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以前被视为家里的宝,现在卑微得像一根草,这是为什么?

发布时间:2024-07-21 17:48  浏览量:6

01

今天,丈母娘来到我家。

她对我老婆说:“你这两天你有空吗?陪我去社区医院做个心电图。过几天我去旅游,我怕心脏有问题。”

老婆说:“就今天吗?”

丈母娘说:“随你有空就好。我耳朵聋,我不敢大声对医生说话,医生说轻了我怕听不到。本来不要你去的,唉,我这耳杂……”

老婆已经退体,也没什么事。丈母娘说起这个事儿来,低低怯怯的,一副怕给别人添麻烦的窘态。

现在的老人在儿女面前,怎么变得这么小心翼翼?几乎卑微得像尘土里的一根草。

这还是亲生母女,如果换成婆媳呢?

02

老人,以前不是被儿女像老佛爷一样供着吗?古话不是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小时候,祖母拖着三寸金莲,身材瘦弱,气场镇得住所有的叔伯和姑婶。

三个婶婶无论上山砍柴还是上街赶场,把房门钥匙和一堆孩子给祖母一丢。祖母该洗的洗,该凉的凉,该喂的喂,凡事弄得井井有条。

各家蜉鸡仔,腌坛子菜,新捉来的猪仔怎么喂,过年推豆腐,发糍粑皮……大屋小事都问祖母。祖母就好像一部农家生活的百科全书。

各家杀鸡宰鸭,碰到什么好“场合”,都先盛一碗,给祖母送过来。我父亲从外面回来,凡得了水果糖、花生、苹果这些吃食,必先交祖母,再由祖母分发给大家。

我们读书放学回家,或者放牛砍柴回来,先找的不是娘,而是到处寻祖母。她老人家在,家就很安宁,很富足。

我有四个姑姑,祖母分不开,扯不匀。她们要排着队预约,才能接奶,祖母去她们家住个把月。那时没有车,山路崎岖,每家都是备了竹轿,奶奶坐在轿子上,由身强力壮的后生抬去送来。

像祖母这一代人,好多人也不是家大业大,反而是穷得丁当响。却着实活得像家里的一块宝。

03

现在的人,大家都把自己和孔方兄当做宝。

家中的老人,如果经济能力还行,那就是一棵被人摇的树;如果只有年龄,没有能力,那活脱脱就是一根草。

65岁的老人,给儿子和媳妇带了12年孩子。孙子读四年级了,收拾起自己的行李,决定搬出去单独过去了。在母亲离开的那一刻,儿子和媳妇一句挽留的客套话也没有……

在一个婚礼上,流程到了改口的环节。新郎的父母脸上挂着笑容,手里揣着鼓鼓的红包,等待着新娘叫一声爸爸和妈妈。当司仪将话筒递前新娘面前时,她淡漠地叫了声婆婆。旁边的人提醒她叫婆婆,最后还是叫婆婆。

现在有些女子,动不动把婚后不与婆婆住,婆婆今后生病住院不参与照顾,作为结婚的条件公然地提出来。

一位85岁的父亲,深夜给女儿打电话,说他明天想去住养老院。女儿问哥是怎么回事。哥说父亲年龄大了,身边没人照顾。女儿愿意每个月出3500块给嫂子,让嫂子照顾一下。嫂子一听便急了:“3500块?我还不如去打工呢。”

现在的父母,在儿女面前,很多人都是大气不敢出。别说尊敬,连尊严都没有了!

04

不能说以前的老人都是宝,现在的老人都是草。但老人由宝变草的趋势是现实的。

老人,为什么由宝变草了呢?

以前“纲常思想”,根深蒂固。孝敬父母,视为天经地义,有一种巨大的道德和舆论力量,谁也不敢忤逆。经历了思想启蒙的洗礼,“尊个性而张精神”成为时代潮流,人更加关注的是自身个体生命的体验。

农耕时代,保守封闭。老一辈掌握生活和生产经验,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授给下一代。老人,代表经验和价值。信息时代,知识和技能反而掌握在年轻人手上,老人贬值。

时代不同,价值观不一样。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传统道德伦理坍塌,人心不古,人们拜金而不拜父母。

人性正在悄然嬗变。人类的爱心越来越向下游流动。下一代受到空前的呵护,上一代逐渐受冷落。

时势已然,唯有顺应。

标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