呈现也都好直击人心。

不排除她们在节目里有演的嫌疑,但我们也很容易从细枝末节处,在这几对母女身上,找到你和你妈相处时的影子。

能和妈妈处成无话不谈、如形随行的好闺蜜,如欧阳三姐妹和傅娟。在现实生活中,像傅娟这样直面表达爱意、拥抱,并且源源不断为女儿提供正面情绪价值的妈妈,实在太少太少了。

而剩下的其他三组母女,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窒息。

比如王珞丹母女。王珞丹和妈妈的相处大多时候还是比较愉快且让人羡慕的,但回归生活中,王珞丹妈妈却是一个控制欲极强,边界感为0的中式母亲形象。

妈妈眼中所谓的美好,其实是对王珞丹来说都是“甜蜜”负担。

妈妈习惯性在最高兴的时候扫女儿的兴,会把自己过时的老旧观念强行灌输到王珞丹身上,从房间整理到穿衣打扮再到恋爱结婚,都要帮她规划的清清楚楚,甚至还偷看过王珞丹上锁的日记本。

在王珞丹妈妈的世界里,你都是我的,你有什么隐私可言。

比如赵小棠母女。赵小棠虽然表面上和妈妈嘻嘻哈哈、相爱相杀,但实际上因为自己小时候父母都忙于工作,其实自己和妈妈也并没有那么亲密,而她也需要不时地制造一些气氛来缓冲自己和妈妈之间的尴尬。

赵小棠因为小时候受委屈求助妈妈却反被劈头盖脸一顿大骂之后,再也不敢向妈妈求助,因为她觉得妈妈永远会和欺负她的人站在一起。

在岳彩晶看来,孩子是不能反驳父母的,只要反驳就是不孝不懂得感恩,变向教育孩子要学会顺从、乖巧。

比如陶昕然母女。长期接受打压式教育的陶昕然,回忆起童年,整个人仿佛已经碎掉。

因为是老师的孩子所以她理所应当要比所有人都优秀,可是当她努力成为优秀的那个人后,却发现自己怎么也得不到妈妈的夸赞和鼓励,换来的永远是否定、责怪与谩骂。

无论女儿做得再好,妈妈永远不满意、不满足。

提问:如果让你选,你会选择哪个做妈妈。

网友:我选择王诗龄的妈妈。(对不起,没有这个选项

四组母女关系看下来,陶昕然和母亲陶跃娣之间及其典型的中式母女关系,让斯文感触颇深。她们呈现的亲子关系,想必也是很多中式家庭的缩影。

一大部分的中式父母,都“信奉孩子不打不成才”的真理,他们觉得经历过足够多的苦难次才会成就孩子的未来,就像陶昕然的母亲。

陶昕然形容自己童年,就像是魔鬼训练营,她在节目里提到自己童年两次挨打的经历,说实话听起来还蛮离谱的。

一次是因为她考了98分,回家之后就是噼里啪啦一顿暴揍。可能很多人看到这里就很诧异,考68分打一顿可以理解,都考98分了怎么还挨打啊???(原来好学生也有好学生的痛苦

因为在陶妈妈的眼里,她觉得这2分如果是因为没掌握的话可以重教,但要是因为粗心就是不应该的。要打就要趁着当下打,孩子才能记得更清楚。

虽然陶妈妈承认了自己年轻时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但对陶昕然童年造成的创伤,却很难用一句“都过去了”来弥补。

同样泪失禁体质的斯文,可太懂陶昕然为什么说着说着就哭到停不下来了。

另一次挨打就更离谱了,是因为陶昕然考了第四名,高高兴兴回去,结果又被妈妈拿着竹条打了她一顿。

陶妈妈的意思是陶昕然那次好像开心得有点过头了,因为你是第四名前面还有一二三名,如果不打一顿煞煞她“耀武扬威”的气势很容易骄傲。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搬出那句老话了,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老师们的这些方法论是真的让人窒息又无奈。

所以?当时陶昕然考了第四名之后丧着脸并非常懊悔、自责地回家,向妈妈忏悔如果自己再认真一点就好了,说不定还能避免一顿毒打,甚至妈妈还会夸她懂得自省。

可事实是,考第四名高兴回去的是好孩子,考第四名自责回去的也是好孩子,但这两者在本质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出发点,一个是主观,一个是被动。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中式父母们或多或少都有着对“苦难”崇拜的情结,在他们那一辈的思想里,你只要能吃苦就等同于会成功,毕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实际上苦难本身没有任何意义。

只要你想吃苦,你就永远会有吃不完的苦。

而这些被压抑着天性在父母以爱为名搭建的苦难营中长大的孩子,都很难建立自信和配得感。

很多网友看完节目之后纷纷表示,突然理解陶昕然当初为什么能把安陵容的卑微和谨小慎微演得那么好了。

斯文和身边很多朋友都讨论过原生家庭的话题,很多长久生活在父母苦难阴影中的孩子,即使他们的成绩再好,也会逐渐丧失面对这个世界的勇气和信心,会变得敏感,会下意识想要逃离。

