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告父母:这6种病属于“老年病”,过度治疗反而伤身,坦然接受
发布时间:2024-08-24 19:59 浏览量:7
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郭艺芳曾分享过自己经历的一次问诊——
曾有位老年患者前来就诊,他满脸愁容地说:“去年我还健步如飞,能爬四五层楼,今年怎么爬一层楼都气喘吁吁,我是不是得了什么病?”郭副院长耐心听完,详细询问并做了初步检查,但并未发现明显异常。
他安慰老人:“这可能是年龄增长带来的自然变化,体能有所下降,不必太过担心。”然而,老人显然不甘心,反复强调自己身体肯定有问题,坚持认为自己生病了。在家人的劝慰下,他虽不情愿但还是离开了诊室。
后来听说,老人还是住院了,进行了更多检查,结果依然是体能下降所致。
不少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关注度很高,一出现不适症状就担心不已,怀疑自己患上什么大病了,要立刻去医院进行相关治疗。但很多时候老年人身上的不适,其实不是疾病引起,而是身体衰老所致的正常表现。
除了身体会出现一些不适外,老年人也更容易生病,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在年龄增加后身体各个器官功能会逐渐衰退,免疫功能也会下降,在免疫力下降后细菌病毒更容易入侵,导致多种疾病的风险增加。
而且我国很多老年人留守在家,缺乏家人以及朋友的陪伴,长期独处容易导致精神孤独、空虚,这些会让老年人更容易受到心理疾病的影响。
再加上老年人在上了年纪之后腿脚不利索,很多都不爱社交,日常的活动范围只在家里。长期缺乏活动,也会让身体素质下降,增加老年疾病的发生风险。
此外,还有些老年人觉得年纪大了之后需要额外补充保健品,日常会大量购买食用。但很多保健品服用不当反而会影响健康,甚至会增加疾病的发生风险。
上了年纪的人,身上出现这几种症状,其实无需担心,这不是病了只是老了。
1、老年性耳聋
该症是老年人由于听觉系统衰老所致的听觉功能障碍,一般双侧的失聪程度差不多,会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加重,目前尚无有效的干预方法。但对于老年人在听力下降的同时还伴随言语能力下降,一定要及时就医。
2、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不齐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没有其他症状,如果两次心跳之间的间隔时间过长可能会觉得心悸,无需治疗在活动后心率加快后即可消失。
3、肝血管瘤
北京佑安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段斌炜表示,肝血管瘤其实是胚胎发育时就有的一种血管畸形。该症几乎不会对肝脏的功能造成影响,长到很大体积时也几乎不会影响肝脏功能。
目前,临床上几乎没有见到肝血管瘤破裂的案例,因其通常像海绵一样内部的血管压力很小。
4、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也是一种随着年龄增加而提高患病率的病症,想要防治骨质疏松,日常要多吃含钙的食物。同时可以多晒晒太阳,让身体补充维生素D,对促进钙的吸收有好处。
5、动脉斑块
动脉斑块的发生除了与三高、吸烟酗酒、饮食不良相关外,也与年龄增加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血管会逐渐发生老化和硬化。这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老年人相比年轻人更容易出现血管壁上的脂质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从而形成动脉斑块。哪怕生活习惯都很健康,且没有罹患三高,也会逐渐出现动脉硬化斑块,这是难以避免的。
6、前列腺钙化
中日友好医院男科主任医师王传航指出,前列腺钙化通俗点来说就是手被划破了一个小口子后感染炎症后出现炎性反应留下了疤痕。前列腺钙化其实就是前列腺炎后留下的疤痕,检出后不用担心,这只能代表曾经感染过前列腺炎,很多人在查出后身体没有任何的不适症状和体征。
衰老是大家都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对此要放平心态,我们虽然无法阻止衰老到来,但可通过做好一些细节,来延缓衰老到来的速度,让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加健康。
1、每天保证有一份蔬菜
《循环》上的一项研究指出,每日摄入160g水果盒240g蔬菜,与全因死亡风险下降13%相关,还能一定程度降低心血管疾病、癌症以及呼吸道疾病的死亡风险。
2、坚持运动
并不是上了年纪的人就不需要运动,而是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酌情进行运动。如可以进行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这些舒缓的运动可让人变得更年轻、充满活力。
3、保持积极的心态
多项研究表现,拥有良好心态、乐观的人更有机会可以获得长寿,并能实现超长寿命,可达到85岁以上。其中,乐观的人相较于不乐观的,预期寿命长了约10%。
4、有个生活小目标
很多老年人觉得退休后自己失去了价值,或者都没有意思了。这种消极负面的心态会导致衰老速度加快许多,老年人日常要给自己培养兴趣爱好,如学会游泳、跳舞等,并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这样做对延缓衰老有积极的意义。
衰老的来临会让身体出现诸多不适,其中很多症状是人为无法改变的,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去接受它,做到与之和平共处,而不是过度进行治疗。
参考资料:
[1] 《为什么人老了都容易得病?提醒:2种营养要跟上,有助增强体质》.健康圈 2023-04-08
[2] 《这6种“病”只是因为老了,不要过度治疗,费钱还伤身!》. 健康时报 2022-07-15
[3] 《注意这几个小细节,老年生活健康又快乐!》.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2022-06-20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