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回“老年机”,是“排毒”还是逃避?
发布时间:2024-07-27 08:25 浏览量:7
据报道,早已被淘汰的功能手机,最近重新受到年轻人,尤其是国外一些年轻人的追捧,甚至有商家推出专属“老年机”。放下智能手机,用回“老年机”“傻瓜机”,无疑是一种对信息过载的对抗,有人把这种行为称作“数字排毒”,即通过戒断的方式,倒逼自己专注现实生活与真实联结。
“排毒”一词或许略显夸张,但手机“成瘾”却已是老生常谈。互联网无远弗届的时代,社交、购物、娱乐等生活日常,很大程度上都依赖手机,智能手机甚至被比作新“器官”。人们获得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智能设备对生活的过度“入侵”。下意识刷刷手机,大把时间就不知不觉地流逝;长期沉浸于碎片化阅读,很难再静下心品读大部头;习惯了屏对屏,老友见面竟已相顾无言……当人们意识到技术工具对人的异化,反思的声音与反抗的实践也就不足为奇。
客观地说,换回功能手机,从物理上“戒断”,短时间内确实可能效果显著。比如,逃离算法个性化推荐下源源不断的信息流,宝贵的注意力资源便能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拥抱久违的从容,对生活的掌控感大大提高。又如,节省下“冲浪吃瓜”的时间,和朋友逛逛街、散散步,邂逅有趣的小店,品察一草一木,重新发现生活里的“附近性”,享受幸福的烟火气。毋庸置疑,这样的正反馈有利于舒缓网络带来的虚幻感、“成瘾性”,探索更健康的生活节奏。
不过,从长期来看,简单地抛弃新技术,用回老产品,甚至走向拒斥创新、拒绝数字技术的极端,反而更像是一种逃避,不仅不可能,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福祉的创造。有哲学家认为,人们并非单方面支配着技术,我们也在时时刻刻被技术所调节与塑造。在人与技术双向互动的紧密关系中,适当的距离与节制,或许正是生存在数字化时代的一门必修课。相比于物理隔绝,我们更应形成一套与数字时代相匹配的文化、伦理和制度,既用好数字技术,也最大限度规避数字技术可能带来的沉溺、安全风险等问题,找到与技术“和解”的平衡点。
人工智能发展一日千里,接下来,我们可能马上要面对与和人一样聪明、甚至比人更聪明的机器人如何相处的问题。就此一看,电子沉溺或许都不是事儿了。技术的脚步一往无前,我们无法生活在真空中,索性勇敢面对、理性谋划、积极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