就像陶昕然当初对母亲的反击那样。

因为自己考艺校不被父母允许,毅然决然留下字条离家出走,虽然回家后依然不被父母理解,但最终高考的时候还是坚定自己的选择,报考的艺术学院。

也许在陶妈妈看来是女儿大了、翅膀硬了、不受自己掌控了,但斯文觉得,这必不会是陶昕然第一次做出叛逆的选择,只不过这次尤为重要罢了。陶昕然的“叛逆”,一定藏在生活的角角落落之中。

就像陶昕然在节目里说的:人生特别幸福的一件事情,就是可以爱其所选、选其所爱。

我成绩好是对你养育之恩的交代,但这并不代表我认同你的教育方式。

陶昕然不仅仅是“叛逆”,她还对母亲实施过“报复”。

节目里陶昕然回忆自己演完《甄嬛传》之后,很多父母都向陶妈妈来请教育儿经验,结果陶昕然却给母亲泼了一盆凉水,她说:“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因为我自己,不是因为你教育的成功。”

面对自己曾经的幼稚行为,陶昕然忍不住又一次落泪,好像惩罚了母亲,自己也并没有真的多开心。陶昕然恨妈妈的固执守旧,也心疼妈妈多年的操劳付出。

当看到自己的童年噩梦在自己女儿身上又一次上演时,面对陶妈妈的种种强势,陶昕然学会了选择更柔软的处理方式,无论是对女儿,还是对妈妈。

娘三儿一起逛超市说好的是给孩子挑礼物,结果陶妈妈反手给孩子拿了一本《十以内分解与组成》,孩子无语beklie:有点给驴发磨内意思了。

然后又因为急着回家做饭催孩子赶紧挑完走,不知道是怕孩子挑到价格贵的嫌乱花钱,还是怕孩子挑到对学习没用的而耽误成绩。

而在这个时候,陶昕然温柔地对孩子说了句:“你喜欢最重要。”

仿佛是在说给她小时候的自己听。

陶妈妈催促孩子赶紧吃饭,因为上高年级了要培养她和时间赛跑的意识,陶昕然为女儿解围反驳妈妈说人是会适应环境的,说女儿在学校吃饭一定比在家里快。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选择给女儿撑把伞。

看到这里就懂了,为什么大家都说陶昕然是把女儿当自己重新养一遍。她对待女儿和妈妈对自己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她温柔、不强势、和女儿当闺蜜相处、无时无刻不在尊重女儿自己的想法。

用一生治愈自己的童年,在陶昕然身上好像具象化了。

陶昕然大概也是自己成为了妈妈之后,所以才变得更理解自己的妈妈了吧,虽然我们在节目里并没有看到母女俩有多么剑拔弩张的时刻,但却依然能感受到两个人之间的拧巴,太拧巴了。

所以小时候形成的隔阂,即使时间再久也很难弥补。

陶昕然觉得因为自己,所以妈妈才不得已牺牲自己的退休生活来北京照顾她们的生活起居;而妈妈也觉得自己刚来北京就生一场大病,不但没给女儿帮上忙,反倒自己还成了女儿的累赘。

家人之间好像总如此,爱是尽力而为,但仍常觉亏欠。

就像陶昕然说得那样,母女之间即使再多的羁绊和拉扯,再多的矛盾和分歧又怎样,无论发生什么,她们都是毫不犹豫站在对方身后的人。

横跨在母女亲密关系之间的难题,其实存在于大部分中式家庭。我们永远无法认同彼此的理念和价值观,但也做不到真正地恨对方入骨,总是爱得不纯粹,恨得又不彻底,只能是摇摇欲坠、小心翼翼。

斯文看到很多童年破碎的妈妈,都是在养女儿的过程中,才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爱自己。

陶昕然和陶妈妈的相处方式,在很多中式家庭里反复重演。

相比于其他过于强势且善于道德绑架的中式母亲们,她们往往自我牺牲之后还要自我感动,甚至怪儿女们不体谅,出发点都是为了对方好,但一辈子都活在互相伤害的阴影中。

难得的是,陶妈妈一把年纪了依然懂得反思,知道换位思考,陶妈妈在节目里也一直在检讨说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几乎没有表扬过孩子,甚至像抱一下这种亲密行为都很少。

但也有很多网友表示陶妈妈会反思,是因为陶昕然经济条件决定的。

如果在现实中,女儿婚姻一塌糊涂、收入微薄、生活拮据,甚至还需要娘家来接济时,没有几个妈妈会认识到她们教育的失责,更没有妈妈会这么体贴入微地尊重女儿理解女儿。

她们反倒会觉得你活得不好是你自己的问题,依然在狠狠打压,将窒息进行到底。

怎么说呢,其实我们也能看到很多家庭环境并没有那么优越,但父母依然会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轻松的成长环境,培养孩子阳光开朗的性格。

至于父母反思是否取决于孩子过得好坏,斯文觉得经济条件肯定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大家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我们不能用自己的观念和认知,去胁迫上一辈的父母改变他们的行事准则。斯文始终认为,没有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她们可能只是不懂得如何表达爱意。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父母,也没有完美子女,我们能做的就只有互相理解。

当改变不了现状时,学着与自己和解或许也是一条出路。

本文来源于用户投稿,如果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可通过邮箱联系删除。

标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