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坪: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
发布时间:2024-04-23 08:00 浏览量:9
佛坪县地处秦岭南麓,森林覆盖率达91.19%,境内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素有“大熊猫家园”“中国山茱萸之乡”“生物资源基因库”之称。近年来,该县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切实把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有效助推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域旅游示范引领 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三月的佛坪处处春意盎然。山坡上、小溪边、田野里,山茱萸、油菜花、桃花……各色花儿竞相开放,把山城装点得如同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站在椒溪河边呼吸清新的空气,让人顿感心旷神怡。
“这里自然环境好,森林覆盖率高,距离佛坪高铁站车程仅十多分钟,交通非常便利,的确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休闲养身的最佳选择!”贝壳山居民宿管家杨涛对记者说,2020年3月,公司投资650万元,在佛坪县西岔河镇银厂沟村将7户村民闲置的民居改造成贝壳山居民宿。民宿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保留了传统夯土墙特色,并根据目前主流民宿市场需求,融入现代化采暖、卫生和家居设施,还配套建设了餐厅、书吧、手工艺体验区等。院落宽敞、环境秀美,竹林、花园、小桥流水遍布园内,开业以来深受西安、成都游客的青睐。
银厂沟村副支书唐海波告诉记者,银厂沟村是中央网信办在佛坪的定点帮扶村,目前已建成8个民宿院落和抖音电商馆、农业生态观光产业园及休闲娱乐综合体,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民宿村”。近年来,该村通过举办“6·18”主题活动,精心组织村BA篮球赛、垂钓大赛、音乐啤酒节、直播带货季等系列活动,吸引聚集了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民宿综合体的建成和游客的到来,有效地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就业和土蜂蜜、天麻等农副土特产品的销售,拓宽了农民致富渠道,让小小“土特产”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佛坪县把旅游业作为扩宽群众增收的主渠道和激发县域经济活力的突破口和支柱产业,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强塑基础设施,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旅游产业不断壮大,综合带动明显,广大群众从中率先受益。该县相继建成“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并荣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旅游示范县,创新走出全域旅游示范引领的“佛坪模式”。
依托区位资源优势 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家乡佛坪山清水秀,更是我们年轻人回乡创业的一片热土!”秦地南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理谭娟说。谭娟从小就在蒲河边长大。2014年,在外发展多年的她满腔热情回乡创业,依托秦岭南麓的区位和渔业资源优势,在陈家坝镇陈家坝村创办了秦地南生态渔业产业园,积极发展淡水养殖。
经过几年的建设,以“公司+农户+基地”的现代农业园区模式已基本形成,也带动了周边62户农户土地入股实现脱贫摘帽,企业所在地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化、协作化、规模化程度逐年提高。目前,园区养殖鲟鱼品种达到10个约30余万尾,成为陕西微流水养殖规模最大、国内养殖鲟鱼品种最多的渔业园区,产品远销东南亚多国。企业先后被评为第十五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陕西首家出境水生动物养殖场、陕西省第一批水产养殖种质资源保种场、国家冷水鱼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国家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骨干基地。截至目前,累计出口鲟鱼395吨,创汇1126.2万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谭娟深有感触地说,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当地党委、政府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县镇干部务实的工作作风更是让自己感动。
近年来,佛坪县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林下经济。在全县培育了中药材、绿色食品、食用菌、土蜂蜜、冷水鱼、林麝、梅花鹿、稻鱼综合种养等生态产业,构建了“一旅二养三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旅游一业突破、三产融合发展格局。
截至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8万亩,总产量1600吨,中药材总产值达1.38亿元。其中,山茱萸栽植面积已达10.6万亩,鲜果年产量8400吨,烘干制品1200吨,产值6000万元以上。中药产业在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占比达30%以上。目前,全县已建成食用菌生产基地24个,年发展食用菌500万袋,累计实现收入3148.02万元。现有养蜂规模约2.25万箱(桶),年产蜂蜜250吨左右,产值达2500万元。袁家庄街道办王家湾村、西岔河镇西岔村等一批冬桃、草莓、猕猴桃“一村一品”专业村已初具规模,果品业逐渐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在坚守生态底线的前提下,佛坪县将充分利用好生态和旅游资源优势,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让老百姓依靠佛坪的‘好山好水好生态’,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佛坪县委书记李志刚说。
李 杰 陈卫平
本文来自【三秦都市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