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有时 寻韵无止——走进韩城市王峰古寨

发布时间:2024-04-23 21:26  浏览量:8

王峰村博物馆成为展示古寨历史文化的窗口(资料照片) 记者 崔正博 摄

渭南日报 记者 程瑾

若说起对王峰古寨的第一印象,大概是其遍寻难获的特殊位置。

仲春时节,从韩城市区一路驱车往桑树坪镇方向,约四十分钟路程便停在了草木茂盛的冶户川山谷,磨针池前溪水潺潺,磨池下的两方天然“砚池”前,几名游客洗手游玩,一道别致小景自然形成。抬眼望去,满目青绿,询问过往路人,王峰古寨何处?回答:“就在上面。”

若不是桑树坪镇王峰村党支部书记薛建奎及时出现,我们依然找不到路人所说去“上面”的路。在王峰村生活了一辈子的“导游”——村医王武斌道出缘故:“难找就对了,古寨就是村民为了防匪患避难用的,哪能轻易找到?”

说话间,我们已穿过用青灰卵石凌乱堆砌的两道拱门,沿着层层递进的青石砖路面,走上古寨瞭望台,此处正处于冶户川之顶,俯瞰四周,老虎河与凿开河一前一后将寨子包裹保护,戏楼、玉皇庙、石拱桥尽收眼底。

寨子里,三条主巷两旁布满了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和传统古老民居,游走其间,虽然废墟处处可见,但石头砌就的后墙和巷道还在,庭院的轮廓也还在,仿佛村民刚刚离去不久,还会随时回来、扫尘又住。游览遗址类的景点,很难有这种感觉。据王武斌介绍,人们稀罕的正是古寨有点破败的“素颜”真迹。

再看看围裹在青砖墙间的木质门楣上精心雕琢的喜鹊登梅、福禄寿松,屋脊上的古老椽木、瓦松、青苔,偶尔看到门外的石狮子、石雕柱,你会发现,古寨素朴、典雅。

王峰古寨的由来,据说是唐高祖李渊调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上任途中经王峰村住宿一晚,看到村中水草丰茂、景色优美,遂取名“栎沣村”,后李渊称帝,该地县令为迎合他,便改名“王封”。

之所以成为今日的王峰,纯粹是清朝县令题字时误写了字的缘故。

但除了名字的文化渊源,王峰古寨本身就是韩城的历史见证。据薛建奎介绍:“韩城因为地处山区,又山河阻隔,人烟稀少,所以漫长岁月里,匪患一直是令老百姓非常头疼的大问题。为了防止和躲避土匪侵扰,山区的村民大都自发建造具有城堡功能的寨子。建筑非常讲究,有城墙,有城门,有暗道机关,而且多是砖石砌就,便于防火防破。”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当地人至今引以为豪的故事。王武斌将我们领入一所院落中,门口虽已坍塌,但厢房保存较为完好,从雕花的门窗仍看得出是一大户人家,此院便是当地人相传的杨虎城的异性兄弟王殿英家。院落中门朝北的那间客房里,一桌一炕,布置简单,桌上还摆放着杨虎城将军赠予王殿英父亲王克俊的皮箱子,那时的杨虎城尚年轻,因伸张正义杀死恶霸正东躲西藏,恰好遇到王克俊,便被他收留在王峰寨住了半年多。说起这个故事,王武斌言语之间流露出自豪,他说,目前这栋房子正在修葺中,等修葺好后,还将展出相关文物。

古寨的历史磨痕,往往写在巷子深处。果不其然,在幽长的巷中我们又寻到一处景点——秀才院,小小的四合院是在平地上砌成的砖窑,据说这里曾为学堂,一楼教室、宿舍、灶房皆有设置,沿台阶可上到窑顶平台,正屋窑上还建有一座砖木房子,房子四周平台相通,屋后有个密道口可通向窑内,以备匪患逃匿,不得不感叹工匠们的营造智慧。如今,站在窑顶北望,新村隔岸,河道纵深。

巷道尽头,金黄的福字闪闪发光,走进一处敞开的大门,一辆摩托车停在过道,院中宽敞,四周建有房屋,影壁后是厨房兼杂屋,自来水已接入户内,女主人把院子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净清洁。孩子却已搬住新村,他们仍喜欢住在老屋,习惯了清闲。

2016年,王峰古寨被住建部授予中国传统古村落。对于王峰古寨的传承保护,薛建奎有许多想法,村史馆、博物馆已相继建起,尽管规模不大,但足够各地游客了解寨子的前世今生、风土民情。

如今,古寨下沿河边建起的景观桥、一线天瀑布、儿童水上乐园等网红景点,成为周边老少妇孺休闲娱乐的主阵地。国家法定假期时外省游客不少,去年“五一”小长假期间,王峰古寨共接待游客50万余人次。此时,他们也搞农家乐之类的营生。据王武斌讲,收入不错。

值得一提的是,古寨特产的大红袍花椒更是有口皆碑,最驰名的广告语就是“中国花椒看韩城,韩城花椒看王峰”。2016年7月,王峰村还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大红袍花椒示范林,花椒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人均花椒年收入12380元。

采访结束下山时,浓密绿意中回望,郎朗澈水映着古寨新村,褐墙灰砖,绿树青山,别有一番风韵。“欢迎大家带亲朋好友再来!看看古寨,了解了解韩城乡村文化。”王武斌笑着说。

标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