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多病”的老年人,该如何合理用药?

发布时间:2024-08-10 21:39  浏览量:7

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退化

各种疾病纷纷找上门

其中普遍存在于

老年慢性病人群中的“共病现象”

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隐患

共病究竟是什么病?

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逐渐出现多个组织器官衰老和生理机能减退,身体调节能力下降,从而容易同时出现多种慢性健康问题。

“老年共病”是指同一个老年人同时存在2种或2种以上慢性健康问题。这些慢性健康问题之间可以互相影响,也可以互不关联,既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骨关节炎等常见躯体疾病,也包括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心理疾病,还包括尿失禁、便秘、痴呆、肌少症等老年综合征。

近年来不同范围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老年人共病率多在40%—80%之间,某些地区住院老年人共病率达90%以上,还有很多老年共病的情况并不清楚。老年共病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增加跌倒、失能风险,增加住院次数、延长住院时间,多重用药和药物不良反应增加,使治疗难度加大,影响治疗效果。老年共病给老年人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得了老年共病怎么办?

首先,多病共存的老年人完全不必因为身患多种疾病而产生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因为现代老年医学认为,评估老年人健康的标准是功能状态而不是疾病。通过科学地医疗、保健,很多老年人都可以做到与多种疾病共存而不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现代老年医学通过多学科诊疗团队,对老年人进行综合评估,及时发现功能缺陷和风险隐患,制定明确、可行的干预方案,其目标不仅仅是治疗某一个器官的疾病,更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最大限度地恢复或维持老年人的身体和社会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实现“全人、全程”医疗照护。

共病患者饮食上应该注意什么?

老年人因为存在较大的年龄差异、患病情况差异,所以个体间差异比较大。对于身体基本健康或者慢性病控制较好的老年人,在饮食上建议遵循2022年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里的八项基本原则: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规律进餐,足量饮水;会烹会选,会看标签;公筷分餐,杜绝浪费。

对于老年共病的患者,在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议根据病情和医嘱调整膳食。比如,对于肥胖的糖尿病或心血管病患者,需要适当减少总能量摄入,控制每餐米、面类主食的量,尽量避免肥肉、内脏、油炸食物等高脂食物以及蔗糖、果糖含量高的食物

患高血压者适当减少食盐摄入,结合适当运动,从而维持血糖、血脂、血压稳定达标,并逐步将体重控制到正常范围。

然而,对于存在肌少症、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的老年患者,则应增加容易消化的高能量的主食以及肉、奶、蛋类优质蛋白质摄入,进行适当的肌力、协调性锻炼。

对于所有老年人,都需要注意食物的均衡搭配,切忌偏食、盲目素食主义;注意进餐的规律性,切忌盲目减肥或“辟谷”或暴饮暴食;调整饮食或运动时都应循序渐进,把握好度,避免走极端。

关于多重用药

目前多重用药通常是指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时,使用了潜在的不适当药物或者同时服用了5种及以上的药物。我国老年人平均患有6种疾病,治疗中常多药合用;50%的老年人同时服用3种药物,25%的老年人服用4—6种药物。多重用药不仅指患者服用的药物数量,还涉及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产生的副作用等。单一疾病的专科治疗指南一般很少提供老年共病患者的研究证据,如果老年共病的治疗只是简单地把各个疾病“叠加”,则容易出现重复用药、过度治疗或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

多重用药的原因包括:

▲多病共存,碎片化诊疗,联合用药比例高

我国共病患者日益增多,目前,患者看病、配药多会去各个专科就诊,每个专科医生按各自疾病的诊疗指南制定临床决策,就诊的科室多了,药自然就多了,只做加法,不做减法,难免各种药物之间相互作用。

▲滥用保健品、营养补充剂

中老年患者多主诉较多,不适感明显,常有乏力、食欲不振、体虚、失眠、健忘等,有便秘、腹胀等多种衰弱的表现,从内心深处渴望将身体功能状态调整到理想的状态,所以常听信传言,相信各种保健品广告的宣传,比如“朋友圈”、“养生节目”、街边各种保健品、营养品推销等等,常常被“带入沟里”,使多重用药进一步复杂化。

共病患者的用药指导

建议老年共病患者到老年医学科门诊接受药物指导,抓主要矛盾,选主要药物治疗;凡是疗效不明显、耐受性差、无法按医嘱服用的,可考虑终止或更换药物;尽量选择“一箭双雕的药物”;重视服药时间、方法、剂量等细节,充分发挥药效;重视非药物治疗,合理地给药物做减法。当然,这些药物调整必须在控制疾病、利大于弊的前提和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有些多种疾病共存的老年患者在病情复杂或者不稳定时需要服用10种以上的药物也是有可能的。

标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