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急诊迎老年患者就医忙!警惕老年“钝感”,健康不能全凭自我感觉
发布时间:2024-08-01 15:45 浏览量:6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急诊大厅
三伏炙烤,烈日当空。上海正迎来今夏第三波高温,预计8月初,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9℃至40℃。高温天气对年老体弱者是个严峻的考验。
记者近日从上海多家医院获悉,急诊量均有不同程度上浮,老年患者占多数。有的老人在室内不注意防暑降温而重度中暑,也有老人因为高温导致血压波动,从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老人的感觉会变迟钝,暗藏健康风险。”医生提醒,老人要根据天气变化,在衣、食、住、行上多加注意,健康不能全凭自我感觉,以免酿成大祸。
日接救护车70辆,老人送医增多
“老人送来的时候,情况就已经很不好了。经过抢救目前意识基本恢复,但肾功能依旧没有恢复。”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急诊科副主任陈远卓提到谢老伯,难掩惋惜。
年近八旬的谢老伯独居在家,上厕所时意外摔倒,因爬不起身无法求救,待子女上门发现时已过了大半天。“摔倒引起的外伤并不是太严重,但因为在狭小闷热的空间里滞留了很久,送医时患者体温高达40多摄氏度,多脏器衰竭。”陈远卓说,这是典型的重度中暑,加之患者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病,“病来如山倒,一发不可收拾。”
入夏以来,上海十院急诊就诊量上涨近20%,每天接收“120”救护车在70辆左右,尤其以老年患者为多。
“老年人因各项生理功能减退,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功能也减退,导致有的老人对热并不敏感;还有的老年人即使觉得热也会习惯性忍一忍,甚至认为开空调会导致寒气入体,不宜养生。”陈远卓说,这种做法很危险。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减退,更容易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中暑症状,严重时会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此外,持续高温环境还容易激活体内不可控的炎症反应,引起多脏器损伤,一旦出现,老年人很难恢复。陈远卓提醒,家中小辈也要多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发现情况不对要及时就医。
心梗发作不自知,警惕老人“忍痛阈值”提高
上海这波高温炙烤将持续一段时间。上海市疾控中心也于日前发出提醒:高温天气,老年人容易发生中暑、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并产生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和导致认知功能下降。
“高温天气会使血管扩张,血液集中于体表,心脑血液供应减少,血液黏度上升,导致心脏负担增加,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对于老年人来说,更容易诱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增加老年人心脏病和中风的患病风险。”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曲新凯告诉记者,每年入夏后,心梗患者就会增多,“很多老年人疼痛阈值提高,对疼痛症状并不敏感,又不想麻烦家人,往往容易耽误病情,值得警惕。”
市疾控中心提醒,为了安然度夏,老年人在衣、食、住、行上应多加注意,同时适量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和愉悦的心情。
比如,夏季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鱼虾。老年人还应定时补充水分,少量多次饮水,避免身体缺水。
室内开空调也有讲究。当室内温度较高时,一定要使用空调降低环境温度,但室温不宜过低,以26℃至28℃为宜。注意每隔4小时到6小时关闭空调,开窗通风。不宜长时间待在较凉的空调房里,夜间和清晨时段可通过开窗通风降低温度。
老人外出应避开高温时段,如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尽量待在凉爽的室内或阴凉处。如果确实需要在烈日下出行,应做好防晒措施,如撑遮阳伞、戴遮阳帽和太阳镜等,同时备足饮用水。
保持充足的睡眠也可增强免疫力,老年人可养成午睡的习惯,每天午睡15分钟至30分钟,补充睡眠的同时,也可帮助降血压、舒缓情绪、缓解疲劳。
医生提醒,天气炎热,老年人一旦出现头晕、恶心、口干、迷糊、胸闷气短等症状,怀疑是中暑早期症状,应立即休息,远离高温环境,喝一些凉水降温,病情未得到缓解或严重时,应立即前往医院接受治疗。
作者:李晨琰
文:李晨琰图:院方供图编辑:李晨琰责任编辑:唐闻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